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图让语文课插上隐形的翅膀

2017-05-27李现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彩页范进直观

李现增

对于初中生而言,有时语文课文内容远没有所附的相关插图更具有吸引力,更有探讨性,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插图是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课文又是插图的延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很好地契合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插图的编排上可谓匠心独运。下面就以此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对插图教学做粗略概述。

下表是现行使用的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相关插图的统计: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插图的数量在逐步减少。这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学生由对热衷于直观的视觉冲击转入到更为客观的逻辑分析,由对插图的依恋到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析(最明显的是学前教育教材都是看图学文)。

插图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适时适地的镶嵌在课本里。只是非常遗憾的现象是:我们大多数教师只是探讨语言文字的精妙,而忽略了对插图的教学,究其原因,要不单纯地认为插图就是孤独的存在,是游离于语文课堂之外的;要不以为我是语文教师,插图的艺术性我欣赏不了,就避之远矣。这就既违背了编者的初衷,也不利于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拓展,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2012年的山东省语文优质课评选中,作为当时参赛评委之一的菏泽市语文教研员刘相梅老师曾说过:大家都在分析课文、理解文意,而只有宋国平老师注意到了所给的备课材料中有一幅插图,他就以插图为抓手入题,另辟蹊径,最终各个评委一致给了高分,他的这节课也成了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反思这个事,也折射出插图教学是我们当下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

叶圣陶先生在《重视书籍的绘图工作》中说:“书籍里的图画是跟书面语言配合起来交给读者的,读者从书面语言同时从图画中得到理解和领会,因而提高他的知识技能,深化他的思想感情。”可见,叶老主张插图应跟书面语言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材中插图存在方式有三种:教材目录前的彩页、课文的开始处、课文的中间,它们都是为了配合课文的主要人物、情节或场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而拍摄或绘制的精美图片,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

一、课本彩页,让学生走进美的海洋

彩页是学生们的最爱,新课本发到手学生们第一眼要看的就是彩页。每册教材(前二到四页不等)均精心编排了十幅左右的彩页,以国画为主,照片、素描、油画为辅,或山水、或人物、或鸟兽,均和教材的内容息息相关。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幅彩画源自于刘白羽的《日出》,它向我们展示了“日出时”的美轮美奂的画面:“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的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的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可以肯定的是本幅彩页是对课文内容的完美诠释,对于这样的优秀教育资源教师岂可熟视无睹?以美育引领教育,教育可以更美;美育的价值就在于它将无限放大学生天使的一面。

二、课前插图,让文本内容“笑先闻”

由于排版的苛求,这类插图较少,在六本教材中仅有五幅,且都出现在现代诗、古诗文中。就以吉鸿昌的《就义诗》插图为例。在端坐的吉鸿昌背后,是三棵刚劲的松树,整幅画面所彰显出来的就是坚强、挺拔、伟岸、不屈,对吉鸿昌的性格进行了直观的诠释。面对“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铮铮铁骨,让人肃然起敬。先品图,再品诗,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人格上的熏陶。

三、课中插图,让文本经典内容回放

但凡是课文中间的插图,都是对重点内容、经典细节的直观化呈现。此时的插图已不是单纯的对文章内容的补充,它就像电视中的特写镜头回放,让人在不自主中对知识进行了识记。

以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悲悯人生”的第一课《范进中举》为例。插图“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就入木三分地把范进“疯癫”的丑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传神的神态、经典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把即将发疯的范进刻画的活灵活现。他那叉開的十指、伸展的双臂,如同抱住了能够平步青云的“官符”,又如同抱住了立刻就能飞黄腾达的救命稻草,再加上报录人的窃喜、范进娘子和老娘的惊恐、众邻居的不知所措的衬托,让人可笑、可叹、又可怜。

教师应该借助插图领着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插图的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深入理解插图和课文的关系,了解插图的类型,分清不同类型的不同作用。

一、人物肖像型

六册教材中(2016年7月第1版除外)共有人物肖像插图18幅,其中彩页13幅,课文的嵌入式插图5幅。有拍摄的图片,如慈祥的季羡林先生等;有国画,如鲁迅先生等;有素描,如钱学森先生等。此类插图以单个人为画面的主体,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悲或喜,或恬静或刚毅。如“冰心”则让人从她那恬静的神态中感受到她那深藏着“爱和童真”的纯真之心;如“杜甫”则让人从他那忧愁的脸庞中感受到他那忧国忧民的大爱之心。这些插图,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肖像记忆,更是对某个重要特征的强化记忆,同时另一方面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崇敬之情。

二、特写镜头型

此类插图是对整篇文章、精彩语段、重点句子的直观再现,阅读是文字层面的逻辑思维发生,插图是直观层面的视觉冲击定势。这类插图最多,以彩页形式出现的有38幅,嵌入式出现的有42幅。有的是整篇文章的缩影,如《送元二使安西》、《听听那冷雨》等;有的是精彩段落的场景再现,如《范进中举》、《武松打虎》等;有的是精雕细琢的语句或词语的翻版,如《卜算子·咏梅》、《爱莲说》等。

以《卜算子·咏梅》为例,这是七年级下册《毛泽东词两首》中之一。这幅彩图是以拍摄的照片的形式出现的:白雪皑皑,挂满枝头,但直逼人的眼睛的是枝条上的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苞,万里白中点点红,那么浓,那么艳。整幅图片不仅显示出梅花的艳丽形态,又象征了革命者面对困难时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梅花傲雪开放,不正契合了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吗?对于这样的直观的冲击视觉感官的插图,老师应给学生留足时间去思考,去品味。

三、内容拓展型

这类插图绝不是编者生拉硬拽加入课本中的,更不是另起炉灶,它是课文的拓展,是延伸,是补充。这类插图较少,共5幅,且全部是以彩页插图的形式出现的。比如,“黄山天都峰仙桃石”彩图,就源自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黄山记》一文,但《黄山记》中却只字未提“仙桃石”。作者在文中写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露光,雪浪滚滚的云海……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这就足以说明黄山的景致是写不完的,处处皆美景。

编者也是信手拈来,“仙桃石”是对课文的一大补充。老师在授课时完全可以再拓展,让游览过黄山的学生再拣一处课文中未涉及到的景点向大家介绍,当一次小向导。

文本中插图教学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去挖掘它的价值,它也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正如张韶涵所唱的那样: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

猜你喜欢

彩页范进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范进一日游
浅谈年鉴彩页编辑的基本方法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支持农业的FAO币
更正
范进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