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的途径

2017-05-27徐洪政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感情想象创设

徐洪政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共同构成一堂课的三个维度。

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调动情感功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功能,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把握情感

众所周知,现代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很多的情感因素,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学生欣赏领略了山清水碧的壮丽美景;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验着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宏伟抱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博大胸襟给于我们诸多感慨……教师应该通过了解背景,深入剖析文本,认真研读一些字、词、句中优美的意象,深刻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成文本的情感教学目标,再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教师在把握作者感情脉搏的基础上,创设某种情境, 自然地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和谐共振,自然而然地认识深蕴在课文中的丰富内涵。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运用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或影像、或音乐、或图画,让学生置身情景氛围中。例如,执教《桂花雨》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品味“摇桂花”中有“樂”,教师便借助课件中的动画和音乐,为学生呈现出了一幅桂花纷纷飘落的情景。这一情境的创设放飞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学生灵动的思维,让文字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并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沐浴“桂花”的芳香,分享“快乐”的情意。

三、深情朗读,体会情感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教学杜甫的《兵车行》,老师范读时紧紧把握住由感叹转为怨愤的感情基调,深怨之声,声调凄楚,令人悲痛欲绝。通过朗读,读出了诗句的抑扬顿挫;通过朗读,深刻领悟到诗人对时事的深深感叹。

四、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化情感

神与物游,心与理合,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了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与作品的充分融合,才能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离不开学生的想象与联想,通过联系和想象,进行填补和接连,充分地领悟和理解作品的丰富内容,深刻地体验其内在情感。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用名词并列点出9种事物。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想象出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同学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下层小知识分子产生深切的同情。

五、运用合适的体态表情,调动情感

课堂上,学生情感很丰富,但稳定性比较差,教师的举手投足、情绪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变化。马卡连柯说:“不善于表情就不可能做教师。”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学会在脸色、姿态、手势等方面的恰当运用,做到喜怒哀乐,皆成文章;举手投足,自然得体;轻重缓急,妙趣天成。

例如,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讲演》中表现的是对国民党反动独裁的强烈谴责,当中有这么一段,充满着正义对邪恶的不屑与鄙视,闻一多拍案而起,朝台下的特务们叫板,满腔正义尽露于此。此时,语文教师也应在课堂上浓墨重彩地大胆地去运用、发挥,讲桌一拍,带给学生的绝对是另外一种精神的震撼。

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深情朗读、激发想象等有效手段,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因为唯有情和智的和谐共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猜你喜欢

感情想象创设
快乐的想象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带着感情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