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全蚀病发生成因与控制途径

2017-05-28朱继成

农业与技术 2017年9期
关键词:立枯病小麦

摘 要:小麦全蚀病又叫小麦立枯病,黑脚病。该病菌因寄主范围广、侵染时间长,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又因传播迅速、防治困难,遂有小麦癌症之称。通过对豫东永城市小麦全蚀病的普查与调研,进而揭示发病成因与形成条件,最后依据本市防治经验提出控制途径,为解决小麦病害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麦;立枯病;发病成因;控制途径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42

1 全蚀病的症状与危害

小麦全蚀病又叫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主要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病苗返青迟缓,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死亡,病根变黑,易于拔起,茎基部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病株多在灌浆时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全蚀病属于典型的根部病害,能够引起植株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一般会使小麦减产20%~30%,严重年份减产50%,甚至绝收。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麦田受全蚀病危害最低单产仅85kg,一般667m2产量75~100kg。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规定,小麦全蚀病为检疫性病害,属国内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害一旦发生,必须封锁疫区,禁止疫情扩散,严禁麦种、商品粮及其加工产品销售。永城市属于全国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年产麦种超过1亿kg,市内面粉生产企业138家,日产面粉五千吨,销往全国十余省市,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小麦全蚀病发生和蔓延,不仅会给永城市农民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会使面粉加工和种子生产企业遭遇灭顶之灾,不利于永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 发病成因与传播途径

2.1 发病情况

永城市从2001年开始对小麦全蚀病进行普查,2005年5月在芒山镇郑楼村首次发现病株。普查显示:永城市小麦全蚀病主要集中在311国道以北零星地片发病,发病面积从零点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2008年全市有10个乡镇50个自然村发生,面积约1.5万hm2。2010年5月,小麦全蚀病在永城市呈蔓延态势,发病乡镇增加到16个乡镇66个自然村,发病面积增至0.28万hm2。2013年5月,按省农业厅要求对全市麦田展开拉网式普查,共有20个乡镇下135个自然村发生,发病面积0.88万hm2,其中零星发病面积0.54万hm2,点片发生面积0.33万hm2,连片发生面积0.011万hm2,其中太丘、顺和、蒋口、茴村、刘河5个乡镇发病相对较重。2015年天气干旱无雨,土壤墒情较差,土壤中及种子周围全蚀病菌对主根浸染的湿度條件不够,加之对受害麦田进行认真拌种,永城市小麦全蚀病的危害面积和程度有所减少和减轻,但只要播种期土壤墒情基本充足,全蚀病在永城市的发生和危害面积就会反弹扩大和增加。

2.2 发病机理

该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5a,一般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只需3a。小麦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全蚀病菌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min)。全蚀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2个侵染高峰:小麦三叶期为主要侵染高峰期,拔节期为第2侵染高峰期。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根和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受害程度轻时,小麦抽穗前症状不明显,至灌浆期略显成簇早枯白穗,重病地块于拔节后期既出现枯黄发病中心。受害株矮化,叶片发黄,须根少而短,变黑腐烂,易拔起,在潮湿的情况下,茎基部出现黑脚,点片或连片枯死,形成白穗,致使减产。

2.3 发病条件

小麦全蚀病发病情况主要受到3个条件的影响。耕作措施,连作有利于土壤中病原菌积累,病害逐年加重,合理耕作能减轻发病。实施免耕或少耕,降低土壤的通气性,能减轻发病。早播较适期迟播发病重。土壤营养条件,土壤缺氮会引起全蚀病严重发生,施用氮肥后全蚀病严重度降低。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调是全蚀病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施用磷肥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减轻发病,减少白穗,提高产量。土壤性质及温湿度,沙土保水能力差,利于发病。黏重土壤,病害较轻。偏碱性土壤发病重于中性或偏酸土壤。冬麦区冬季温暖、晚秋早春多雨发病重。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田间病残体的腐熟,降低菌量,能减轻冬麦发病。

