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探讨转型环境下图书馆馆员的自我定位
2017-05-27冯菲
冯菲
摘 要:本文以新组建的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畅想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从“人”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图书馆馆员服务能力水平与新标准的差距,对图书馆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和规划。
关键词:馆藏评估 学科服务 多样化交流模式 共享知识库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96-02
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解决日益增长、内容爆炸的社会信息与读者无法及时有效获取所需信息之间的矛盾。这项原则渗透于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图书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图书馆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和教育功能,这已经是被广大读者所赞同的常识。图书馆是属于每一位读者的文化空间,读者可以在这里接触到最前沿的思想,最新的科技,寻找创意灵感,实现交流与合作。图书馆应该成为读者除了家和工作学习单位之外,流连忘返的“第三空间”。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某些观念及条件的局限性,图书馆的价值和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图书馆的建设是由物(馆舍)、人(图书馆管理员和读者)、神(馆藏文献所传播的智慧与精神)三者融合、辉映,相辅相成。[1]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既不是馆舍,也不是所藏图书数量之多少和质量的好坏,更不是服务对象,读者只是阅读的参与者。笔者觉得关键应该是图书馆的“馆员”。事在人为,图书馆馆员是整个图书馆活动的主导者。每一位图书馆馆员的素养深浅与眼界高低可以决定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走向,与图书馆的自身定位。下面,就着重从“人”的方面来浅谈未来图书馆馆员的能力定位。
1 图书馆馆员自身能力素养建设
首先,图书馆馆员应当是热爱图书馆事业的人,应当是能够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的人,其次,更应当是知识渊博、对当今最新科技有敏锐嗅觉的人,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事业建设的知识输送中转枢纽,应当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并肩走在发展前沿,但是很多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建设乏善可陈,无法满足师生读者的基本阅读需求,馆员配置依然处于教育水平匮乏,难以达到建设高质量图书馆的需求,无法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援助力。
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战略,推动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于2015年由原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新校是一所新建的市属本科医学院校,而图书馆水平依然停留在专科学校办学水平的要求上,全馆27名员工,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含函授)共21人,其中拥有研究生以上水平员工只有8人。并且馆员老龄化现象严重,使得图书馆更加给人一种“养老院”的印象,缺乏生机活力。馆内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许多人是半路出家,很少有机会参加有关图书馆业务正式专业的培训,甚至对中图法分类尚不明确,不能很好的满足广大读者的基本需求。
面对学校从专科高职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的转型时期,图书馆馆员应当重新定位,提高自身素质要求,从学历水平、工作能力上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当代社会,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频繁,未来图书馆的馆员首先需具备图书馆专业学科的知识,其次更要在整体素质的提高中注重个性素质的培养。未来图书馆的馆员应该是一本百科全书,或是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造诣,可以与读者进行思想碰撞与探讨,可以帮助读者答疑解惑,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圖书馆的未来发展,一定是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图书馆不仅在实体设计上,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觉感受,而且还将通过各种技术,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未来图书馆的阅读、学习和交流,多是通过高科技实现的,针对的人群也比现在更广泛,图书馆馆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来面对未来图书馆的变革。
2 新时期图书馆馆员工作业务的拓展
由于原先学校的定位,师生对于数字资源的需求率、利用率不高,图书馆都还只是保持着传统的“书架+阅览室”的模式,文献数据资源的配套建设不完善。馆内所藏图书因为出版、采购时间差距,采购人员对学校所设置专业领域用书不能及时更新等原因,脱离读者获取最新、有效信息资源的需求,不能给读者提供方便及时有效的环境与服务。馆员都十分擅长于对馆内传统文献资料的处理与加工等工作,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显得知识陈旧老化,思想认识落后,应变能力不强,充其量担当着读者与出版厂商、书商之间“中介”的角色。[2]从汇文系统所统计上海健康医学院2016年借阅率(表1)我们可以看出,来馆借阅人数不足一成,馆内上座率及使用借阅率很低,最终花了大部分的经费,图书馆的资源只能满足小部分读者的需求,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面对学校的转型,图书馆馆员也要与时俱进,从机械化、被动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到师生读者中,通过分析统计数据了解师生读者的关注热点、需求焦点,追踪当下最新文化资讯,不断推陈出新,保证纸质资源的新颖性、精华性。图书馆内各部门相互配合,信息共享,加强馆藏评估的能力,对图书以及数字资源利用率全面分析,合理配比,使财力、物力、人力得到合理最大化利用。
2.1 提升专业水平,走出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
