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镇市场空间结构
2017-05-27李建峰蔡健康
李建峰 蔡健康
摘 要: 正在建设的成都天府國际机场选址在四川简阳市芦葭、草池等镇。机场建设作为一种强外部的现代化力量介入当地,会促使当地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和生活元素向现代元素转变,而乡镇市场是两种生产元素过程的中介。因此,本文考察机场建设区域的乡镇市场,探讨其在二元结构下的六角空间结构,以及公共文化空间。
关键词:二元结构 乡镇市场 空间 简阳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15-02
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和城市空间的更新扩大, 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城镇地区的产业升级,整合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按照费孝通先生 “内生城镇化”发展理念,即扎根于乡土社会的丰土沃壤,依托乡镇工业的坚实支撑,城镇化本应实现“离土不离乡、离乡不背井、进厂不进城”,但实际上当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 “既不能融入城市,也不能融入乡村”的困境。鉴于城镇化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家从更高的层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理念,而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并于2014年3月份正式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位于天府新区简阳市芦葭、草池等镇,距离成都市中心50余公里。目前,新机场建设指挥部、试飞跑道等相关建设已启动。机场建设作为一个重大的事件进入建设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会对当地的社会产生影响,会使当地卷入到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而其基本点集中在于人与空间这两个层次上。因此,本文将重点考察城乡二元结构融合下的乡镇市场空间结构。
一、六角形区域与简阳乡村市场空间结构
简阳草池市场、芦葭市场和石板凳市场都是传统乡村市场和现代经济融合而产生的现代农村市场。城乡二元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为特征的经济社会结构,作为乡镇市场的集市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共生带。
乡镇市场中,集市是一个村镇不可或缺的聚集地,一个集市的繁华程度也就代表着这个区域的综合能力。施坚雅曾在《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也清楚的指出:“在四川没有一个行政官员可以忽视集镇的意义,集镇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乡镇政府唯一可能的地址。”市场最大的职能就是为了满足村民、居民的需求,所以乡村市场无论是人口还是物品都是这个区域内流通量最大的地方。现在我们将从乡村市场的由来、空间体系、集期、特点、功能等方面对这三个乡村集市进行描述。
中国乡村的居民点复杂多变,根据居民的聚集程度,逐渐形成一个交易的场所,满足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这样的场所逐渐发展成为小市或者菜市,再逐渐发展为基层市场。而四川地方的基层市场就是由经济交汇点“幺店”发展而来。草池镇的集市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是作为基层市场和政府驻扎地而存在,它是在周围村庄小市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外来人口逐渐增加,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简单的小市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逐渐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基层市场。以草池的集市为中心,周围也形成了一个居民圈,随之再有一个基层市场区域。
施坚雅将市场分为基层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并根据市场的分布,从空间体系的角度提出“正六边形”理论,检验出“大量的集镇都正好有6个相邻的集镇,因而有一个六边形的市场区域,尽管这个市场区域受到地形地貌的扭曲。”
将草池市场作为一个基层市场,简城镇作为中间市场,围绕着草池、石板、新市、平泉、东溪、石桥6个集镇,形成一个理论上的正六边形。扩大研究区域来看,草池、芦葭、高家、三星、永兴、贾家又形成以三岔镇为中心的六边形。可见乡镇市场不是单个的存在,而是与周边乡镇市场互动,形成市场网络圈,而这个互动过程,离不开集期。
二、集期与乡镇市场空间互动
现在,草池、芦葭、石板凳这类的乡镇市场,能满足农村滞留的老年或儿童的基本消费需求。乡镇市场原本具有定期而不连续的特征,“由于任何单独的农村市场的市场区域所包容的需求总量都不足以提供使业主得以维生的利润,通过周期性间隔变换自己的位置,企业能够吸收几个市场区域的需求,从而达到生存的水平。”市场的周期性既满足生产者和贸易者的利润需求,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使其免于跋涉,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的节约型消费理念。所以集期是一个市场必不可少的,它是市场的规则,规范着市场秩序,使各个市场和谐相处。
草池在与周围基层集市的协调下,是以单号为开市期。根据施坚雅提出的“当建立新的基层市场时,所采用的集期要尽量不与邻近的中间市场发生冲突,而不管邻近的基层市场的集期”的原则,我们也能对其进行解释。草池是单号开市,邻镇石板凳镇的莲花堰也是单号开市,石板凳镇是双号开市,芦葭镇是单号开市,将草池、石板凳、芦葭三个相对较大的市场连接起来,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协调开市,而莲花堰作为隶属于石板凳镇的一个小市,那么在单号开市既做到了与满足就近区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也避免了与石板凳镇集市的冲突。行商利用各个市场的不同集期,不断地在各个集市循环,将基层市场与基层市场、基层市场与中间市场、中间市场与中心市场联系起来,让消费品流通,使整个市场处于活跃的状态。他们可以单号在草池,双号在石板凳,单号又转到芦葭,时间的交叉能让他们有稳定的生意可做,有利润可赚。集期不但对行商有益,对消费者也有一定的好处,在现代交通便利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在这个市场闭市时,转到另一个市场进行消费。在消费者与行商的往返流动过程中,使得各乡镇市场在空间上形成了互动的市场网络圈。