2.4 传播途径

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通过调查,该病在永城市传播主要有2种途径:属于外来菌源长距离传播,主要是从外地疫情发生区引种时没有严格检疫程序把带有病菌种子引入永城市,多是私自调种引起传入;农机或农事耕作中短距离传播,农业机械耕地、播种、收割或施用未腐熟小麦秸秆粪肥把病茬、病土从邻近发病县区或发病地块带到无病区、无病地块传播,这也是永城市小麦全蚀病近年来大面积扩散和危害程度加重的主要原因。

3 防治方法与控制途径

对小麦全蚀病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该病在永城市发生特点,市植保站近年来通过试验示范和大田应用,把小麦全蚀病在田间的发生划分为“零星发生(几株或几十株)”、“点片发生(几平米至十几平米)”和“连片发生(几十平米至几百平米)”3种类型,并筛选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初步验证了防治效果。零星田1a防治效果可达到95%,2a 100%;点片田1a可达到80%,2a可达到90%,3a 100%;连片重发田1a 可达到70%,2a 可达到85%,3a 95%,4a达100%。现将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3.1 农业防治技术

无论零星、点片还是连片发生地块,开展农业防治是最重要的环节,对减少菌源积累,破坏病菌生存环境作用十分大,能有效减轻该病危害程度。

改善耕作制度。施用腐熟土杂肥、农家肥,尤其是畜禽养殖专业户,一定要把畜禽糞便进行腐熟后再用;改旋耕为深耕,最好是先灭茬再深耕,将土表病菌深翻,破坏病菌生存环境,提高小麦根系活力,减轻病菌危害;轮作倒茬,改小麦种植油菜,下茬改玉米种植大豆或蔬菜。

强化检疫,更换无病种子。杜绝未经检疫的种子在市场销售。使用检疫后无病种子,严禁使用走乡串户的不法商贩的种子,禁止农户间串换带病种子;发病田小麦一定要单收单打,严禁混杂,杜绝继续当种子用。

实行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推行平衡施肥或开展配方施肥,发病田使用高氮型磷钾复合肥,对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性,减轻该病危害有一定作用。

拔出田间病株,挖走带病土壤。全蚀病病菌多集中在植株下部1~2茎节、叶鞘和根系及其周围土壤,因此,在小麦灌浆期病症显现及时连根带土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间焚烧或深埋,并同时将发病植株周围15~20cm土壤挖走带出田外深埋,控害作用十分明显。

清理带菌农机。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携带病株残体、带菌病土跨区、跨田作业,是小麦全蚀病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农机在每块病田作业后,一定要仔细清理后再进行下次作业。

用清水淘洗种子。精选后的种子本身不带菌,但含有带病残体或带病灰尘的种子能传播小麦全蚀病,因此在播种前,用清水淘洗种子,将带病残体或灰尘清除掉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3.2 各类田防治方法分述

3.2.1 连片重发病田防治技术

其中农业防治,同“3.1各项”。土壤处理方式:667m2用20%三唑酮乳油500~600g或50%多菌灵粉剂1500~2000g,与15~20kg过筛细煤渣兑适量水充分搅拌均匀,于犁前均匀撒施地表。药剂拌种方法:用12.5%全蚀净20mL或3%敌委丹30mL或2%戊唑醇湿拌剂15g兑水200~300g拌麦种10kg,注意先用水稀释后,再拌匀拌透,晾干后播种。药剂防治方法:667m2用12.5%烯唑醇粉剂50~60g或20%三唑酮乳油100g,兑水50~70kg,于小麦3~5叶期或返青期对麦株根部喷淋。

3.2.2 点片发病田防治技术

其中农业防治,方法同“3.1”。土壤处理重点挑治方法:对点片发生地块,可对发生植株周围大于1.5倍的土壤进行处理,药剂和方法同“3.2.1"。药剂拌种与药剂防治同“3.2.1"。

3.2.3 零星发病田防治技术

其中农业防治,药剂和方法同“3.1各项”。药剂拌种方法同“3.2.1"。春季防治办法同“3.2.1"。

参考文献

[1]彭丽娟.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及综合治理[J].贵州农业科学,2008(03):73-76.

[2]乔旭等.小麦全蚀病的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1(09):135-137.

[3]朱继成.河南永城市小麦生产发展阶段与高产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17(03):73.

猜你喜欢

立枯病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青海云杉的生长习性及叶锈病、立枯病的防治
水稻立枯病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