《秋思》教学及评析
2017-05-30傅结龙肖俊宇
傅结龙 肖俊宇
颁奖词
他,曾是一所重点实验小学的优秀校长,举足轻重,影响颇大。如今,他甘愿放弃校长职务,当一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
他,是一个行者,在教学的路上执着而虔诚。27年来,他用爱和智慧,编织着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之梦,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快乐而又多彩的语文世界。
他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100多篇教学论文,出版了多部教学专著,他领衔的名师工作室一片红火。
他就是福建省学科带头人,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首批教学名师,来自厦门市湖里第二实验小学的傅结龙老师。
——黄国才 肖俊宇
一、情境引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看着这轮明月,你会想起李白写的哪一首诗?(出示明月图)
生:我会想起李白写的《静夜思》。
师:对,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
生:是明月勾起了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没错,都说明月象征着团圆,正是这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像这样抒发思乡情感的诗歌我们把它叫作“思乡诗”。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思乡诗,它是唐朝诗人张籍写的《秋思》。(板书:秋思)
(生齐读诗题)
师:诗题怎么理解?
生:秋天里的思念。
生:在秋天里思念家乡。
师:在秋天里思念家乡,这样的思念应该是悠长的,所以朗读诗题时,可以把秋思这两个字稍微拉长一点,这样就更有味道了,请大家再试一试!
(生再次齐读诗题)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先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诵读《静夜思》中引出“思乡诗”这一学习主题,而后导入张籍写的《秋思》,理解诗题,朗读诗题。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干净简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诗兴趣。】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师:嗯,有点味道了。课前已经预习过诗歌,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一生读诗歌)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流利。
师:没错,他的朗读字正腔圆,声音响亮。特别值得表扬的是这首诗中有几个多音字,他都读对了!比如说第二句诗,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重”在这儿的意思是——
生:层。
师:那么“意万重”就是——
生:“意万重”就是想说的意思很多。
师:没错,“意万重”就是想说的意思很多,这是虚指。你看,根据多音字的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上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读读第四句诗。
生: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发”在这里的意思是——
生:出发。
师:那么“临发”的意思就是——
生:即将出发。
师:因为“发”是出发的意思,所以在这儿读第一声。知道了多音字的读音,咱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读得正确,也读得流利,不过,朗读古诗还要能够读出节奏来。现代人朗读古诗,常常根据音节或意义来划分节奏。如果按音节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四个节拍。我们合作着读一读这首诗,老师读第一、第三句,你们读第二、第四句。(出示)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 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生合作读)
师: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三个节拍。请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第一、第三句,男生读第二、第四句。(出示)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男女生合作读)
师:知道了古诗的朗读节奏,大家就可以选择喜欢的一种练习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展示。
(生自选节奏练习朗读)
师:读得真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看能不能听出他是采用第几种节奏来朗读的。
(指名朗读)
师:听出来了吗?他是采用第几种节奏来读的?
生:(齐)第二种。
师:都听出来了,可见,他读得到位,你们听得认真,大家都是好样的。让我们再采用第一种节奏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评析:这一教学环节傅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检查并指导学生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二是检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把握。这样的教学安排,意在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把准学生学习的基点,为引导学生走进诗境,感悟诗情做好前期预测和相应的铺垫。】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情
1.感知诗意
师:听你们朗读诗歌真是一种享受。这样读着读着,诗句的意思应该也有所了解了吧!我们不急着说,请大家拿出课前预习单,自己试着说一说,待会儿再来交流。
(生自由练习说诗句意思)
师:谁来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生:洛阳城里又刮起了秋风,那阵阵秋风似乎在催促诗人写封家书跟家人问候平安。由于想说的话太多了,所以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忙忙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说清楚,当捎信人要出发时,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查看了一番。
师:很好,能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句的理解。
生: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那阵阵秋风让张籍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自己的亲人,想起要给家人写封信。因为要说的话实在太多,这让他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了,当他把书信交给捎信人时,又担心没有把要说的话说全,于是他又从捎信人手里要回书信拆开查看。
师:基本上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了。关于诗句的意思,我们先说到这儿。我想,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们对诗句的理解还会更加到位的。
2.体会诗情
(1)品读“见秋风”。
师:同学们,这首诗只有28个字,却饱含着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愁绪。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这份思乡情感,让他急着给家人写信呢?请大家默读古诗,找出其中原因。
(生默读)
生:是秋风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感。
师:你的眼睛真亮。没错,是秋风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你看,诗歌的第一句就是这样写的,请大家一起读读第一句诗。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读着诗句中的“见秋风”三个字,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秋风来无影去无踪,怎么看得到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都说风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诗人为什么却说见到秋风了呢?展开想象,此时此刻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吹来,他可能会看到什么?
