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图书编辑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7-05-28张东黎
张东黎
摘 要 “互联网+”这一新兴业态为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对于改善我国图书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以“互联网+”为背景,探讨了在新兴业态之下图书编辑工作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价值思维等多种思维,实现工作的开拓进取;同时,图书编辑工作者还应该在这些思维的引导下促进联系读者、借助平台、改善服务等具体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互联网+”;图书编辑;思维;读者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8-0171-02
“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这里的相加并不是简单的整合,而是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络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之间开展深度的合作,对于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财政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5年4月颁布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中主要结合“互联网+”的新业态,提出出版业应该将“互联网+出版”作为未来工作推进的核心,将“内容+”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图书出版编辑工作必须把握“互联网+”的现实需求,对原有的工作内容、工作事项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这样才能提高图书编辑工作的整体水平。本文在研究上就从“互联网+”的背景入手,探讨在这一背景下图书编辑工作应该重点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编辑工作的思维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共享,“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了图书编辑与出版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向,这就预示着图书编辑工作者不仅应该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的运用能力,同时还应该在思维意识上进行创新,为迎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编辑工作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对此,图书编辑工作应该从以下思维的创新入手,为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稳定的根基。
1.1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不仅是一种商业思维模式,更是指“互联网+”背景下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思维模式。对此,图书编辑工作者应该树立全面的互联网思维:当一本图书出版后,可以通过自媒体发布图文消息来进行推广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通过话题推送等多种形式实现推广的广泛性,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图书、做推广、做服务,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合格的复合型编辑。
1.2 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指的是对图书阅读用户的尊重,将自己的图书编辑工作作为持续性的升级服务,在此基础上应该注重用户的高度参与,充分挖掘读者的同情感、参与感、体验感等多种感官。另外,图书编辑工作者的用户思维还体现在对用户的经营上,对此可以采用互联网免费阅读的特点促进服务的深入人心,并借此开展依靠图书产品凝聚用户、通过多种服务模式获得收益的工作。
1.3 社会化思维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图书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社会化思维。社会化思维的形成首先应该灵活发挥互联网配置资源的优势,在广泛的网络社会中吸纳和汇聚优秀的作者资源、版权资源;另外,社会化思维还应该注重社交与口碑,让每一个读者都成为图书的宣传者,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与传递,不再将阅读作为孤立的爱好,而要开发评论、分享、发酵等不同的阅读模式。
1.4 价值思维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想让图书作品引起读者的充分关注,不仅应该发挥图书的阅读价值、人文价值,同时还应该提供商品之外的社交价值、情感价值。因此,图书编辑在工作中不仅应该注重与产品相关的商业化运作,同时不能违背自己的价值立场,否则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对读者忠诚度的维护也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另外,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个体价值期待,图书编辑在工作中应该加强对用户意见表达、个性化需求的重视程度,即放大读者的权益。
2 “互聯网+”背景下图书编辑工作的改善对策
为了迎合“互联网+”思维,做好图书编辑工作,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出版与编辑工作能够顺应这一机遇,形成良好的传播优势。
2.1 关注读者,提高读者参与度
在传统图书出版时代,图书编辑工作中只能依靠销量来了解读者对于图书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造成编辑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受阻,不仅编辑无法直接获取读者的阅读反馈,同时读者的意见也受到了表达渠道的局限。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技术水平与信息资源的迅速革新为读者深度参与图书编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在此背景下,图书编辑应该认识到互联网扁平网状、开放参与、互动快速、数据化、社会化等多个方面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互联网平台,加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联系与意见分享,这样才能实现个性化、体验化的阅读,让读者有想法阐述的便捷渠道。另外,为了增强对读者意见的关注程度,编辑还应该广泛利用新浪、微信等新兴媒体,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组织丰富的在线活动,让读者能够广泛参与到图书内容讨论之中,并且积极鼓励读者参与图书内容的再创造,这样才能构建起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编辑之间的桥梁,为图书编辑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借助平台,挖掘丰富信息资源
传统图书的编辑与出版工作都是将实体化的图书作为唯一载体,通过图书编辑工作,将作者与读者联系在一起,采用的是“作者—编辑—出版—读者”的整体流程。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络成为了图书编辑工作的中心,原来的直线形流程转化为环状互动的流程,使得大量的信息资源涌入到了图书编辑的过程中。
对此,图书编辑工作应该一改过去的封闭形式,以营造一个互联网平台或者是借助第三方平台传播优质内容,集中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读者作为工作的方向。在平台建立的基础上,编辑还应该构建一个无障碍沟通的环境,借此来对读者的需求、新的选题、合适的作者、新的内容进行收集、挖掘与策划。
2.3 改善内容,促进知识服务转型
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图书编辑工作不能仅传播书本上的内容,这样往往会造成读者的流失。
对此,应该树立知识服务意识,根据“互联网+”的发展要求,对编辑传播的内容、知识进行梳理,将传统纸质载体中的书籍内容通过处理“搬运”到云上,实现方便阅读的初层次服务;随后,图书编辑应该加强不同图书在内容上的内部关联性,进一步扩大云上书籍内容的融汇与储备,为读者的知识获取提供一定的便利;最后,在“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信息本来就是充分共享的,因此图书编辑工作不仅应该局限于出版物,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展在线知识获取、疑问解答、研讨交流、培训等多项工作,这样才能提高知识内容的应用性,增强“互联网+”背景下图书编辑行业的活力。
除了上述对策以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版权工作受到了多重挑战,出现了内容剽窃、版权丧失等情况,作者是图书内容的创造者,如果失去了优秀的作者、不能加强对图书版权的保护,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图书编辑工作中,工作者应该持续巩固、拓展作者资源,学会通过互联网寻找到、挖掘到新的作者资源;另外,为了保护每一位作者的权利,编辑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拓展版权使用的领域、使用的价值,这样才能實现版权效益的最大化。
3 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为图书编辑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图书编辑工作者应该对原有的工作思维进行全面的改善,不仅应该注重互联网思维的融入,同时还要提高自身工作的价值,加强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图书编辑工作应该加强对各类互联网平台的高效利用,在肯定读者价值、作者权益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单纯性的书籍内容提供服务并加以改善,注重服务的增值与升级,这样才能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阅读要求,提高自身在编辑工作上的整体水准。
参考文献
[1]刘京梁.浅析图书编辑的互联网思维[J].传播与版权,2015(6):40-41.
[2]徐平,倪明.“互联网+”时代:传统图书编辑工作的新思考[J].编辑学刊,2015(6):74-77.
[3]周鹏.“互联网+”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J].现代出版,2016(2):44-45.
[4]高云松.“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图书编辑融合创新[J].编辑学刊,2016(2):17-22.
[5]庞元.图书编辑应对“互联网+”初探[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