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刀点刺联合高压静电疗法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2017-05-27任永生孙汉臻任长吉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26期

任永生 孙汉臻 任长吉

【摘要】目的 研究针刀点刺联合高压静电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科2015年6月3日~2016年9月31日在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疼痛持续时间≥1个月,纳入观察时因药物不良反应停用5个半衰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治疗组(A)、对照1组(B)、对照2组(C),在治疗前、14天、1月、4月记录观察三组患者相关数据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给予针刀点刺、高压静电疗法;对照1组予普瑞巴林、扶他林药物口服治疗;对照2组在予普瑞巴林、扶他林药物口服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刀点刺加高压静电疗法。结果 与入院时相比,三组NRS评分在各个治疗观察点均下降,与入院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刀点刺联合高压静电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针刀点刺;高压静电疗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6..03

所谓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疱疹消退后局部皮肤仍遗留疼痛不适,且疼痛持续时间大于等于一个月,严重者可影响休息、睡眠、精神状态等[1]。

传统中医针刀疗法治疗PHN临床有效,多见文献报道[2],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慢性疼痛的治疗。我科采用针刀点刺联合高压静电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取得满意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简单、安全性高、临床易操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3日~2016年9月31日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征得患者本人同意,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疼痛持续时间≥1个月,入院时NRS评分≥7分(重度疼痛),曾使用过镇痛药者至纳入观察时药物不良反应停药5个半衰期,经健康教育可准确理解和配合医生对评估表内容做出准确选择,其中男34例,女25例,年龄38~82岁,平均65.2岁。伴随糖尿病4例,高血压7例,肿瘤2例(经手术放疗后无肿瘤相关疼痛),冠心病3例,见表1。

1.2 排除标准

(1)严重贫血、高血压病、凝血功能障碍,(2)肝肾功能障碍失代偿者,(3)消化道溃疡,(4)治疗区域有感染者。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入院时(T0)及经不同治疗方案14天(T14D),30天(T1M),4个月(T4M)时三组患者NRS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评分。记录患者NRS≤3分时普瑞巴林总消耗量,并记录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头痛、头晕、嗜睡、谵妄、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针刀点刺不良反应(晕厥、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

1.4 研究方法

按患者住院号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A组)21例,观察1组(B组)20例,观察2组(C组)18例。

1.4.1 治疗组-针刀点刺联合高压静电疗法

予以针刀点刺,患者取舒适体位,完全暴露患处,并标记痛点(阿是穴)及选取足三里、夹脊穴等特定穴位,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铺无菌洞巾,采取针刀呈分散状点刺治疗,术毕,按压止血后外用敷料包扎,卧床20-30分钟可下床适当活动,3-5天一次,4-5次一疗程。同时进行高压静电场疗法,每天一次,一次30分钟,15天一疗程,休息3-5天后可视病情开始第二疗程。

1.4.2 对照1组-药物治疗组

予普瑞巴林75 mg,2次/d,视病情变化,可加量至150 mg,2次/d;扶他林25 mg,2次/d,有胃肠道反应时,可适量加用保护胃黏膜药治疗。

1.4.3 对照2组-针刀点刺联合高压静电疗法加药物治疗组

予普瑞巴林75 mg、2次/d,扶他林25mg、2次/d,在此基础上予针刀点刺并联合高压静电疗法,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結 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疼痛持续时间评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组内治疗不同时间点与入院时比较NRS、McGill评分变化情况(见表2和表3)

与入院时相比,三组NRS评分在各个治疗观察点均下降,与入院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14D时,A组、B组McGill评分虽有下降,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T1M时McGill评分B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T4M时,三组McGill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治疗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NRS及McGill评分变化情况

T14DB组与A组及C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M、T4M三组NRS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T14DMcGill疼痛问卷表评分比较差异B组与A组及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MMcGill疼痛问卷表评分比较差异B组与A组及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M三组McGill疼痛问卷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镇痛满意度NRS≦3分时普瑞巴林总消耗量

