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县门楣及外墙装饰研究
2017-05-27王秋艳
王秋艳
【摘要】文章主要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功能学、美学等方法。从萨迦县的传统民居和宗教建筑的门楣装、外墙装饰的形制特点,色彩的形成,宗教外墙装饰的功能,以及民居和宗教建筑门楣外墙装饰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归纳分析出萨迦县门楣、外墙装饰的材料等特点及其实用性。这样可以在古建修复及新的建筑中保留其特有的民族性。
一、萨迦县居民门楣、外墙形制特点
外墙建筑不但是一种物质产品,还是一种精神产品。在萨迦民居中,装饰的题材大多与佛教和苯教有关。一般住宅建筑,大门是装饰的重点,外墙的门窗上均挑出小檐,檐下悬挂红蓝白三色条形布慢,周围饰黑色窗套。屋顶女儿墙饰以线脚,转角部位稍稍凸起插五色布条做成的“蟠”,迎风招展,代人诵经念佛;五色象征佛界的地、水、火、天、云。
(一)门楣
藏族民居注重对门的装饰。大型宅院的大门由门框、门楣、斗拱组成。门楣连着斗拱,斗拱多用蓝、红、绿三色彩绘,门楣上印烫金符咒。门楣的上方形成凸字形状,中间留有约一尺见方的空间,用木头做框,镶以玻璃作为佛龛,里而供奉主人喜欢的神佛像或神物。最顶上安放一对耗牛角。门框边的墙体用黑漆涂绘,上宽下窄。大门多为单扇,颜色朱红或乌黑。有的在门上钉三条铜或铁质的装饰片,许多是在门上繪日月形或雍仲”符号。
萨迦县民居门楣的上方通常都砌有一个塔形的装饰体,下部和院墙的墙檐相接。最顶上放置一块白色的卵石,如同一个塔尖。塔形体的左右两侧分别涂有红色和黑色的色块,两色相交的中间和门楣的上方均留一条宽宽的白条,有的家庭就在这门楣上方的白条带处放置一排白色的卵石。门全部刷成黑色,上方的中间用白色画月亮,用土红色画太阳。门的两侧及门楣上均涂有一条约一尺宽的黑色条带,整个门如同一座造型粗犷的佛塔,很有特点。有的地方还在门楣的上方设一龛,中间供奉玛尼石或其他神物,门楣的上方放置牦牛角,以示避邪。西藏各地民居多在门上绘日月形或“雍仲”图案,在门楣上方置放白石或安放牦牛角。
(二)外墙
萨迦县居民外墙一般会刷成白色、黄色或灰色,在墙沿下刷成黑色。萨迦因地理环境原因,牛羊的粪是生活中绝佳的燃料,当地人会把牛粪做成饼状,贴在墙上或地上,待其晒干,以便于燃烧。久而久之,贴在墙上的牛粪饼除了烧火之外,渐渐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装饰元素一一土黄色与白色墙面形成一种色彩上的对比,在质感上,凹凸不平的粪饼也与平整的墙体形成对比,这使得粪饼的确具有一定的装饰意味,但又不是十分突兀,显示着一种原始的、民间的、生活化的审美情趣。
二、萨迦县的传统民居门楣装饰、外墙装饰的色彩形成
萨迦县传统民居外墙以白色为主色调;在墙檐和窗户上涂饰黑色带;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慢,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
(一)环境影响形成
由于海拔高,紫外线强,萨迦县居民的外墙上大量使用白色,以反射太阳的强烈辐射。还在窗楣下方加设了以白色为主的帆布飞帘来遮挡辐射,这既起到隔离室内外视线的作用,又能防止紫外线对窗框及窗扇色彩的销蚀变色。高寒的气候,也使得萨迦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为了缓解大量使用白色产生的视觉疲劳,并使得外墙更加美观,突出其位置的重要性,门窗外基本都是刷象征牛形的黑色梯形门窗套。
(二)宗教影响形成
萨迦曾是萨迦政权首府,作为过去长期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的地域,宗教文化早就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民居建筑作为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具体反映着受这样的社会影响下的社会特征。
