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从此爱上作文
2017-05-27刘力璇
刘力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76-01
当前在小学教学中,作文成为最难啃的骨头,教师头疼,学生惧怕,然而作文又是不可回避的,导致学生作文抄袭成风,程式化、成人化、泛政治化倾向严重。解决这一现象,最根本的是激活学生的本能写作热情,即让作文成为学生情感外化的本能需求。
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蓄积创作素材
写作文的首要条件便是材料。胸腹充盈方使外溢,又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 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而我们的学生之所以惧怕作文,正是因为绞尽脑汁仍觉无事可写。然,如今学生的生活真就这般苍白,乏味吗?答案是否定的。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有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事事都在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都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一线,视野狭窄。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的素材,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这就要求学生用一双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
除了直接经验外,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关系的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大量作品对于提高实际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正所谓见多才能识广,只有在心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孕育了充沛的情感才有可能在纸上妙笔生花。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也说过:“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那就是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是习作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不但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通过更多的课外阅讀来广泛吸取精华。
2 善于利用课文,引导迁移练笔
有如婴儿要言语,须掌握必要的发音技巧一样,有了素材,有了感触,有了表达的需求,心中所想要外化成文,需要基本的写作技巧保障。而我们的学生正是缺失这点,导致西施成钟离,香椿化腐泥。于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才能激活其写作热情。课堂小练笔是不错的选择。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效果好等特点。在课堂中,不但要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更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潜心默读、圈圈写写进行小练笔,让小练笔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教教材”,更要研究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平时每天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做到以课文为范本,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达到学是为了运用。迁移须依具体文本而定,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进行练笔。如北师大版《草原》;亦可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可设计练写排比段;或是迁移文本的关键词进行练笔。
如老舍的《猫》一课,语言大师在开头一段中抓住了关键性的几个连词:“说它……吧,它的确……;说它……吧,……可是……”把猫的古怪性格描写得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学写一种小动物的特点或一个人的性格。
3 激励张扬,保护创作热情
学生素材丰富了,想要倾诉,也知道如何表达,这时学生的写作热情需自信来保驾护航。“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自信是在不断的被肯定中逐渐底气十足的,在写作教学中,先要低起点,让学生撇开包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哪怕是发牢骚也行。在批阅的过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用智慧的评语点拨引领,与学生作心与心的交流;要以激励,肯定为主;善于发现,包容、张扬、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有进步的,就及时肯定表扬;没有进步的,也要千方百计找优点,哪怕只是几句话抑或仅是一个题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短文”中敞开心扉,流露真情。
另外,提供学生写作平台,让学生有用武之地,让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更大限度的张扬。教师要做好写作“保鲜”工作,不断调动、强化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并进而在班内形成一种写作氛围。因此,教师为提供学生写作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构建班级读写博客——积极展示亮点。对于更加优秀的文章,教师可以及时向报纸杂志推荐投稿等。
经过必要的引领,学生的写作情绪被调动起来,表现欲逐渐被激发,其写作的兴趣、热情大增。在这样的一种写作氛围中,作文在学生的面前,不再是那么的面目可憎,而是成为他们施展自己才华、较量彼此文才的机会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