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传统民居中的建筑材料与装饰艺术研究
2017-05-30吕淑聪张玉玉杨沫赵伟赵亚
吕淑聪 张玉玉 杨沫 赵伟 赵亚
摘 要:位于淄川地区的渭一村受附近渭头河窑厂的影响,将陶瓷产业衍生出的陶辅材料运用到附近民居的建造中,形成了极具建筑美学的建筑装饰纹样。文章对这种建材和装饰纹样进行了研究与赏析,论述了它的传承价值,并提出保护和开发的设想。
关键词:传统民居;陶辅材料;建筑美学;价值;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7)08-0095-02
Abstract:a village located in the Zichuan area affected by the head of the river near the Wei Wei kilns, ceramic industry will be derived from the Tao Fu materials used to build the nearby houses in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patterns very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his article studies and appreciates this decorative pattern, discusses its inheritance value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traditional dwellings; pottery and porcelain materials;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valu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淄川區渭一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具有悠久历史的渭头河窑址坐落于淄川区龙泉镇渭一村内,它是清代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鲁中、鲁北地区一处重要的瓷器生产中心,是山东地区民族手工业和陶瓷烧制造业的活化石。陶瓷产业不仅支撑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对渭一村的传统民居建造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渭一村的历史和现状
宋代有先民在般河源头定居,约于元代形成村庄。起初称为头河村,亦称峪头河村,清末以谐音改称渭头河村。渭头河村后划分为渭一村和渭二村。该村地处丘陵地带,境内蕴藏丰富的石灰石、煤炭、陶土等。发展陶瓷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清康熙元年,渭头河窑达数十座,产品销周围数县。建国前,村民多数从事制陶业。自1956年起,先后办起石灰窑、砖窑、烟筒窑等。建国初,渭头河一带有顺河、德圣、三亩园、新生、福兴、西信等20余家窑厂,有瓮(缸)窑、碗窑、盆窑50余座。
受当地数百年发达的陶瓷产业影响,渭一村将窑址内废弃的陶辅材料使用在民居的建造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建筑营造形式的产生不仅是当地陶瓷文化与建筑文化的融合和沉淀,还展现了当时陶瓷产业繁荣发展的盛况。这一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样式应作为建筑文化遗产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2渭一村传统民居建筑材料综述
根据建筑的材料的性质可以将渭一村传统民居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民居中的常规原料,主要为传统建筑材料,指砌筑墙面的的灰砖和用于屋顶的黑瓦、砌筑墙基的青石以及用于梁、柱、檩等构件的木材;另一类是当地陶瓷产业下产生的陶辅材料。用于墙体构筑的匣钵、墙面保护和装饰的黄板以及建筑室内地面铺装的窑碛。这两种材料的交织使用,使陶瓷文化和建筑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建筑美学的民居样式。
2.1陶辅材料——匣钵
渭一村传统民居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是匣钵 ,它被当地人称之为“笼盆”。明清时期淄川渭头河窑的陶瓷产业空前繁荣,大量的陶瓷废物和垃圾同时产生。匣钵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在烧窑前做好的一种放置陶胚的容器,这种物品的外观形似罐状陶器,是由一定比例的青土和黄土烧制而成。陶胚在烧制过程中会被燃烧时产生气体和灰尘所侵蚀,为了避免因这种接触而造成陶胚的污损与缺陷,需要将陶胚装进匣钵里烧制。而为了保护陶胚的匣钵在使用过几次以后就会成为工业废料。匣钵的材质结实坚固,承压能力强又耐腐蚀、耐火性较好,因此这种陶辅材料被广泛的使用在传统民居建造中[1]。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承重结构又能够起到一种装饰构件的作用。区别于单一的传统建筑材料,陶辅材料的融合使用,使的这种特殊的民居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陶瓷文化色彩。
2.2陶辅材料——黄板、窑碛
黄板、窑碛为陶瓷产业发展过程的另外两种衍生物。窑碛实际上是将陶土作为原材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它能够承受窑炉近千度的高温,并保证窑炉内的温度恒定。将烧制而成窑碛砌筑成窑炉,能够烧制出品质更加精良的陶瓷产品。由于窑碛的制作材料皆取自当地,随着日益繁荣的陶瓷产业和成熟的烧制技术,这种坚固且耐高温和耐腐蚀的陶辅材料同时成为当地民居建造的一种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在渭一村传统民居中使用范围极为广泛。进而逐渐在当地民居建筑营造中推广开来。随着当地制瓷业的不断发展,而后又发明出了用于建筑细部装饰的另一耐火砖材料——黄板。
