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姜栽培良种选择技术要点分析与解读
2017-05-28何现文
何现文
摘 要:为了有效提升小黄姜种植效果,在栽培模型建立的过程中,要结合地区实际特征,积极建构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模型和管理机制,确保技术管理机制和控制体系的完整度,并且保证管理模型的有效性,落实技术监督方式。本文从小黄姜栽培技术要点中的良种选择、整地机制以及田间管理模型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相关技术管理数据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小黄姜;栽培技术;要点;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S6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53
生姜的食用价值非常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在种植机制建立过程中,要对其系统化生产技术进行深度分析,减少由于品种不良导致的质量和产量下降问题,并且有效提高其整体种植栽培效果,保证管理模型的有效性和综合性控制机制。
1 准备工作
在种植体系开始之前,种植人员要结合实际管理需求和控制措施,确保管理模型的有效性,也要对种植管理中的选种机制进行全面分析,要从农户收集的种姜进行分户选种,保证处理措施的最优化,并且在选种子操作过程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地理信息和地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确保剔除瘦小干瘪以及有损伤的姜块,选择更加适宜种植的种子,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其实际种植效果[1]。并且深度分析和落实相关管理政策,切实维护管理模型的实效性,也为控制机制的升级和优化奠定坚实基础。种植人员在选种操作结束后,要结合种植一般工序进行有效处理,对种子进行进一步加工,主要是按照晒种催芽等生产程序进行种姜处理,提高整体处理效果的基础上,确保管理模型的最优化,播种前相关技术人员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处理措施,主要是借助脱水链霉菌进行浸种处理,以保证种子的整体质量符合标准,并且实现种植效果的最优化。播种操作过程中,要将姜芽朝上,并且按照次序进行集中种植,逐一排放在种植区域内,并且按照标准化操作流程覆盖细土,厚度控制在4~5cm左右[2]。
2 小黄姜栽培技术要点之整地机制
在实际种植项目开始前,要对种植区域进行集中分析和综合性处理,确保控制体系和管理效果符合预期。選地和整地操作都要符合相关标准,并且对实际控制体系进行全面分析。在土地犁翻耕后,种植人员要集中撒施有机肥,控制在300kg/hm2左右,复合肥要控制在75kg/hm2左右,并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施加微肥,主要是利用生石灰,大约75~100kg/hm2之间,配以恶霉灵缓释颗粒剂,施加1.5kg/hm2,然后进行集中的土地整理,确保深翻入土中,从而进行集中性的整平土面操作[3]。另外,种植人员也要对其进行开沟作畦,一般而言,主要是利用深沟高畦栽培机制,能有效提高产量的基础上,保证种植效果符合预期,并且提高处理效果。其中,要对开沟作畦操作的相关参数进行集中控制,有效提高种植效果和基本实效性,沟的宽度要控制在30cm左右,畦的高度是30cm、宽度是1.2m,在尺寸确定完成后,要积极落实整平操作,不仅仅是对畦沟和腰沟进行统筹分析,也要对围沟进行处理,以保证在下雨条件下,雨停后沟渠内的水分就能全部得到有效处理[4]。
3 小黄姜栽培技术要点之田间管理
3.1 优化地膜覆盖
对田间管理进行了相应实验,实验中建立了3个分组。第1组,透明地膜覆盖,分蘖12.87株、茎高81.40cm、茎粗9.30cm,叶片数27.33cm、叶片长26.93cm、叶片宽2.81cm以及单株重量335.67g;第2组,黑色地膜覆盖,分蘖12.80株、茎高75.60cm、茎粗9.70cm,叶片数27.33cm、叶片长23.90cm、叶片宽2.71cm以及单株重量265.13g;第3组,对照组,分蘖12.53株、茎高73.60cm、茎粗10.17cm,叶片数27.47cm、叶片长24.73cm、叶片宽2.86cm以及单株重量297.67g。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对比,结果较为明显,在实际种植机制建立过程中,采用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能提早生姜出苗,并且对其产生了较高的影响,尤其是单株重量方面,也就是说,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能有效加快生姜的生长速度,并且,这种影响的持续性较强,能从根本上保证处理效果和种植价值。这种促进生长的效应可一直延续到生姜采收期,对于生姜种植人员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应用意义[5]。
3.2 优化栽培密度
分别选取了不同的栽培处理机制,分别对相关模型的数据进行分析。第1组,种姜30g、株行距为30cm×60cm、分蘖数为14.60根,茎高79.33cm、茎粗10.33cm、叶片数28.40。第2组,种姜30g、株行距为20cm×40cm、分蘖数为13.30根,茎高74.50cm、茎粗9.21cm、叶片数24.80。第3组,种姜50g、株行距为30cm×60cm、分蘖数为13.27根,茎高75.30cm、茎粗10.48cm、叶片数29.47。第4组,种姜50g、株行距为20cm×40cm、分蘖数为13.80根,茎高78.53cm、茎粗10.05cm、叶片数27.53。通过这4组对比,种姜30g的产量和50g之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差距,但是,行距在20cm×40cm时其产量较高。在对比第5组数据,种姜70g、株行距为30cm×60cm、分蘖数为15.87根,茎高75.27cm、茎粗10.03cm、叶片数28.27。第6组,种姜80g、株行距为30cm×60cm、分蘖数为14.13根,茎高80.50cm、茎粗10.44cm、叶片数26.07。第7组,种姜80g、株行距为20cm×40cm、分蘖数为13.73根,茎高90.70cm、茎粗10.69cm、叶片数30.67。不难发现,种姜80g的产量最高。总之,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可显著提高生姜的实际产量[6]。
3.3 优化光照条件
在对小黄姜种植项目光照条件进行分析后,生姜栽培时常种植高杆作物以减少阳光暴晒,能有效对其进行全面保护,确保其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种植价值和优势。针对于此,相关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统筹种植,确保栽培技术应用效果的优化提升,也为管理模型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为种植效果优化提供保障。
4 结束语
在小黄姜种植过程中,要对相关栽培要素进行细化分析和统筹处理,不仅要对良种选择机制进行全面分析,也要对种子处理效果展开精细化管理,确保田间管理措施符合其实际需求,利用更加多元化的栽培机制提高产量和种植质量,为项目优化发展提供动力,也为产业的可持续性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艾辛,吴辉,蔡雁平,等.通道小黄姜高产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22(05):53-55.
[2]袁茶仙.罗平九龙街道小黄姜种植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05(14):3987-3988.
[3]区力松,王晓云,杨家明,等.不同播种期对罗平小黄姜主要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5,15(01):24-25.
[4]李军,李为民,李世华,等.利用黄姜渣和烟秆代料栽培黑木耳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6,22(09):44-45,88.
[5]艾辛,吴辉,蔡雁平,等.通道小黄姜高产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C].湖南省园艺学会第十次全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53-55.
[6]蒋超球,龚山华,王培秋,等.安黄姜3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5,11(0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