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战区划分的侧重点和主要特点

2017-05-28张霖坤

祖国 2017年8期
关键词:侧重点抗战特点

摘要: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38年10月底武汉会战结束,当时的国民政府为应对战争形势与作战环境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先后对全国的战区有过三次调整,每次调整侧重点不同,不同战区在不同时期的地位也有所轻重。本文依据抗战时期战区调整的资料,对其划分的侧重点及其主要特点,予以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抗战 战区划分 侧重点 特点

一、三次战区划分情况

(一)第一次战区划分

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区,始建于1937年8月20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到全面抗战阶段,中日两国的军事冲突逐渐到了全国化与白热化的程度。上海事变后,为了应对日军进攻。军事委员会本着持久作战的指导方针,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分别为:

第一战区,包括河北及鲁北地区;

第二战区,包括晋察绥地区;

第三战区,包括沪宁杭地区;

第四战区,包括闽粤地区;

第五战区,包括鲁南及苏北地区;

9月11日,又成立第六战区,包括津浦路北段地区,不久撤销。后因南京形势紧迫,又成立了第七战区,后来也撤销。同时,这一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纳入第二战区的指挥系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北、河南、安徽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纳入第三展区指挥系统。

(二)第二次战区划分

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的1938年1月17日,再一次对全国战区进行划分,具体如下:

第一战区,所辖平汉路地区;

第二战区,所辖山西地区;

第三战区,所辖江浙地区;

第四战区,所辖粤桂地区;

第五战区,所辖津浦路地區;

第八战区,所辖甘青方面;

第六、第七战区撤销后再没成立,同时设立武汉卫戍司令部,在西北地区设立西安行营,作战区域为陕西,东南地区设立福建绥靖公署,管辖福建地区。到了6月14日,为了保卫武汉的安全,在武汉卫戍司令部基础上又成立第九战区,所辖江西西部、湖北南部以及湖南全省。

(三)第三次战区划分

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逐渐到了战略相持阶段,鉴于东部大部分地区已为日军所占,当时的国民政府的生存空间大大被挤压,于是再次对战区予以调整,其结果如下:

第一战区,辖河南及安徽一部;

第二战区,辖山西及陕西一部;

第三战区,辖苏南、皖南及浙闽两省;

第四战区,辖广东、广西两省;

第五战区,辖皖西、鄂北及豫南;

第八战区,辖甘宁青及绥远一部;第九战区,辖鄂南及湘赣两省;

第十战区,辖陕西省;

另设鲁苏战区、冀察战区两个战区,后又分别在1939年11月恢复第七战区作战序列,1940年6月恢复第六战区作战序列。这之后直到1944年,战区再没有出现过大的变动。

二、战区划分的侧重点

关于抗战初期战区的三次调整,令人感触最深的是,每次战区的调整均是因形势需要所致,不同战区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轻重。

(一)第一次战区划分,其侧重点在第一战区与第二战区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攻势非常凶猛,日军参谋部制订了《关于华北用兵时对华战争纲要》,华北地区瞬间陷入到战火当中,京津沦陷后,当时的国民政府立即调兵遣将,向华北地区予以大力援助,蒋介石曾经声称:“平绥线为第二战区的生命线,,亦中苏联络之生命线,更为我军回旋作战之能实施与否中枢线”。此时全国60%的兵力集中在华北沿线,然而在河北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沦陷区的情况下,当时的国民政府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措施,力保山东山西这东西两翼。因为,倘若山西失守,日军顺势攻入陕西进行迂回包抄,有可能会丧失西部的战略纵深地带,失去内陆防御能力;而倘若山东失守,日军可以一直南下直接威胁南京的安全。在当时,山东与山西还有河北尚未沦陷的地区成为了拱卫南京的重要屏障,因此这一时期各个战区中数第一战区与第二战区分量最重。

但同时,这一时期第三战区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尽管此时日军的矛头直逼华北,但富庶繁华的沪宁杭地区对日军来说同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早在1936年,国民政府就有集重兵于东南沿海的打算并将东南沿海划分到抗战区内。因此等华北方面战况不利的情况下,当时的国民政府打算以上海地区作为牵制日军兵力的诱饵。陈诚在汇报战况时判断:华北战事扩大无可避免,日军如果在华北取得优势地位,必然利用其快速的装备沿着平汉路南下直取武汉,这样无疑会彻底切断南京政府与外侧的联系。陈诚建议扩大淞沪战事用来牵制日军。于是便有了以下作战计划:“军队以一部分集中华北,重叠配备,多重设防;以主力集中在华东,迅速扫荡淞沪敌人海军根据地,阻止后续敌人登陆,或趁机扑灭之”。因此这一时期第三战区的战略地位伴随着大量军队开赴上海地区而大大提升。

(二)第二次战区划分,其侧重点在第五战区与第九战区

此时华北、南京、上海相继沦陷,当时的国民政府也迁都到了重庆,东部沿海最富庶的地区皆为日寇所占,此时日军已经占领山东,趁势向徐州进军。而徐州地处第五战区,处于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更何况徐州地处津浦与陇海铁路的交叉点,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同时也是保卫武汉的重要屏障,因此当日军占领济宁之后只能选择在徐州对敌人进行阻击,第五战区在此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徐州会战的根本目的是为武汉会战赢得时间,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有着“九省通衢”之称,南京陷落后当时的国民政府虽然前置重庆并打算以四川为抗战根据地依托长江进行反击,但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仍然在武汉;从徐州撤下来的军队大都在武汉附近驻扎;从东部沿海地区内迁置重庆的工厂很多也在武汉做停留;就连中国共产党在武汉也设有八路军办事处。武汉既有长江水路联络东西、又有平汉与粤汉铁路贯通南北,而武汉的航运与制造业也比较发达,可以为军队提供军事便利。在东部国土大片沦陷的背景下,无论是出于鼓舞人民的斗志的需要还是维护现实的生存利益的需要,保卫武汉免于沦陷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虽然直到1938年6月14日才成立第九战区,但是早在第二次战区划分时就设立武汉卫戍司令部,说明武汉的战略价值比较早的就被考虑其中,此时第九战区无疑是极其重要。