集期对于传统的乡村市场十分重要,但是现在来看,集期似乎并不能成为人民进行消费,商家进行出售的关键性因素了。无论是交通工具的发展,基层市场的逐渐消亡,还是固定商铺的逐渐增加,都使集期的重要性有所减少。人们如果错过了开市日期,可以随时去市场购买所需物品。这一现象与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不谋而合,“各类集镇是乡村经济社会生活的中心,定期集市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趋向消亡。赶集是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流通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形式将会逐步削弱以至消亡。”
三、人口流动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在乡村市场上,人口结构是以中老年人为主。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青壮年人口进入更大的市场区域,中老年受自身条件的限制,留在乡村,所以乡村市场成为他们购买生活物品、信息交流、娱乐休闲等重要场所。受人口结构的影响,商品也呈现出中老年化的特点。以较为典型的石板凳镇为例,在该镇长期存在人口以中老年为主,所以它的集市“河西市场”上的商品也呈现出中老年化的特征。在该市场内以提供蔬菜、肉类为主,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路边小贩售卖的饰品和零食都是满足滞留的儿童需要。我们观察了一部分服装店,售卖的服饰也只满足中老年和儿童的需要。
四川乡村以分散聚居为主要特点,所以乡村市场是一个基层区域内人口流动量最大的地方,这个区域内大部分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进行交流传播。人们在约定俗成的日子里共同进入市场,在熟人与熟人之间,店主与顾客之间都会有信息交流,人流量越多,信息量也越大,传递也越广。但是乡村市场的娱乐性活动比较单一,像草池、芦葭这样的基层市场的比较娱乐活动较少,只是偶尔会有一些流动的杂技团等新鲜事物流入集市,平常的集日一般都是用商品打折、有奖竞猜等商业性强的活动来吸引人群。这与施坚雅所描述的基层市场与农民的娱乐活动有所变化,“基层市场和较高层次的市场是专业说书人、戏班子、卖唱盲人、摆赌摊的、卖艺的、练杂技的、卖膏药丸药的以及魔术师等等人物的舞台。”这些传统的娱乐活动要么已经形成一种专业化的商业性娱乐,已经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市场,在这样的基层市场已经很难看见了。
茶馆成为乡村社会里的重要公共文化空间。饮茶习惯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在集市上,还是在村上,茶馆数不胜数。在草池镇市场上的茶馆就有16家左右,而且各个村子中都有茶馆。茶馆消费为一元一杯茶,便宜的价格也能适应人们的消费水平,所以茶馆内几乎从不缺少人,就近的村庄的村民或者镇上的住户一般都会在闲时到茶馆过一下瘾,下午时间客流量相对较大。人群一来,老板就泡出几大杯茶,热情地招呼着。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出门到茶馆消遣的一般也以中老年男性为主。现在的茶馆一般以娱乐交际为主,主要活动方式是打牌或麻将。
王铭铭在《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一书中也对中国集镇的功能进行了总结:集镇不是简单的市场,而是库拉圈、互惠场所、夸富宴的举行地、再分配的网结、社会的竞技场和文化展示的舞台。传统的乡村集镇具有多种功能,除了是承载居民生活的交易场所,也是提供信息传递、处理人际关系、提供娱乐休闲的公共文化空间。
结语
1.城乡二元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意义上认为,城乡二元处于一种对立的结构。事实上,在城乡二元之间有着一种关联的桥梁,即乡镇市镇。简阳草池市场、芦葭市场和石板凳市场都是传统乡村市场和现代经济融合而产生的现代农村市场,可以说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共生带。
2.从空间结构角度来说,基层市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乡镇市场形成一个空间的网络,即施坚雅所说的六角形区域。以简阳为例,即是简城镇作为中间市场,围绕着草池、石板、新市、平泉、东溪、石桥6个集镇,形成一个理论上的正六边形。而草池、芦葭、高家、三星、永兴、贾家又形成以三岔镇为中心的六边形。另外,乡镇市场的集期,增强了其空间上的互动性,在消费者与行商定期的往返流动过程中,使得各乡镇市场在空间上形成了互动的市场网络圈。
3.乡镇市场进行的不仅仅是物品的交易活动,还有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市场中心也成了当地的文化空间,是“社会中心”“权力中心”,在市场中,经济交换范围与社会交往范围、地方行政权力运作范围发生重合。随着现代经济不断发展,乡镇基层市场逐渐向会更高级发展,一些传统的乡村市场的特征逐渐消亡会逐渐消亡,现代市场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如果具备相应的条件,会转型为现代的新型城镇。
参考文献
[1]陈云松,张翼.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与社会融合[J].中国社会科学,2015,( 6)
[2]费孝通.中國城镇化道路[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
[3]李强编.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 战略及推进模式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4]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王铭铭著.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作者简介:李建峰,男,西南民族大学2015级博士,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社会与文化遗产保护。
蔡健康,女,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