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仍处于变化期
2017-05-28吴晓球赵锡军王文陈晨晨
吴晓球+赵锡军+王文+陈晨晨
4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赴美调研组密集在华盛顿会见了包括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 (Wilson Center)、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CRS)、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等多家著名智库三十多位顶级专家与经贸人士,对在4月6日佛罗里达州举行“习特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及长远的中美关系进行一轮深度摸底。
美国智库界普遍认为,特朗普对华战略尚不清晰,此前竞选中讲述的“贸易战”、“指控汇率操纵国”等口号不能兑现。但特朗普仍处在变化与学习中,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也有所松动,“习特会”两人相互熟悉比其他的实质性推进更重要。
为此,调研组认为,中国社会舆论应从更长期视角看待“习特会”,放平对此次会面预期。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应广泛开展与美国智库、社会精英及州县层面的对话与沟通,为更长远的中美关系做好扎实铺垫。
调研华盛顿的突出感受
在数日密集的会谈中,数十位美国智库学者不少观点折射了美方内部的分歧,但有一些集体共识对中国对美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特朗普对华政策在未来比较长的时期内都不可能清晰,国内政治、执行团队与中国反应是决定特朗普对华政策的三大变量。
美国智库界普遍认为特朗普仍处在“学习期”与“试探期”,上任两个多月来,在重大涉华问题上,特朗普处于“轻率表态——补充认知——重新表态——可能再度轻率表态——再度补充认知”的螺旋式循环。
在中美经贸、朝鲜、南海、两岸关系等中美关系重大敏感议题上,特朗普缺乏对历史背景的基本认知。在补充相关认知后,特朗普可能大幅扭转先前表态,在“一中”政策问题的相关表述即是典型。但这不意味着后续没有变数,在未来至少1年时间内,特朗普对华立场摇摆将是常态。而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执行团队会出现更换,国内政治博弈也会异常激烈。
第二,此次“习特会”的重点与难点是中美经贸关系,但特朗普并不能给出解决此难题的明确答案。
美国智库界普遍认为,在中美经贸问题上,特朗普表态多、口号多,但无阐述、无逻辑。多家智库与特朗普政府内部有私人联系,但理性的、可执行性强的政策建议普遍被忽略。在经贸政策上,特朗普政府内部的保护主义派和温和派两大阵营间分裂严重。至于哪派胜出,美国智库圈意见不一,特朗普到底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受外部影响的變量很大。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对美国的塑造力加强。多位美国智库学者转而为中国出主意,希望中国“持续开放”、“理性政策”能够推进中美进程,建议主动邀请美国加入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
目前特朗普国内外
处境的理性分析
基于三十多位美国政商人士的阐述,中国人民大学赴美调研组厘清了一些特朗普上任两个月来的一些处境。理解特朗普的处境,对于展开下一轮对美关系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目前特朗普与华盛顿政界、学界与媒体界的关系极其僵硬,仍处于“90%华盛顿选民投票支持希拉里”的政治后遗症中。两个月来,特朗普并未有效地化解美国社会分裂的矛盾,仍在艰难地适应华盛顿复杂、敏感及微妙的政治生态。
从许多方面显示,特朗普并没有对与华盛顿圈子的僵硬关系做出更多的调整。加之出于忠诚度考虑和价值观的差异,大量知识精英、政治精英无法被新一届政府任用,特朗普执政团队内人才不多,封闭保守,甚至出现了“家天下”状况而被人诟病。整体上看,特朗普与美国传统政界、媒体界仍是两张皮,在许多时候显得格格不入。这种处境极大影响美国未来发展与政策走向。诚如有位美国智库学者所说,“美国纯当老师,中国纯当学生”的时代已一去不返。美国的国运处于下行的趋势中。
另一方面,特朗普处于对各个博弈对象的“立威”阶段,特朗普希望像一位“全能的董事长”那样让美国媒体、民主党、共和党建制派在内的“美利坚合众公司”知道,谁才是美国“老大”、“老板”,谁才是真正拯救美国的人。这些努力有时会换来赞赏,如2月底特朗普在美国国会演讲便换来普遍赞许,有时则会激起博弈对象憋足了劲的反扑,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立威”VS“反扑”的进展仍在决定着特朗普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在特朗普政策的弹性空间内,国际社会也在纷纷试图塑造特朗普的内政外交。目前,英国、日本等已迅速从押宝希拉里的“错误”中醒过神来,对特朗普投怀送抱,德法为首的欧盟,以巴西、阿根廷为首的拉美仍处在观望期。特朗普显然还处在“边干边学”阶段,一边在琢磨怎么当总统,一边则处在如何更多地从国外牟利、进而保持“美国优先”的漫长试探期。
关于“习特会”以及中长
期中美关系的具体建议
诚如前驻华大使芮效俭所说,“我在华盛顿工作60年,这是从未有过的美国政治转折”,中美关系也不得不面对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的特殊状态。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实力增长带来的溢出效应与美国政治变局带来的不确定性,正在呈现中美关系百年难遇的“消长之势”。为此,中国人民大学赴美调研组在社会舆论层面的建议如下:
第一,对“习特会”与长期的中美关系放平预期,以平常心看待特朗普及其家族成员。时间或许会证明,特朗普会逐渐感受到在复杂的美国政治环境,以及竞争激烈的国际经贸环境下,中国是务实的、值得合作、有助于特朗普与美国未来的大国伙伴。
特朗普是历任美国总统中最不重视意视形态的,但他信奉一些甚于意识形态的人生信条,如反感伊斯兰教,相信金钱力量,推崇“个人成功神学”,为了成功不惜牺牲原则,内心高傲与自负,蔑视迎逢者,尊重真正强者。了解特朗普的这些个性,中国就能相对容易地找到对美博弈的办法与交往的方式。
第二,“中国改革开放”基本路线不动摇的社会意志应更清晰地向国际社会释放。中国应当让特朗普明白中美关系演变的逻辑: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有利于中国自身,同样有助于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世界。
目前,“典型的文明古国”中国与“典型的现代国家”美国交往,不能常以胜负论事。“胜”、“负”是短时段的概念,暂时“胜”不是赢,能保持长期“胜”才是真正的赢。从长时段的未来而言,中国越来越开放,全球影响力陡增,尤其是坚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心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获得了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许多州县的欢迎,与中国合作是对美国有利的正确选择。
第三,让特朗普发自内心理解中美“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的原则与国际局势的未来。在国际上,传统的美国盟友都在摇摆中,对于特朗普目前的激进政策持保留意见。目前伊朗在中东崛起,牵制对犹太集团极其倚重的特朗普中东政策;美国国内正在分化,希望特朗普能够更有包容力,在引资与民生上有所作为。此时与中国合作,相互尊重,融入中国发展的大势,能使美国保持应有的地位!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社会有诸多能够行动之处。在学术交流上,应更多地扭转特朗普“逆差带来失业”的错误认识;从商业往来上看,中国还可列举“一带一路”进展的实际益处,邀请美国加入“一带一路”,推进双方在亚投行、对外投资、基建、科技创新方面的全球合作,等等。
总之,形势比人强。对待特朗普,中国不骄傲、不惊恐,是最好战略定力的表现。目前,美国处于前所未有的主动收缩之势,中国处在离民族复兴最近的时刻,两相比较,维持住中国持续发展的常态,保持两国平等交往的常态,防范两国互动突变发生,便会有效地推进中国发展,也将大大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吸引力,最终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