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2017-05-27田强
田强
摘 要:生猪腹泻是生猪成长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自然气候、细菌滋生、管理方式,以及饲料等均为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因该疾病的发病因素多种多样,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故导致生猪的病发率和死亡率亦极高。本文主要从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临床诊断,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 原因 防治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作为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之一,主要引起猪的严重腹泻和呕吐,最后导致其因虚脱而死亡。感染病猪生长缓慢,体质和抵抗力降低。如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大批死亡,给养猪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一、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大多数集中在气候多变的冬春季节,尤其在1月和12月最为频发。该病毒可感染各种日龄的猪,100%覆盖仔猪和育成猪,而母猪的发病率一般为15%~90%。发病猪是该病的传染源,其所排泄的粪便、被污染的饲料和水源、运输、饲养用具,以及生产生活环境均可成为传播途径。
二、发病原因
该病作为猪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原因极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免疫预防工作没有严格落实。部分猪场因为该病在生产中极其常见,认为预防无关紧要,因而忽略了对该病的免疫接种。二是由多种应激因素引发。如养殖过程中的换料、断奶、转群和免疫,以及环境不良等均可造成动物應激反应的发生。这就降低了动物的抵抗力,给各种微生物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耐药性降低了抗生素的使用效果。随着新毒株和变异毒株的不断出现,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甚至已经没有效果。
三、临床症状
感染动物的发病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特征比较相似,但是可因猪的免疫力、发病日龄和地区特点等而有所差异。该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病猪出现明显的水样腹泻,粪便呈灰黄色、灰色或者透明水样。有时还可能伴有呕吐发生。通常情况下,所有的仔猪均会发病,发病率可达100%。初生仔猪的潜伏期为1~2天,7日龄以上仔猪在持续发生腹泻的3~4天后可因脱水而死亡。即使勉强存活,部分猪只也可能变成僵猪。对于育肥猪,其潜伏期则在2天以上,死亡率较低。其他成年猪只感染后,可能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呕吐和腹泻等症状,4~5天后自愈。
四、临床诊断
一般情况下可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结合剖检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如需进一步诊断则要借助荧光抗体法和ELISA法等实验室技术。并要注意该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区别。
五、防治措施
(1)完善疫苗接种工作。与人类一样,生猪亦具有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为进一步确保生猪能够健康成长,养殖者应根据生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对其进行科学、恰当的疫苗接种。相关研究证明,疫苗接种是当前预防生猪病变的最佳途径。生猪腹泻疾病具有针对性的预防疫苗,而通常情况下,腹泻的预防疫苗都是在生猪处于幼崽阶段时进行注射。进行疫苗接种注射时,养殖者应格外注意。所选用疫苗是否存在质量性问题,所用疫苗是否符合生猪当前生长阶段,疫苗注射剂量是否合理规范。接种疫苗是目前最有效和可靠的的方法。部分猪场认为该病是常见病甚至是必发病,免疫的效果不大,最后导致因小失大,因小病而成大灾。因此做好该病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已经有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可在每年的10~11月对全场种猪和后备种猪进行两次普免,两次间隔时间为20天左右。
(2)加大养殖管理力度。生猪养殖者对生猪的养殖管理在生猪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占据的地位举足轻重,养殖者应不断加大对生猪养殖的管理力度,确保生猪能够健康成长。生猪养殖者应认真学习相关部门制定的生猪养殖管理规程并予以实施;完善生猪生长环境的消毒清理工作,为生猪提供整洁舒适的生长环境,避免各类细菌危害生猪健康;选用高质量的饲料配合无菌饮用水对生猪进行科学化喂养,并及时清洗和更换用具。
要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做好初生和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对初生仔猪要保证其尽早尽量多地吃到初乳。在断奶分群时要做好过渡,尽量减少应激,不要突然改变环境。同时还要注重饲料的营养平衡和全价,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做好消毒工作。生猪的生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猪的健康状况,养殖者将相应的消毒清理工作落实到位。应对生猪的生活场所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消毒清理,不能仅清理生猪圈舍而忽略生猪便池、用具及下水井。对生猪生活场所予以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消毒清理不仅能够从根源上扼杀腹泻病原体,同时也是有效预防生猪腹泻的最佳途径之一。
做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在日常生产中,一定要做好猪场的环境卫生消毒工作。要经常打扫圈舍,对食槽、水槽和运输交通用具进行定期洗刷,以保持猪舍环境的干燥、卫生。注意通风,保持温湿度的适宜。在该病多发的冬春季节,消毒工作可选择在气温稍高的时间进行,每周至少要对猪场环境进行彻底消毒1次。对于饲喂、运输用具要严禁混用,以防止各种疾病的传播。对死亡病猪和粪便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减少各种病菌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在温度多变的冬春季节,尤其要做好猪舍的保温工作,防止因气候多变和冷应激增大动物的患病几率。
(4)落实生猪监测隔离工作。因生猪养殖多以群体养殖为主,因此当部分生猪出现腹泻症状时便容易在猪圈内形成传染现象,严重危害生猪群体的健康。故生猪饲养者必须做好对生猪的监测工作,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病猪并予以如隔离等有针对性的措施,阻断腹泻病源的传播,将对生猪健康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对养殖者可能产生的损失最小化。当完成隔离工作后,养殖者应对出现腹泻症状的圈舍进行消毒清理,并及时对其他生猪予以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此外,养殖者还应该收集病猪的粪便样本送至技术人员处进行研究分析,以便分析出生猪病变的原因,进而采取更为准确和及时的应对措施。
发现病猪后应立即进行隔离,并对其他猪只进行紧急免疫。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和助其康复,可以试投一些抗菌药和助消化药。对发病猪可以让其自由饮水以减轻脱水症状,对育肥猪要进行限制饲养。
该病作为猪场的必发病和常见病,给养猪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因此各猪场一定要立足实际,开展免疫预防,积极对症治疗,尽量减轻发病程度和降低死亡率,以保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