3渭一村民居的装饰纹样分析
3.1营造样式
渭一村传统民居营造样式是根据当地独特的陶辅材料构成的,其建材特有的形状和材质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传统民居的装饰效果。通过渭一村部分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来看,其传统民居的营造样式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由形似罐状陶器的匣钵相组合、传统建材与黄板,窑碛相结合和局部欧式元素的运用构成。通过调研发现,作为根基的传统建筑构造样式,主要体现了我国北方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的传承和演变。山墙分层分段构造,青石砌筑墙基部分,墙基以上为灰砖和青石,山墙的开窗部分用夯土与形似罐状陶器的匣钵砌筑而成。另一种将窑碛或黄板使用在山墙面顶部与屋瓦相接的三角形部分的构成中。而欧式元素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民居的门窗的构造上,窗梁的样式为灰砖砌筑的四分之一圆拱券,外加其上方的防水滴的窗眉处理[2]。这种民居的样式摒弃了传统中式门窗的结构,采取了欧式发券的砖切手法。欧式元素的出现可能是受到近代建筑文化传入的影响,这种结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织,通过当地居民的智慧与劳动将这两种建筑样式融合成和谐且美观的的建筑装饰效果 。
3.2构造形式
陶辅建材的种类和规格繁多,根据陶辅材料不同的组合形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装饰效果。渭一村民居中使用最广泛的构造形式为匣钵竖向排列的构造方式。竖向排列的匣钵一般以数量依次递减的形式组成,而山墙顶部与屋瓦相接的三角形部分的居中位置会有横向底部朝外成圆形状的匣钵构成。(图1)砖石与黄板、窑碛砌筑组合而成的山墙也在渭一村民居中使用较多,这种构造方式建造出的墙面规整,铺装的方式讲究对称性。(图2)陶辅材料自身形状和紋样具有的可塑性和装饰性,打破了传统民居长期以来固有的民居样式,使得墙面的构造更加灵活多样。传统建筑材料与陶辅材料的交织使用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节奏感和美感。这种山墙面的铸造手法,形式更加灵活美观且尺度怡人。
3.3材料质感
匣钵的表面的纹理为条纹状,质感较为粗糙,多与周边形状不规则的青石和灰砖结合在一起。窑碛的形状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它的表面没有明显的装饰纹理,质感较为粗糙和厚实,由于在窑内高温锻造时燃烧面积的不均匀,造成了每块窑碛颜色的深浅不一。黄板的制作方法与窑碛相同,相比窑碛厚度要薄一些,质感与窑碛相似。这两种陶辅材料多用于山墙顶部的铺装,正方形的窑碛也可用于地面铺装。当这些原本并不是用来建造房屋的材料与传统的建筑材料相结合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以匣钵为主砌筑的墙面,由于其本身凹凸不平的纹理,使得墙面的质感对比更加强烈。用手触摸时可以感受到其凹凸的纹理,仿佛感觉这些材料并不是陶瓷废料,而是一件件具有残缺美的工艺品。黄板与窑碛的形状和表面较为规整,适合大面积的铺装。通过观察发现,窑碛和黄板的铺装还具有仿古感和做旧感,使得这些民居看起来有历史沉淀的厚重感。(图3)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强调使用未经加工的建筑材料,还原其本身材质具有的美感。
4渭一村民居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古村落格局和样式的形成,是人文、环境、社会相互尊重和融合的基础上合理发展而来的结果。渭一村传统民居与陶瓷文化相融合所形成的这种特殊建筑形式,是当地人智慧和劳动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有责任把这些传统民居真实地、完整地保存下去。而对于这些传统民居资源不应该只单纯的考虑保护这一方面,而是应该对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和传承下去。陶瓷产业仍是渭一村的支柱产业,我们可以通过发展与陶瓷相关的周边产业活动来吸引游客参观,将保留特色的传统民居与民宿改造的形式相结合,实现整个村落的整体发展[3]。
5结语
传统民居是时代文化与历史结合所产生的凝固的艺术, 蕴藏着当地人们的智慧与思想。通过调研,渭一村村民将当地特有的陶辅材料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在他们生活的民居建筑中,形成的这种特殊的装饰纹样和效果,不仅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和谐共生的关系。渭一村传统民居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前人的智慧和启示,对淄川古村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翟飞.博山陶瓷文化与民居建筑的融合及演变[D].青岛理工大学,2011.12.
[2]魏韬妤.淄博山头镇古窑村的空间布局及建筑形态特征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6.
[3]陈新华,卢珊,覃晓雯.博山古窑村居民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开发[J].中华民居,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