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探讨

2017-05-27张素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互动探究

张素霞

(辽宁省大石桥市向阳小学,辽宁大石桥,115100)

摘 要:我们处在新媒体时代、新经济时代、新认知时代的背景下,作为青少年德育基础课程的《品德与社会》也应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教学模式,使品社教学更高效。本文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入手,以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例,对探究与互动这一教学模式做了详细的分析,期望可以帮助品社教学工作者改善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探究 互动 教学模式

国家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提到“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更加复杂,网络、媒体充斥的当下,如何利用好《品德与社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社会能力,显得更加责任重大。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1.重智轻德,教育理念陈旧

当前教育体制背景下,学校考虑的是升学率、招生和学校声誉;家长考虑的是孩子能不能上好中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拔得头筹;教师考虑的是自身名誉、教学理论成绩和岗位评比。众多学校、家长和教师并没有把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导致重智轻德现象十分严重。

2.城乡差距,教学条件有限

城乡差距较大也是摆在当前品社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特别是在中西部等偏远山区和农村,由于自然教学条件欠佳,加上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学生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处处受限。

3.效果欠佳,教学创新不够

《品德与社会》不单单是一门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去探索、思考、感受、互动。当下许多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师能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书面知识的填鸭,而忽略了品社教育的教学目的,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接受程度、内化效果。

4.重视不足,师资队伍欠佳

《品德与社会》作为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觀的一门课程,与孩子的健康成长休戚相关。但当下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该门课程的教学多由班主任或者校领导兼任,教师的专业知识欠缺,专业培训不足,教师队伍没有建设好,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探讨——探究与互动式教学模式

针对如何改善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此笔者将以“探究与互动式教学模式”为例,展开探讨。“探究与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创造的情境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与互动。其教学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开放化、生活化。

探究与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要敢于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

就教师而言,比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时,就可以邀请在学校工作的保洁阿姨、餐厅里做饭的师傅、校园里辛勤的园丁、门口守护的保安等真实存在于学生学校生活中的人们走进学生课堂,让他们当一次学生的老师,亲自向学生讲述他们的工作,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他们的工作环境中切身体会他们的工作,增强对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的了解。

就生活化而言,比如在讲授一年级下册《爸爸妈妈不在家》时,爸爸妈妈不在家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留守儿童”现象普遍的农村,在进行此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生活化。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开放教学方式,让学生自由发言自己在爸爸妈妈不在家时是怎么做的,特别是在陌生人访问、家电运用安全等方面,让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在过程中合理引导,告诉学生正确安全的做法,以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内化度。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就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去亲身体验、去探究。

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我是学校小主人》课程中,老师应充分放权于学生,可以设置“校园小主人日”,真正地将学校的日常管理权力移交给学生,对他们不设限制,将孩子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负责学校纪律监管、餐厅管理、环境管理等不同的管理范围,引导学生回忆日常学校是怎么做的,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支持学生自我创新,发现日常学校治理中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借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在教授二年级下册《暑假生活》时,教师就可以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演讲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暑假生活,由学生之间自己点评其他同学暑假生活,引导学生对于好的生活习惯相互借鉴。当出现疑问和争议时,也可以采取小组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开动思考,主动化解争议、解决疑问。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对于学生的疑问和提问要鼓励,帮助学生养成互动的精神。

3.迁移应用、走进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因此如何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探究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提炼教学成果、学以致用的阶段。

以二年级下册《从小讲卫生》这一课为例,为帮助学生完成课堂所学知识到生活实际运用的转化和飞跃,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每日卫生小举动”这样的动手作业,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做一件讲卫生的小事情,比如:饭前便后洗手、打扫家庭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从而做到将课堂知识迁移到生活应用中。

又比如在四年级下册《走进绿色家园》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学生对绿色家园的践行和保护,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课后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垃圾分类处理中心,让他们直观地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作用、学习垃圾分类的小常识,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开展垃圾分类,进一步地以孩子的行为影响家长的行为,践行绿色家园守护,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是实用的课程。

三、结束语

在新时代提倡教育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当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生活体验,推行探究与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贤贵.新形势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的思考[J].内江科技,2016(5):155.

[2]辽宁师范大学.品德与社会[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本文所有课文均选自此教材)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互动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