自从有了互联网,很多人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Google it”,而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有一群“人力Google”,想要知道问题答案,你只需要电话拨打图书馆的“答疑热线”,你的任何问题就都可以找电话那头的人帮你解答。纽约公共图书馆这种打电话问问题的方式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甚至在谷歌都还没出现时就有。他们专门成立一个名叫“ASK NYPL”部门来负责接听,有10余位图书管理员,每天都在等候着提问者们的来电。每被问到一个问题他们就会立马在图书馆一百多年历史的资料库中搜寻可能能给出答案的书籍或档案。一本本的翻阅,直到找出答案。平均每一年他们会接到超过3万通电话。他们从不限定问题的范围,任何疑问他们都很乐意帮忙解答。能够做到对于读者的需求与疑问时刻在线,及时解决,及时反馈,这是图书馆馆员的基本职业准则。
图书馆馆员最大的价值是基于各类文献、数字资源上提供的收集以及整理的服务。只是坐在图书馆里等待读者前来咨询与建议,是远远不能达到满足读者服务需求这个目标的。未来图书馆馆员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图书馆,走向教育前线,融入老师与学生的课堂,积极互动,为学校各系部教育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式文献检索、信息采集的专业化“学科服务”。“学科服务”是以读者用户为核心,图书馆学科馆员为载体,依托图书馆提供的公共信息资源,面向特定机构和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是教学科研的信息保障与支持。[3]图书馆馆员应积极主动深入各学科内部,根据用户所反映的问题、关注的焦点等搜集、预定、检索所需相关学科资料,并对手头现有资源及时进行评估、整合、取舍、反馈,提供个性化、多层次的服务,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率。
2.2 未来的图书馆,不为藏书为交流。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曾在2015年4月对两千多位读者发起调查,在被问及“图书馆撤出部分纸质书及书架,改建技术中心、会议室及文化活动室”的意见时,30%的受访者表示赞同,反对者占25%,而2012年的同题调查中,反对者多达36%,远超20%的赞同者。此外,有64%的受访者反对缩小图书馆的面积,认为应该把过去用于藏书的面积,更多的用于讨论交流、体验学习。[4]未来图书馆应加强对各种形式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提供更加便于读者的新界面,通过订购、开放获取等方式提高电子资源的可用量,最大限度的提高订购价值。[5]在搜索引擎时代,面对越来越庞大的移动设备用户群体,可以推行“电子书包”计划,引进新的阅读方式,使用新技术,追求个性化定制的信息获取方式。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将更加开放,其管理与服务也将更加多样化。当然,无论图书馆的形态和内容发生何种变化,其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的基本职能即不会改变,纸质的图书占有比重应该逐年降低,但要做到“少而精”,可以为实体图书建立远程密集书库,方便有需求的读者借阅,将空间留给开放式交流。
未来图书馆就是充满创意的共享知识库。图书馆要成为社会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的公共平台,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围墙。林肯大学图书馆馆长Penny Carnaby 女士提出LTL( Library,Teaching and Learning)的创新转型计划 ,它将图书馆原有的资源储备与学校提供的教育培训以及先进学习技巧等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更加开放的、功能更强大的知识共享空间。[6]开放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基调。城市图书馆将成为知识、学习和交流中心,它不局限于传统的书籍,也不仅仅是阅读,它培养着市民的多元化的素养,形成各类社群互动和对话的空间。已经有不少新形式图书馆出现,如英国伦敦的“概念店”、美国田纳西州的图书馆“创客空间”、芬兰赫尔辛基市图书馆的“城市办公室”等,如今人们流行“联合办公”,让分散的知识资源,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和切磋,而当图书馆加入联合办公之后,这种思想分享将上升到新的高度。传统的图书馆进行的是“信息——读者”交流模式,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与提高,要出现多样化的交流模式,比如“讀者——读者”模式、“馆员——读者”模式。在这种新型的图书馆模式下,馆员不能以管控的方式来管理图书馆,而是要创造一种人际交流和信息交流的良好环境,让人与人、人与信息的交流始终处于活跃和畅通的状态。图书馆馆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思想交流的组织者、传业授道解惑者。
3 结语
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吴建中说:“今天的图书馆正在发生一场革命。”第一代图书馆以藏书为主,第二代图书馆以外借为主,今天的图书馆正在向第三代迈进,将以人与人的交流为主。[7]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优越的知识和人文环境、以及可接纳所有有需求读者的定位,为图书馆成为文化交流中心提供了可行性。图书馆是最理想的社会交流的执行机构。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进步,作为未来的社会交流中心,图书馆的社会交流形式将日益衍生出很多与时俱进的、符合广大读者需求的形式。未来图书馆具有社群交流的“新身份”,未来图书馆的作用,是文化传承、学习共享和创新发展。也许未来的图书馆,已经不再局限于某处场所的实体概念,更是应用于虚拟空间中学习、交流、体验的技能与活动。
未来图书馆的馆员所扮演的角色将更加的重要,分工更加细致,对自身能力的要求也非常的专业性,需加强用户导向服务,拓展了各种新功能。 “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不应成为纸上谈兵,应当是未来图书馆馆员自我发展定位的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 渠春阳.也谈绿色图书馆——兼与武春福先生商榷[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3):49-50,63.
[2] 王著.生态图书馆定位的思考[J].现代情报,2014(4):29-32.
[3] 吴建中.开放交流合作——国际图书馆发展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4-8.
[4] 周九常,付永华.现代公共图书馆社会整体形象定位[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3( 4):3-8.
[5] 李明华.论作为交流场的图书馆——兼谈基础理论研究问题[J].新世纪图书馆,2012(12):7-11.
[6] 梁灿兴.新知识交流论_下_图书馆是私域交流与公共交流连接的枢纽[J].图书馆,2014(2):1-3.
[7] 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8] 宋乐平.知识交流视角的图书馆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2):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