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保护与雾霾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017-05-30刘铭艳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年8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政治经济学可持续发展

刘铭艳

【摘 要】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不断地影响着环境,环境在人类的不断索取中发生着巨变。研究生态保护和治理,使人类的社会再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使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是我们当前的责任和使命。文章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生态保护和雾霾治理,以求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一些作用,并试给出相关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保护;雾霾治理;可持续发展;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8-0125-04

生态环境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无一不是在生态环境下展开的,维持持续的生产力和稳定的生产关系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平衡。政治经济活动必要的物资来源产生于生态环境,由此生态环境是政治经济的一部分,也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部分。生态环境会随着宇宙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需要我们对宇宙、地理、地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力图寻找到方向。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加速人类活动,人们在享受社会进步、科技进步、经济迅猛发展成果的同时,不恰当的生产生活行为打破了环境的相对平衡状态,生态环境恶化并开始反作用于人类。随着科技的发展,向外太空探索的国家日渐增多,在向外太空探索的过程中,是否已经造成了对宇宙环境不可挽回的错误还无人能下断言,不可否认生态环境在宇宙环境中与人类息息相关,至今还没有权威的科学论断和防范手段产生令人堪忧。21世纪,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尤其是中国。当前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的冲突问题,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人的历史使命。

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组成的,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基于环境下开展,环境的好坏不但影响人的身体,还影响着人的意识,可以说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生产力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自然环境中的空气、水、生物、阳光等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他们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使得这些因素全被顾及到、维护好并能供人类持续依赖并非易事,只能逐渐摸规律、找方法,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尤为重要。尽管当前保护地理环境在各国间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并且短期突发的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也都得到了快速解决,表明了当代社会已经具备了相当雄厚的科学技术实力。近年来,各种替代能源和新技术的产生,证明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在逐渐减弱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有望得到缓解。但是在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前,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探索。生态保护和雾霾治理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看似两个问题,通过探索雾霾产生的原因和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实践来看,归根究底是一个关于环境的综合治理问题,而且是一个在错综复杂中找答案的过程。本文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针对生态保护和雾霾治理即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做简单的分析,并希望发挥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1 深刻认识政治经济学对生态保护和雾霾治理的重大意义

正确认识和划分环境综合治理问题,有利于从根源上找到方向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环境的综合治理问题是政治经济基础的相关问题,生态调控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部分,生态保护和雾霾治理是生态调控的一部分。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包含了环境要素,由此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属于政治经济领域的问题,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能够生生不息的根基,环境要素中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等是与政治经济、政治经济学研究有密切联系的要素。例如:土地是生产资料又是生产要素之一,土壤环境的状态关系到社会化大生产的正常开展。环境要素中的许多元素都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往往离不开这些要素的支持。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劳动和自然界(或自然物质)一起构成财富的源泉[1],此外由张宇教授论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在社会主义国家调控中阐述了生态调控的相关内容,文献中对生态调控的内涵、面临的挑战和调控的基本思路做出了关于生产力的生态调控、生产关系的生态调控的阐述,文献中还提到生态调控是环境综合治理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调控的一部分。客观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离不开持续的生产资料供应、各种需求得以满足和保障,这显示了生态调控的重要性,而生态保护和雾霾治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从中吸引理论层面的指导,从宏观调控层面干预社会生产及相关的生产关系,以求得到环境综合治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物质资源源于自然、生态和良好的环境,生态的调控为维持稳定的社会大生产及维持持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打好了基础,因此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同时兼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及协调好人类和生态之間的密切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领导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他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而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紧密相连,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保护环境其实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其实就是改善生产力。五大发展理念再次明确了环境综合治理问题的方向和出路,并为找到解决途径提供了指导。

2 处理好各种关系以求達到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

2.1 处理好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关系

协调好社会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和政策干预调控统筹兼顾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有助于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党围绕着协调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实现环境和经济共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立足国情的必然选择。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经济是通过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活动,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及社会的公共需要不断得以满足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而发展经济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需要用创新、开放、科学的思维,把经济增长当目标,协调发展来护航,创新发展来推动,绿色发展来保护,共享发展来催化。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目标是实现二者和谐关系的关键。在当前创新驱动下的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可利用深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向、供给和需要的关系,使绿色发展不成为一句空话,落实开放和共享的发展思路,可以把各种优势共享、互补,同时有效利用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努力结合五大发展理念并把这些理念具体化到实践中去,兼顾不违背自然规律、不违背经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问题处理好,才能真正达到共赢的目标,把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问题处理好,这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2.2 雾霾成因与危害及治理现状

找到环境问题的根源,认识雾霾、雾霾成因及目前的治理技术和手段及雾霾治理现状,处理好政策调控干预和具体落实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道德和利益即逐义和逐利的关系,协调好政策与经济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技术更新进步和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

2.2.1 雾霾成因与危害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雾多出现于秋冬季节,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的成因来源很多,如生成颗粒性扬尘、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北方冬季供暖產生的废气、可生长微粒、家庭装修中的粉尘雾霾甚至火山喷发等。上述雾霾的成因主要是反映了雾霾的人为因素的成因。雾霾的产生是环境恶化的综合表现。由于雾霾危害环境、交通和人,特别是对人类的健康有巨大的危害,现在全国范围乃至在世界范围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并且已经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应对措施。

