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海勒黑色幽默的犹太气质

2017-05-27于洋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黑色幽默父与子

于洋

内容摘要:美国文学六十年代作家约瑟夫·海勒是公认的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揭开了黑色幽默文学的大幕。渊源于黑色幽默的特质和作者的犹太出身,海勒的黑色幽默作品充满了犹太气质。

关键词:黑色幽默 犹太身份 父与子

犹太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悖论的民族。作为上帝的“选民”,他们本来应该受到外民的礼遇,并且最终到达上帝许诺给他们“流着蜜和奶的地方”。可是,在长达四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犹太民族不仅被歧视、压制、打击,还饱受了流浪的艰辛。他们逐渐对救世主弥赛亚的到来和上帝许诺的地方失去了希望,然而这个坚强的民族却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犹太人的幽默在其流浪史程里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犹太式的幽默,是面对困顿、逆境甚至死亡的自我解嘲,是“现代人普遍体会到的危机感”,是典型的黑色幽默。

在《飞越疯人院》中,凯西写道:“你得向伤害你的东西放声大笑,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态的平和,并防止自己因为外在世界而发疯。”作为弱势群体,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不可能从外部改变整个犹太群体的处境,但是面对世界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奈,他们可以用笑声化解内心的悲愤和痛苦。黑色幽默的精神特质在此和犹太人的幽默有了意义上的重叠,这也是黑色幽默也被称为“犹太人的幽默”或“犹太式的幽默”的原因之一。其实,黑色幽默这个文学流派中的大多数作家,如库特·冯尼格特、托马斯·品钦、约瑟夫·海勒等,都是犹太裔作家,而这正证明了黑色幽默和犹太文学的某种形而上的重叠。

海勒是俄国犹太移民的第二代,他的父亲艾撒克·海勒于1913年逃离俄国来到美国纽约的柯尼岛。在美丽的柯尼岛犹太居住区无忧无虑长大的海勒,自小就具有了犹太人“随机敏捷的幽默感”。海勒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渗透于他主要的作品当中,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传记型作家,因此具有犹太气质的黑色幽默变成为他作品的典型特征。海勒早期在短篇小说领域发表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还未为形成海勒特有的风格,其中也不乏描写犹太人生活的文章,比如,《雪堡》描写了犹太人在经济匮乏时期生活的艰辛和精神的空乏。海勒也曾把1945年到1948年间发表的短篇小说称作“《纽约客》式的故事,是犹太作家对布鲁克林的犹太人的生活的描写”。(陈永国 101)海勒黑色幽默的写作风格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中,而黑色幽默的犹太气质也渗透于这些小说之中。

一方面是上帝“选民”的荣耀,一方面是历史实践中的艰辛和困顿,强烈的悖逆却促成了犹太民族夹缝中生存的韌性和与主流文化融合共存的特性的并存,正是这种“特殊性”和“一般性”的融合,促成了新质美国犹太文学的产生。所以说,“悖逆—整合” 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美国犹太文学一般观念的某些重要内容”。“悖逆—整合”的特质同样适用于黑色幽默。“黑色”是负载的沉重,它的背后隐藏着死亡;而“幽默”是释放的轻松,是自嘲的生存技巧。“幽默作为传达‘黑色内涵的媒介体在一定时期起积极作用”两个悖逆的涵义在一起构成了“黑色幽默”特有的面对死亡和困境的放声大笑。这一具有犹太特质的“悖逆—整合”的黑色幽默贯穿在海勒的长篇小说之中,尤其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描述的是一个逻辑悖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理性的逻辑都行不通,理性被视为疯狂,疯狂被认作理性。“第二十二条军规”成为一条无形的锁链,任何想要挣脱这个悖逆世界的人都会被无情地拉回并被加以惩罚。它规定:只要完成规定的飞行任务就可以被遣送回家,然而前提是要听从长官的命令。这样军规就成了悖逆的条令:长官命令飞行任务的数量不停地增加,士兵就永远不能回家。貌似合乎条例的军规,实际上是利用悖论牢牢控制住士兵,让他们成为战争永远的傀儡。在对克莱文杰的政治迫害和审讯中,荒谬的逻辑更变地合情合理。无辜的克莱文杰本来没有罪,但是上校他们为了“尽到爱国义务”,必须指控克莱文杰;而克莱文杰没有罪的话就不会受到指控,所以结论是:克莱文杰有罪。奈特利喜欢的妓女在其死后,弃而不舍地追杀告知她死讯的尤索林,尤索林在思索后总结出原因:受害者和凶手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是非可以颠倒的世界。

“60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对于战争的态度往往是讽刺嘲弄的,对战争的正义性以及必要性表现出了怀疑甚至否定”,就像海勒自己说过的那样,小说讽刺的目标不是战争,而是现行体制的荒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逻辑的悖逆达到了意义上的整合:‘军规就像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也像透支世界的专制势力,更像主宰普通人命运的荒诞力量。”小说描写的战争变成了一个形而上的符号世界,而其所指是形而下的人类生存的现状,尽管它们是悖逆的双方,两者的整合却突出了存在主义的荒诞。 “