生:诗人可能会看到飘落的树叶。
师:那片片落叶在告诉张籍——
生:秋天来了,一年又要过去了。
师:又是一年要过去了,想到自己却没能回到家乡,如果你就是张籍,你会感到——
生:忧伤。
师:那就请你带着这样的忧伤读读这句诗。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诗人可能还会看到些什么?
生:看到大雁南飞。
师:那大雁成群结队,可是自己却是只身一人漂泊在外,如果你就是张籍,你会感到——
生:孤独。
师:那就请你也来读一读,读出张籍的孤独。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都说诗中有画,瞧,你们已经读出画面来了,了不起。通过这样读诗句想画面,我们就会明白秋风看不到,但是秋风带来的萧瑟景象却处处可见。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忧伤,这种孤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声音压低点,努力读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2)品读“意万重”。
师:正是这样的忧伤,正是这样的孤独,使得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事?
生:给家人写信。
师:用诗句中的字眼来说,那就是——
生:作家书。
(师板书:作家书)
师:诗人提起笔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可能会想起——
生:自己的父母亲。
师:想起恩比山高的父亲、情比海深的母亲。他可能会想起——
生:家中的妻子。
师:想起相敬如宾的妻子。他可能会想起——
生:儿时的玩伴。
师:想起情投意合的玩伴。那他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出课堂学习单,任意选择一个写信对象练习写话,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练习写话,师巡视指导。)
师:请你放下手中的笔,实话告诉老师,你写完了吗?
(不少学生举起手)
师:请你告诉老师,为什么没写完?
生:因为我想说的话太多了。
师:想说的话太多了,这就叫作——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你也来说说,为什么没写完?
生:因为我想说的话很多,不知道从何说起。
师:想说的话很多,不知道从何说起,这就叫作——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是啊,想说的话这么多,怎么能在5分钟里写完呢?这样吧,我们写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生:张籍对年迈体弱的父母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近来身体可好?秋天来了,天气变凉了,你们可要注意保暖。儿子不孝,今年又不能回家陪你们了,对不起……”
师:你说的每句话都是肺腑之言,实在感人。
生:张籍对乖巧懂事的妹妹写道:“亲爱的妹妹,我一个人孤独地待在洛阳城里,想起过去和你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那仿佛还是昨天的事。知道吗?这么多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
师:语言朴实,句句情真意切。没错,昨天的事是美好的,可是今天想起来却有点——
生:有点伤心,有点心酸。
师:兄妹之情血浓于水,多么感人。
师:也许你们所说的就是张籍心里所想的,可是对父母的牵挂,是三言两语能讲得完的吗?
生:不是。
师:这就叫作——
生:(齐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这惦念是一时半会儿能说得清楚的吗?
生:不是!
师:这就叫作——
生:(齐)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还有,那对可爱的妹妹、日夜盼归的妻子、生我养我的故乡的思念是这片薄纸能承载得了的吗?
生:不是!
師:这就叫作——
生:(齐)欲作家书意万重。
(3)品读“说不尽”。
师:意万重啊意万重,就因为这个“意万重”,使得张籍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这说不尽的是什么?
生:这说不尽的是对父母
的牵挂。
生:这说不尽的是对兄长
的问候。
生:这说不尽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
(4)品读 “又开封”。
师:正是这许许多多的说不尽,使得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起读——
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行人”是指什么人?
生:捎信的人。
师:关于这捎信人,老师这儿有份资料,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出示)
生:(读)古时候没有邮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書往往只能托人捎带。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张籍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
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又开封”?
生:“又开封”就是又把信打开。
师:又把信打开,读着“又开封”,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诗人从捎信人手中要回书信,拆开,又补上几句话。
师:张籍为什么又开封呢?现在,老师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想采访一下大家,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生纷纷举手)
师:你看,咱们班的孩子多么勇敢,敢在不知道老师要采访些什么的情况下举手。就凭这份勇气,我相信你们一定是最棒的。我想问问这位张籍,你为什么又把这刚封上的书信拆开了呢?
生:因为我觉得还有一些话没说清楚。
师:这正是——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我还想问问这位张籍,你看,太阳已经落山了,我还得赶路呢,你怎么又把书信拆开了呢?