(三)第三次战区划分,其侧重点在第九战区

第三次战区划分是在武汉会战结束后的1938年11月。此时武汉、广州的相继沦陷使得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湖南成为了参战双方的必争之地。占领武汉后的日军可以趁势南下,而驻守广州的日军也可以北上与武汉方面的日军遥相呼应,使得湖南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而当时国民政府所占据的区域已经大大收缩,倘若湖南再失手,那么四川与重庆将处于敌人的半包围之下而无路可退。而守住湖南,北可取武汉、南可防广州、西可拱重庆、东可阻滞来自江西与安徽的日军。因此,以长沙为治所的第九战区又一次在各大大战区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三、主要特点

(一)战区确定与重要城市的战略价值密切相关。这一时期每一个战区的内部往往有一个或者数个重要的工业城市,而这个城市往往又是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重镇,也很可能是这个战区的治所或者中。战争双方正是为争夺这些极具战略意义的城市的控制权而展开会战,目的在于抢夺能够为战争服务的各种资源。几次大的会战都以城市的名字来命名,而这些城市在他们所属的这个战区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从这个思路来看,相应的在哪个非常重要的城市部署战争、在哪个城市即将发生战争,这个城市所处的战区自然而然与其他战区相比也就更加的重要。

(二)战区自东往西的变化和发展。抗战爆发的开始,战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特别是东部地区,西部内陆在初始阶段还没有战区的设置,一方面说明东部是敌方进攻的切入点,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国民政府对于日军的实力有所低估,盲目乐观地认为战火也许不会延伸到中西部内陆地区,并没有料到日后东部地区竟然会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迅速沦陷。全面抗战开始后虽然国民政府组织了数次大规模的会战,但当时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屡战屡败,战略纵深防线被迫西移,而由于迫不得已的迁都行动与营造大后方的需求使得中西部内陆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逐步得到了重视,这里成为了国民政府的缓冲地带与战略防御地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自然也相应地成立了战区。

(三)敌后战场的作用逐渐得以发挥。抗战的第一阶段,各个战区尽其所能,在付出巨大牺牲后,有力的消灭了敌人的部分力量,虽然丢掉了大量的领土但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尽管代价非常惨重,但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略局面開始呈现。前面提到过中日军队争夺的重点在具有战略意义上的大城市,而此时东部重要的大城市已经被日军占领的条件下,才逐步的将注意力由原来的城市转向农村与山区,开始更加深入的入侵活动,此时起初的敌后战场的作用才逐步的体现出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这个时期为阻击日军的侵略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战区设置与民族工业的搬迁密切相关。因战争原因,内迁的一些民族工业也逐步在大后方安家落户。长期以来,当时国家的工业布局地区差距很大,内陆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据当时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1937年底,全国共有工厂3925家(不含东北地区),其中上海1235家,约占总数的30%左右;其他沿海省份共有2063家,占总数的51%;内陆地区只占总数的19%左右。而在内陆地区建立国防工业的一条重要渠道就是沿海工业的内迁,战争防线由东向西逐步内缩的过程也是沿海企业自东向西逐步搬迁的过程,尽管战争爆发后华北与江浙一带许多工厂毁于战火,而内迁的过程中许多工厂的设备也遭到丢失、轰炸、抢劫。但到了1940年左右,还是有70%的内迁工厂在新地区复工,工厂内迁客观上改变了当时的工业格局,为内地工业的发展与满足抗日战争军民需要奠定了基础,中西部战区有了相应的物资供应与保障,而这些既需要军队予以保护,也同时支撑了战区的运转。

(五)共产党的抗日战略思想被普遍认可。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武汉会战过后也有了喘息的时间,能够静下心来反思之前的失误。以南岳会议为契机,当时的国民政府对军队进行全面整训,三分之一在敌后负责游击,三分之一在正面作战,三分之一在后方整训。在编制问题上撤销兵团与军团,基本战略单位从师级变为军级,同时明确了“诱敌深入,苦撑待变”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军队的“持久作战”理论得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进一步重视,共产党军队擅长的游击战被认可。这些改变使得军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观,为后来的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综合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抗日战争时期,战区的确立是在日军侵入中国后,当时的国民政府采取的应敌军事措施,以中心城市的保卫为重点,在不同的阶段,随着战争形势的改变和敌我双方实力的变化,经历了几次调整并呈现出不同的侧重和特点;而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抗战的意志力及其它局限性,各战区虽然消灭了部分敌人,延缓了日寇迅速占领中国的步伐,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我们今天探讨此问题,就是要牢记历史的惨痛教训,不忘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强国富民,永保和平。

参考文献:

[1]房列曙,胡启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区划分的演变[J].抗日战争研究,1995,(01).

[2]何其虎.八年抗战中的蒋介石[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1.

[3]孙宅巍.蒋介石的宠将陈诚[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蔡仁照.中国抗日战争大参考——中国百年战争全景[M].京华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霖坤,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侧重点抗战特点
Online learning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国际汉语教学各阶段文化传播侧重点探讨
谈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的风险识别
地方台对农电视节目运作的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