以萨迦民居中最常用的四种色彩:白、红、黄、灰为例,不同的颜色在萨迦派中都有不同的思想内涵,相应使用在不同的建筑和建筑部位。红色象征文殊菩萨,白色象征观音菩萨,灰色(青色)象征金刚手菩萨。萨迦民居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信仰。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
三、宗教建筑的门楣、外墙装饰及功能
萨迦县主要的寺庙萨迦寺,萨迦寺分为北寺和南寺,分别位于仲曲河的北岸和南岸。由于萨迦北寺在文革期间被毁,所以很多文章中提及萨迦寺时就默认为萨迦南寺。南寺基本上就是作为“帝师”八思巴返回萨迦之后的居所以及萨迦本钦、法王等行政官员居住和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地方。寺庙建筑特点鲜明。围着寺院有一层外墙。且寺庙主要殿堂都是红色的外墙,而其他的建筑如僧舍、寺院为强都为灰色的墙体。殿堂的外墙房檐那一层是边玛草隔着,上压薄石板,在墙体靠下的位置横着刷上黄白相间的颜色。寺院的外墙以灰色为底,竖着刷上红白相间的颜色。
边玛墙过去一般只有寺庙和贵族庄园有资格使用。边玛墙的做法,泥巴层踩踏密实后要砌筑女儿墙,女儿墙上铺设一层挑木,挑木为60×80厘米左右的小木方,间距18~20厘米,再把薄木板铺在小方木边沿上,铺上边玛草,然后准备好的石板作为压顶,形成边玛墙屋檐。石板上用泥巴和小石头铺成半圆形,以便排水。屋檐方木和铺板涂酱红色涂料。
萨迦寺的外墙除了典型的佛教装饰以外,还具有防御的功能。萨迦南寺就是一个微型城池,建筑外设有两套城墙:内侧的护城墙由夯土筑成,坚实牢固,城墙外侧倾斜坡度很大,不利于攀爬;城墙四角有高耸的角楼,并且设有垛口和向外凸出的马面墙台,进一步提高了防御效果;外城墙是一道低矮的养马墙,平时用于养马,战时可以作为比较简单的防御工事;城墙外是护城河。
寺院内每一个门框的周围都是黑的门洞。窗户框的周围窗洞都是呈梯形的黑色窗洞。寺庙内主要殿堂、走廊尽头的门楣装饰都十分精美。多以蓝、金、红色为主,辅以雕花。从装饰的图案和颜色上可以看出,受元朝即蒙古族、汉族影响与当地藏族审美相结合形成的特有装饰。图案多为你牡丹纹、莲花纹、卷草纹等。
四、总结
萨迎民居风格显然是受萨迦派的影响而形成的,萨迎南寺高耸的寺墙以深蓝(灰色)底再涂绘白、红色带。萨迦县因作为萨迦政权的核心地域,深受萨迦派影响,所以萨迦寺的居民建筑几乎是萨迦寺的延伸,深受萨迦寺的影响。萨迦县一带的传统民居墙体以白色为底色,黑色或青灰色刷屋檐,现在血多民居仿寺庙外墙装饰,外墙多刷为深蓝(灰色)底再涂白、红色带,十分醒目和别致。
总而言之,政教合一体制下的宫殿、建筑必然会带有一定的宗教特征,也必然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萨迦县的民居和萨迦寺就是最鲜明的代表,在今后萨迦寺的修复过程中,应了解这样的历史、民族宗教情感背景,才能保证修复的顺利进行。在以后萨迦县的居民城市规划中参考传承下来留在建筑中特有的民族情感,才能保证萨迦县的新茂依然具有自己特有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西藏百户家庭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2] 陈履生西藏民居[Ml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3] 木雅·曲吉建才.西藏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50.
[4] 木雅·曲吉建才.西藏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