2.2.2 雾霾治理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源的消耗和各种人为因素导致我国面临了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国内学者针对大气颗粒的相关研究,对当前我国城市PM2.5污染现状有了初步认识,并为我国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出台提供了决策和技术理论支持。《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我国大气PM2.5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我国能源利用过程大气PM2.5排放综合控制对策和技术途径、我国交通系统对大气PM2.5污染的影响和控制战略研究、森林植被对PM2.5污染的影响及控制策略、我国農业源氨排放数量及时空分布、我国大气PM2.5污染的监测网络与方法体系构建并给出了我国大气PM2.5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途径和对策建议。“十一五”以来,国家通过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减少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国家相关的配套法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的监管和相关治理措施在治理雾霾方面已经有了成效。我国政府切实履行自己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圆满完成《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履约任务,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以理性、务实、建设性的姿态与各方进行对话、沟通、协调,为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达成巴黎协定作出了积极的重要贡献。

治理雾霾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污染的排放量超过环境的容量,这个阶段可能对污染的原因没弄清楚,所以治理效果不佳,付出再大努力也见效微弱。第二阶段,持续治理阶段,但受到很多自然边界条件的影响,比如风速、温度、降雨等,治理效果会出现波动,时好时坏,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情况下更为突出。第三阶段,进一步治理污染排放阶段,此时不再受气候条件、水文条件、边界条件等的影响,环境问题得以解决。目前,我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解决污染排放问题、雾霾问题并已经取得了成效,正处在大气环境治理的第二阶段,逐步走向第三阶段。“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推动绿色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出台了《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带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全国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但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等问题仍然突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重大部署,《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3份文件共同形成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和制度架构。深入落实《水十条》《土十条》《大气十条》在别的领域也有相关的综合治理的措施,为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做出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在世界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我国也处在优化调整的深入阶段。贯彻中央精神开展实际工作,把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是协调环境和经济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的必要保证。

2.2.3 落实生态保护和雾霾治理的关键

落实生态保护和雾霾治理的关键在于认识到雾霾治理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目前的治理技术、设备和手段已经成熟,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规也日趋完善,针对生态保护和雾霾现状的治理已经能起到掌控大局的作用,环境问题的恶化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处理好政策调控干预和具体落实之间的关系,让政策落到实处,执行到位是前提;协调好道德和利益即逐义和逐利的关系,在权衡利益和道义的面前,应该以人类长足的发展为前提做好取舍;协调好政策与经济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增进政策指导的科学性,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关键;处理好技术更新进步和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在当前便利的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创新思维不断涌现,不断更新技术、设备、方案,增加资金和人才投入,结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等,有助于达到生态保护和雾霾治理即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

3 生态保护与雾霾治理治理的建议和思考

3.1 意识观念与时俱进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性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性是条件,环境综合治理是关系到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人类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经济、环境和社会3个角度才能完善。环境综合治理是个复杂的问题,要有大局观,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世界形势、国家形势开始顶层设计,用科学的方针政策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并不断地更新,以保证实现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并与时俱进地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加大意识观念层面的引导和教化,让先进的理论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形成知可为而必为的习惯和作风,继续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完成党的任务。立足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综合分析、综合防治,不断地进行制度、策略、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从而产生更多科学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的方式和方法。

3.2 技术实践层面与时俱进

技术是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利器。技术、设备、经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创新和传承扬弃是让技术实践层面富有活力的根本。当前,新能源的利用和替代技术、替代能源不断地产生和更新,给环境综合治理带来了许多新的便利。比如,太阳能、生物质能与沼气利用、风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海洋能利用等,这些都是在新技术基礎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但是目前还有待技术更新和完善,有待各方领域的专家和能手利用当代科技和互联网的便利,从实用经济性出发,创新和科学性相辅,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技术的进步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向自然排放有害物质,同时技术创新和进步也可以人为地避免和减少破坏环境的因素和来源,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人类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

3.3 资金和人才與时俱进

环境综合治理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不断付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旧的环境问题得到治理,新的环境问题也在涌现,这说明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误差,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因此还需要更多高精的人才和技术。技术、设备需要更新换代,新技术、新设备等有待研发、投入使用。用在环境治理上的资金要保证充足,优秀人才需要不断地培养和合理利用,让资金和人才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让资金在环境综合治理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3.4 奖励与惩罚并举

环境综合治理离不开对环境的有意识的保护,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有助于环境综合治理的顺利开展。采取激励性的奖励措施,让有环保意识的企业和个人有更大的动力去做更多有助于环境的实事,同时也可以让没有环保意识的人逐渐地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于有意或无意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可以用相应的惩罚措施让他们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直到转变成为有意愿地去保护环境,从而减少因为环境问题带来的种种负面问题进一步影响人的其他的相关活动。

参 考 文 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2]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郝吉明,尹伟伦,岑可法.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庞素艳,于彩莲,解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环境形势与政策问答2016[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政治经济学可持续发展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