B组普瑞巴林用药量明显多于C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 论

PHN相关的疼痛症状通常分为三大类:持续性自发性疼痛;阵发性针刺样、电击样疼痛;机械性痛觉超敏和机械性痛觉过敏[3]。

PHN目前尚无有效的对因治疗方法,治疗主要以促进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调整为主,药物治疗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外用及口服两种。外用药物主要有5%利多卡因皮贴、0.075%辣椒碱乳剂、8%辣椒碱皮贴[4]等,口服药物主要有阿片类镇痛药(羟考酮、吗啡)、三环抗抑郁药(阿米替林、盐酸多塞平等)和抗惊厥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5]。由于疼痛症状可持续数年或终身,所以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药。但由于药物治疗存在诸多副作用,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被迫停药。在非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有神经阻滞和神经毁损治疗。神经阻滞主要以硬膜外腔阻滞、交感神经阻滞、神经丛阻滞、神经干阻滞和局部神经阻滞为主。神经毁损主要以周围神经、神经节和脊神经后支毁损为主,常用药物有无水乙醇、多柔比星等[6]。近年来射频技术得到了更多应用,与传统化学毁损方法相比,具有定位准确、毁损范围可控性好和并发症少等优势[7]。此外还有物理疗法、针刺疗法、心理疗法等疗法,也可减轻PHN患者病痛,改善其生活质量。针刀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吸收现代西医及自然科学成果,再加以创新而成的医学新学科,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无毒副作用、适应范围广等优点,针刀点刺操作形式相似与针刺时的提插动作。针刀点刺治疗在本病中能起到:(1)物理松解的作用:疱疹致皮肤破损,皮下组织粘连、疤痕形成,周围神经张力增高,针刀点刺可以松解局部粘连带,外周神经压迫解除,并且外周神经的活动度增加,神经刺激症状缓解。(2)对周围神经末梢及外周感受器的破坏作用,行针刀松解至浅筋膜,对分布于皮肤等组织中的痛觉感受器及神经末梢直接破坏,减少了周围神经痛觉反射弧的痛觉信号传入,并且可以直接作用于组织的神经末梢,并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内啡肽等物质,达到镇痛作用。(3)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针刀点刺可抑制脊髓背角痛觉神经冲动的传入,同时,也可增强下行抑制神經元兴奋冲动的传出。(4)针刺效应:通过刺激疼痛区域和夹脊穴、足三里,可以起到:①疏筋通络、活血化瘀;②点刺可以影响体内各种神经递质的释放,如可抑制致痛递质脑啡肽的释放,和促进各种抑制性疼痛递质的释放,如5-羟色胺、吗啡肽物质等[8]。

高压静电疗法是利用静电场作用于机体以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全身性疗法,也称为高电位治疗,它是利用高压静电场来调节机体血液酸碱平衡,促进新陈代谢,从根本上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消除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各器官逐渐恢复正常功能。具有镇痛、强化免疫、消除炎症的效果。带状疱疹形成的机制是人体免疫力低下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周围及中枢神经敏感化,是体内内环境发生一些病理性改变、失衡。高压电场通过影响和调节体内正负离子的流动,进而影响各种离子浓度在细胞内外的分布,而调节体液酸碱平衡;温和调节或影响外周痛觉感受器,降低周围神经的敏感化。同时,也可影响痛觉神经冲动的传入,刺激调节视床下部、脑垂体的神经元的冲动传导,降低中枢神经敏感化,激活或调节植物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活性,改善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9]。

我院采用针刀点刺联合高压静电疗法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率低,并且大大减少了患者用药量及治疗费用,该疗法临床可操作性强,安全,耐受性好,有关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多临床中心及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van Seventer R,Sadosky A,Lucero M et al.A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health state impairment and treatment patterns in patients with posterpetic neuralgia[J].Age Ageing,2006,35(2):132-137.

[2] 翟志超,刘思同,李慧莹,刘金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研究进展.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1):55-58.

[3] 周世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1,33(4);204-410.

[4] 张 义,高丽华.浅析针刀疗法的实质.中国针灸学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8,7(1)26-27.

[5] 尚经轩,高压静电疗法的研究现状,2016,10(15)151.

[6] 李美艺,谢 娜,牛敬忠,等.加巴喷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9):862-864.

[7] Truini A,Galeotti F, Haanpaa M,et al. Pathophysiology of pain in postherpetic neuralgia:a clin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study[J].Pain,2008,140(3):405-410.

[8] 李素珍,杨海珍,刘玲玲,等.泛昔洛韦(famciclovir)随机对照治疗带状疱疹多中心临床试验[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0(04):269-271.

[9] Choi B,Rowbotham M C.Effect of adrenergic receptor activation on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ain and sensory disturbances[J]. Pain,1997,69(1-2):55-63.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