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与问题原因

2017-05-28江洁

祖国 2017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压力人际关系

摘要:分析长沙理工大学6个学院研究生心理问题表现及其原因分析,旨在缓解研究生心理问题提供参考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在校硕士研究生具有学业压力大、经济状况窘、人际关系弱、择业选择烦4个方面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分析产生此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1.双重压力叠加,心理问题复杂化;2.年龄层次凸显,各自需求明显化;3.读研动机迥然,集体意识淡薄化。最后,对于产生原因针对性提出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研究生 心理健康问题 压力 人际关系

历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生和中学生,而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尚少,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深化。研究生培养侧重于学术能力提高、专业素质成长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易被忽视,但作为社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其心理健康发展应给与重视。研究生作为我们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储备,其自我认识更为准确,自我体验更为深刻,自我控制更强,但是由于研究生不仅面临着繁重的学业问题、学术研究任务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还要承受家庭责任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其群体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渐凸显。

一、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通过收集长沙理工大学理工科6个学院问卷116份,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门槛高,学业压力大

学院加大力度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明确规定论文发表篇数和期刊级别,严把毕业论文门槛,加强论文审核力度,有序规范毕业流程,但是无形之中加重研究生学科和毕业压力。所有学院规定研究生期间必须发一篇论文,85.5%研究生表示目前学院规定毕业之前要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否则将不授予学位证书,也有14.5%研究生表示学院要求发表多篇小论文,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没有规定必须发表论文才能获得硕士学位。同时,70.9%研究生表示学院明确规定发表期刊为国家级,余下29.1%研究生表示发表期刊为省级或市级。

論文发表旨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合格论文需要1年左右实践调研和数据采集,过高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篇数以及期刊级别,只会徒增研究生学术的压力,降低研究生对学术的热情。

(二)消费水平高,经济状况窘

研究生处于经济尚未独立而渴望异性青睐的求学阶段,情感问题也是他们一直想回避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当今经济社会,即便研究生享受国家每学期发放奖助学金,但由于研究生属于高消费群体,生活基本需求得以保障的前提之下很难有结余,而相比于其他已有固定收入的同龄人,研究生的经济上略显拮据。

从统计数据可知,少数研究生月消费在1000元-1200元左右,绝大部分研究生月消费水平在1200元以上,研究生属于中等偏高消费群体。35.3%的研究生生活费主要来自父母给予,部分研究生通过校外兼职来获得生活费,17.2%的研究生通过项目经费,12.1%的研究生通过助学贷款获得生活费。同时,大部分研究生表示生活费有严重透支的现象,而一旦透支很容易造成生活拮据,少部分研究生表示会合理理财。

(三)情感交流少,人际关系弱

大部分研究生生活和交际围绕实验室展开,很少建立自己的社会交际圈,交往人群也比较单一,大部分研究生每天生活的轨迹为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而实验室的时间分配为收集实验素材和验收结果、定期汇报工作,长期专注于科研成果,与他人交流内容为学术问题。然而,一旦跟实验室或寝室人际关系出现失调现象,很容易造成内心矛盾和冲突,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排解和疏缓,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从上表数据可知,26.7%的研究生倾述苦恼或商量重大事情的对象是自己的交往对象,38.2%的研究生找异性朋友倾诉成为他们的首选对象,而同性朋友排在第三位,通过倾述自己的苦恼来获得支持与帮助。14.5%的研究生选择向导师、家人倾诉,从侧面反映导师与研究生情感交流甚少。其次,造成与研究生间感情较为疏远的主要原因是科研繁重、参加课外活动时间少,其次是由于生活节奏差异,易产生距离感,缺乏与同学间的沟通,还有部分研究生由于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互动的人际网络以及其他原因。而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影响研究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65.4%的研究生与室友和实验室的同学关系很和谐,12.4%的研究生遇到困难可能只是彼此稍微关心,甚至有些时候相互之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研究生在交往时往往更多地强调知识和信息的交换,而忽略情感交流。

(四)就业指导浅,择业选择烦

国际化市场和全球化经济对于应用型、复合、高层次人才需求尤为突出,高校为国家社会输送高知识人才,而实际上岗位的胜任能力与研究生实践能力难成正比。国内有些用人单位更重视实践工作经验,动摇高校深造学子的教育理念,这让研究生求学过程中对于毕业后能否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表示焦虑和担忧。