生:因为我担心自己想说的话有所遗漏。
师:这正是——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一次又一次拆信,都是因为——
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其实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读读张籍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你或许会有新的体会。请快速浏览一下资料,找出一个最能说明张籍“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的相关信息。(出示张籍简介)
中唐著名诗人。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三十岁左右,他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生阅读,交流。)
生:我找到的是“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这句话,我知道张籍已经很长时间没回家了。
师:是啊,十年了,十年没回家了,难怪他会这么思念家乡,这么思念亲人。而这样的思念就蕴含在“作家书”中。像这样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我们把它叫作叙事抒情。(板书:叙事抒情)体会到诗人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愁绪后,如果让我们再来读读张籍的这首诗,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起读——
(生齐读)
师:诗歌可读、可吟、可诵,还可以唱,想不想唱一唱?那就让我们一起听听如何唱这首诗。先听一遍,然后跟着唱一遍,努力把它背下来。
(生倾听)
师:这样读着读着,唱着唱着,你会背了吗?咱们来背一背。
(生背诵诗歌)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抓住诗歌中的“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在诵读、联想、表达中想象秋风背后的意象,走进萧瑟的特定意境,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真正做到了以学为中心。同时,教师的指导功能也并未弱化。当学生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浅阅读时,如学生“只见秋风”未入意境,“只见开封”未知真谛,教师便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促进了学生阅读的深化。这样的教学,期望看到的是学生能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从文字的表面触及文字的内涵,进而达成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这一目标。】
四、专题拓展,积累延伸
师:这思乡怀亲的,何止是张籍一人。你看,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出示)
生:(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孟郊在《归信吟》中写道——(出示)
生:(齐)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师:陆游在《渔家傲》中写道——(出示)
生:(齐)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师:像这样表达思乡怀亲的诗歌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还可以把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那肯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先让学生在回读诗歌、听唱诗歌中背诵诗歌,而后通过适度拓展,积累有关思乡诗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学习方法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实践中,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现主动发展的根本。】
【总评】
傅老师的这堂古诗教学课充分体现了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理念。整堂课立足学生“学”的基点,站在学生“学”的层面来考虑、组织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古诗教学实效,值得老师们学习、品味。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学”为依据
诗歌教学教什么?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和经验,如他们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运用工具书读通读顺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等等。于是在教学中,傅老师把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读通读顺诗歌、大体感知诗意等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学解决的内容,借助课前学习单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解决。课上再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效,老师只在学生可能有所迷茫、有所忽视的关键点,如怎样依据字意确定“重”“行”“发”等多音字的读音,如何读出诗歌的节奏等方面进行适度点拨,而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体悟“见秋风”之萧瑟,想象“意万重”之内涵,品味“又开封”之意象等学生可能难以切己体察、感同身受的内容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取舍有轻有重,切实给足学生诵读诗歌、走进意境、感悟诗情的时间,有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自然也就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学”为主线
这堂课的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复习引入,激发“学”趣—检查自学,了解“学”情—读悟诗歌,提升“学”力—积累延伸,拓展“学”路。以上教学环节安排,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线,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学”的活动,意在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阅读、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交流,在一个又一个目标达成中完成全程阅读,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这样安排教学环节,学生阅读古诗的过程、生成问题的过程、解决疑难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等都是看得见的。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学”为中心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这堂课主要选择了以下三个策略:
一是化诗为画进意境。抓住“见秋风”,引导学生质疑:秋风何以见得?而后借助情境画面渲染,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诗人迎着瑟瑟的秋风,看到的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在想象画面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诗歌所描述的特定情境,感受诗人只身一人流落他乡的凄凉、孤独、寂寞,读懂诗人思乡的起因,为理解诗人写信思绪奠定情感基调。
二是读写结合品内涵。《秋思》这首诗的教学重难点在于“意万重”内涵的品悟。怎么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学中,让学生都来当回张籍,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出来。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表达中揣摩诗人心理,体会诗人思绪万千的情感,体味“欲作家书意万重”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为进一步感悟诗人捎信时的表现做了铺垫。
三是补充资料促感悟。意万重,说不尽;说不尽,又开封。在诗人心里,思乡思亲情感就寄托在那封了又开,开了又封的家书中。诗人为何一次次开封?教学中,选编的张籍创作诗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阅读资料中了解、感知张籍的身世,并辅之以采访对话,体会在外漂泊近十年的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有了这样的资料补充、模拟采访,学生必定会获得深层次的感悟,体会到家书背后蕴含着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湖里第二实验小学/福建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