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探讨

2017-05-27沈清连

中文信息 2016年12期
关键词:翻译能力非英语专业高职院校

沈清连

摘 要: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占据着整个高职院校的很大一部分比例,而英语教学在整个高职院校所有其他学科教学中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这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教学中表现出了很大的个体差异,本文主要从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着眼,着重分析了高职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现状,出现这种现状的缘由,以及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英语专业 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03-02

前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起来,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社会上能满足企业需要的翻译人才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一些机械、航空、医药、建筑、电力等专业领域。而高职院校中的英语专业仅仅只占大学生人数的一小部分,同时,英语专业所涉及的翻译也是以文学翻译为主,涉及到其他学科的专业翻译并不多,那么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具备英语专业不具备的专业知识,毕业后走向各领域、各行业, 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对他们是大有裨益的, 也是完全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现状

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礎课程, 大多数高校都比较重视这门课程。 然而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理念上,既重视语法、词汇句子结构等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教学及翻译能力培养一直受到冷落, 处于英语教学的边缘地位。据统计,从1996 年的大学英语四级首次出现翻译题型(英译汉)后到2003年的14 次考试中, 翻译题目只出现了两次,到 2004 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将翻译列入考试项目[1] , 翻译题目由改革前的英译汉变成汉译英,占试卷 5 % 的比重。分值比重偏低。最终导致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普遍较低。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1.高校重视不够,教师资源不足

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得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大职业院校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专,中职学校发展改组而成,并没有形成成熟、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有些院校单纯以追求物质为主要目的,导致学校对英语翻译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加上高校扩招,院校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英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由于英语专业教师短缺,高校为了满足学生的课时需求,不得不给英语教师加课时,这样一来,教师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提高和培养。

2.学生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就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英语翻译又涉及到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主动性不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大部分人对英语的学习仅仅停留在高中,即使到了大学,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也只是为了通过英语AB级考试或者四六级,或者为了将来就业需要,很少是因为真正喜欢英语而学英语。具体表现在:学生英语基本功不扎实,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比较弱,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几项中,翻译又是学生的普遍弱项,那么高职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较差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高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提高英语翻译能力的迫切性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英语翻译能力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关系学生自身发展,实现自我的需要,具体来看:

1.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社会亟需大量能担负起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交流任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加强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已不仅仅是高校外语专业的任务,更是非英语专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从现代职业教育来看,高职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企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英语专业由于缺乏必要的科技背景和专业知识,其所培养的大学生大都比较侧重于文学翻译,而文学翻译在翻译中所占的比重又很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电力、机电、土木、机械、工程等等一系列的专业技术技能,这部分非文学翻译占据了翻译界的半壁江山,如果将高职英语翻译能力和其实际专业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掌握英语翻译能力的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对社会及企业的发展将是一把利刃。

2.是大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需要

随着世界一体化和中国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增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到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每年毕业生那么多,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和名校学生相比弱势很明显,那么要想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就十分必要,同时还要正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把翻译能力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适应国际国内社会发展趋势,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三、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水平普遍较低是学校、个人等多方面的结果:

1.学校重视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重视不足,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只是一味地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一味地“应试教育”,一味地“填鸭式教学”一味地为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而服务”,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要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时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非英语专业一般没有设置专门的翻译必修课,而只有两学年的英语基础必修课,在这两学年里,学生要学习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译等不同的英语应用能力,大部分教师都更加侧重前四种,使得学生翻译实践练习基本为零。更不用谈学生的翻译质量了,所以学生毕业后,基本上很难胜任专业内的翻译任务。

2.高校中教师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也是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语言学和文学专业方向毕业,翻译专业的英语教师少之又少,而且这一本来少之又少的翻译专业英语老师中,从事过大量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的就更少了,即使有,也都和文学翻译有关,对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应用翻译并不是十分熟练。因此翻译教师的现状也制约着高职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3.学生对英语翻译学习兴趣不足,学习主动性不高

高职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英语基础普遍较薄弱,对翻译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普遍也都较低。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良好的翻译学习氛围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翻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枯燥的知识,难免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使学生更加不情愿参与到翻译教学过程中去,学习效率也会越来越差。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四、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提高的策略和方法

提高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水平,是全面增强大学生自身素质和高校学生质量的重要课题,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针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国家、高校、课程改革、師资、学生个人等方面加以解决和改善。

1.国家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现行教学大纲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

1999年之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中的“译”的能力是没有提出要求的,修改后的教学大纲对英语中“译”的要求是这样的: “ 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 , 理解正确, 译文达意 , 译速为每小时 300 英语单词。 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 译文达意 , 无重大语法错误 , 译速为每小时 200 汉字。”[2]。从大纲的要求可以看出,英语教学中明确了对“译”的能力的培养,然而两次强调借助词典的作用,让人们觉得可以借助词典就万事大吉了,直接忽略翻译策略,与此同时,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型并没有作为一种常规题型固定下来,只是在其他题型中出现,分值也偏低,只占全部试卷分值的百分之五。种种这些都给学生和老师造成一种假象:翻译借助词典可以直译过来,分值较低,特殊情况下可以舍弃。由此,翻译的地位一直受不到足够的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要从根本上解决翻译重视不足的问题,必须要在教学大纲中明确翻译的重要地位,做出硬性规定,比如把翻译课作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设置学分制;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对翻译能力做出不同的定性、量性要求;不仅翻译速度上有要求,翻译质量也要有要求,只有源头上重视翻译,才能提高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

2.优化英语翻译课程结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积极性

除了国家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之外,还需要改革英语课程结构,增加翻译教学及练习的比例,适当增加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讲解,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有限。大学英语教学只涉及精读,听力,泛读,写作等等,很少有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即使有设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接收上有快有慢,教学效果不显著[2]。要解决这种困境,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把基本的翻译技巧和策略的讲解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长难句的翻译;主动句变被动句;增减词译法;转译法;词性转换法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加强翻译方面的训练,从理论和实践中提高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再次,建立能激发大学生兴趣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评估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和学习热情。积极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向积极参与转变,有意识地强化实践和练习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单词、语法、句子结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等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课外练习得到巩固和加强, 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英语素养,进而不断提高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水平。

3.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吸收大量优秀的英语翻译专门人才、双导师制教学,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关键要素,目前,高校优秀的翻译专业人才良莠不齐,拥有过大量实践经验的优秀翻译教师就更少,很多英语教师是非翻译专业出身,对翻译教学的把握明显力不从心,即使拥有足够的翻译理论知识,但常常缺乏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在开设一定的翻译课程的同时,可以适当采取“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即一位校内导师-翻译课教师;一位校外导师,可以是公司、企业、各行各业多年从事与翻译有关的工作、拥有丰富经验的译者,学生拥有校内校外两位导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小结

高职院校中大学英语教学处在不断变革发展的过程中,而其中翻译的改革争议也最为突出,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出一批既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又同时具有一定的翻译水平的综合性人才一直都是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本文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现状着眼,分析了这种现状出现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对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以期能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学习和翻译水平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 Z] .上海:上海外教育出版社, 2004 .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

[3]论非英语专业外语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 J] 广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猜你喜欢

翻译能力非英语专业高职院校
浅议大学英语课堂设计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PACTE翻译能力模型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