其次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其他原因较少。针对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30.6%的研究生认为缺乏面试技巧,自我推荐能力差,25.1%的研究生认为缺乏就业指导,以上研究生的担心与焦虑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对其以后的择业、工作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有必要详细介绍国家的就业政策,充分做好就业信息事务工作以及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有助于理性择业。

二、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通过对数据的描述性分析以及半结构访谈,结合以往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理论,归纳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以下3种。

(一)双重压力叠加,心理问题复杂化

研究生的压力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自我定位高和追求高成就感。相比普通学生的求学之路,研究生自身学业成绩优越感强,促其高定位和强成就感,造就研究生过于追求完美,养成不能接受自己失败的态度,反感能力他人超越自己的心态。另一方面来自他人对其的期望。研究生属于高校高级人才培养的对象,国家社会都对其都寄予厚望,而大部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圈仅限制于校园,缺乏社会生活上的磨练和阅历,国家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而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体系与科研实践出现脱节现象,导致符合国家社会需要人才是供不应求。而社会国家在文化高度和借用知识的标尺主观衡量研究生的优秀,也会成为研究生自由发展的桎梏。

(二)年龄层次凸显,各自需求明显化

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非定向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自筹经费,培养层次分为专业学位硕士、科学学位硕士生,培养类型分为在职、联合培养,每一种培养方式的生源迥然,大部分报考专硕、在职研究生的人员为社会已就业人士,来高校学习的次数微乎其微,年龄阶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每个年龄阶段的研究生都有,已婚研究生谈话内容更多关注家庭琐事、工作前景,而未婚研究生谈话内容更多关注学业发展、就业现状,两种关注点不同的群体很难产生交心的交流,两种群体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扰也截然不同。

(三)读研动机迥然,集体意识淡薄化

历年来,国家一直投入财力注重高知识人才的栽培,这不仅是当今科技发展所需,更是国家民族振兴所要。研究生的培养旨在培养对学术研究有所造诣,甘于献身科研事业,自身具备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部分研究生片面过于追求学历的获取,而忽略对科研的创新热情,有的暂时逃避就业带来的压力,有的纯粹实现家长对自身的期待,有的仅仅冲着工作的晋升,为了自身的前景和利益而把获取学历作为跳板,这些不良的学习动机会导致学习态度的不端正,不良学习态度引发一系列的学业问题。

此外,培养课程安排是分年级管理,研一侧重于理论学习,研二侧重于实践研究,只是培养进度不同而已,专业硕士在校培养时间为两年左右,研二即将面临就业和学业的双重压力。由于读研动机存在偏差,专硕、在职研究生在校期间时间少之又少,很难对班集体产生感情,班级集体荣誉感极低,只是简单认为班集体是日常工作和评奖评优的一个平台而已,但是他们会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倾注于对实验室师门的投入。

三、思考与建议

探讨研究生如何塑造健康人格,寻找行之有效的提高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为更好做好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提供科學参考。

(一)以整合全方位力量,契合国家对高等人才培育发展需求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部分,学校应整合全方位力量,有关职能部门、研究生管理干部和导师均有责任和义务关心研究生心理健康,重视和加强研究生择业就业心理调适辅导。同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指导体系,有层次、有区别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二)以搭建社会支持体系,吻合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由经济拮据、经济困难给研究生带来的压力,通过研究生院“三助”减轻经济困难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社会类奖助学金缓和经济拮据的局面,辅助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以构架家校联通平台,符合新时代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优化与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的合力,强化自我教育理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首先,学校创建研究生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研究生的课余生活与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其次,完善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教书育人,而且要思想引领,给研究生在学术科研和心理成长方面予以积极引导。然后,家人支持与鼓励研究生所做的抉择,给予积极关注,陪伴度过研究生阶段的每一个环节。

(四)以构建学院成长辅导,切合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双重方案强化导师责任制,充分肯定导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方面的作用,每月定期开展学院小团体辅导,重视研究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掌握心理问题的表现症状,针对性进行疏导和化解。另一方面,完善网络微信平台,定期推送普及心理健康的方法和理论,探索多渠道、全方面的教育途径,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明.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3.

[2]李世珍.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D].北京交通大学,2007.

[3]郑爱明,李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4,(06).

[4]解薇.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5]陈菲.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八个误区[J].前沿,2010,(05).

[6]李欣.农林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7]金宏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8]杜婷.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5.

[9]刘颖.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张宁.西安地区硕士研究生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11]李敏.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12]姜松梅.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

(作者简介:江洁,学历:研究生,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职务/职称:初级,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压力人际关系
浅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对液体压强三种容器问题的浅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