小说主角尤索林的名字源自已经灭亡的亚述族人(Assyrian),虽然他的身份不是犹太人,海勒却承认其身上有某种犹太人的特质:“约塞连、牧师和《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许多富于同情心的人物都具有城市犹太人的感性。”

在海勒的第二部小说《出事了》中,主角斯洛克姆仍然不是犹太人。但是从拥有“自恋情结”的斯洛克姆的喃喃自述中,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他是一个正在经历精神流浪的犹太式的人物。自从《圣经》里上帝指示犹太民族从迦南出走,这个民族就不断地经历着地理和心理上寻找家园和自我的流浪。迷失在现代社会中产阶级生活中的斯洛克姆正是这样一个精神流浪者。海勒曾经说过:“我将自己所知的外部世界的一切都写入了《第二十二条军规》;我将自己所知的内心世界的一切都写入了《出事了》。”(杨仁敬 72)故事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斯洛克姆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和家人、朋友以及同事之间紧张的关系使他得了可笑的“事故偏执狂”— “出事了”的恐慌始终萦绕着他。

海勒也曾说过:“主人公不是犹太人,但我意识到,主人公沉思冥想时,很可能是犹太人的方式。”斯洛克姆这种对自己处境的过分忧虑,虽然神经质地让人发笑,可是其夸张地描写却让读者联想起犹太民族在外族的敌视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生存状态,是对“荒诞背景下现代人的生存逻辑”的真实反映。故事的最后,斯洛克姆最终也以胜利的“存在的斗士”的身份结束了自己的精神流浪的旅程。

如果说前两部小说中,海勒没有直接描写犹太人,而是让小说主角以隐性犹太人的身份出现,在后面两部小说《像戈尔德一样好》和《上帝知道》中,黑色幽默的犹太气质得到了更直接的体现。

《像戈尔德一样好》主要描写了俄裔犹太人戈尔德经历的一次“政坛梦”的破灭。小说呈现了犹太家族在美国现在社会里的种种变迁,描绘了20世纪六七年代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

故事里,小说主角戈尔德的犹太身份成为海勒黑色幽默讽刺挖苦的对象。总统欣赏戈尔德的“才华”,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并且通过戈尔德的朋友拉尔夫向戈尔德传达各种讯息,承诺各种高官职位给他。然而,由于犹太身份,戈尔德在白宫里受到了嘲弄,而且他自始至终也没有见到总统的真实面貌。戈尔德一方面尽量掩饰或淡化自己的犹太身份,另一方面却想要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由犹太人做的国务卿,所以竭尽全力否认基辛格的犹太身份。其实,说到底他的梦想就是变成像基辛格一样的政坛人物。奔波于华盛顿和纽约两个城市,周旋妻子贝利和未婚妻安德烈亚两个女人,戈尔德逐渐身心俱疲。最终,大哥的离世让他意识到“由于缺失了意义而变得荒诞”的死亡是可怕的,他放弃了在政坛发展的计划,安心地做起了犹太教授,开始写作莱伯曼向他约的关于美国犹太人经历的书稿。

像戈尔德这样的犹太移民后代,面对着主流社会的文化冲击和犹太传统文化的桎梏,虽然他们想要融入主流之中,犹太的内质引起的其内心的谴责和外在的排斥,却使他们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海勒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处理了这种无奈,在笑声里我们也体会到了戈尔德们的痛苦和辛酸。

海勒的第四部小说《上帝知道》的故事直接取材于希伯来《圣经》中大卫王的故事。由于大卫和自己将领乌利亚的妻子巴士拔偷情、并设法杀死乌利亚,上帝杀死了他和巴士拔所生的儿子。故事一开始,年老的大卫就厉声谴责上帝的冷漠和不公。在大卫对自己一生的回忆中,我们看到的他跃然纸上,成为一个充满了爱恨情仇的普通人。这个被黑色幽默手法塑造的大卫和《圣经》里的他完全不同,让人捧腹,而小说也在1986年获得了法国美第奇奖。

在小说中,海勒成功地运用了一个犹太文学的母题:“父与子”。“在‘父与子所蕴含的矛盾关系中,‘父代表着权威,‘子代表着对权威的抗拒,‘父与 ‘子的这一本质属性在希伯来《圣经》中就已得到十分突出的表现。”犹太民族在流浪的历程中,难免会有和所在地主流文化融合的问题,这就牵扯到“传统”和“主流文化”继承和扬弃的问题。父辈承载着更多的犹太文化传统,而子辈则更有可能更容易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父子关系在此处产生了矛盾。

大卫在小说中既以“儿子”的身份出現,又行使着作为“父亲”的权利。除了生父耶西,大卫还有其他意义上的父亲。上帝是他的精神父亲,然而自从上帝“背叛”他以后,大卫开始刻意地疏远上帝,不再与他交流,偏执地想向上帝讨个说法。尽管扫罗想方设法杀死大卫以夺回上帝的宠爱,作为大卫妻子的父亲,和大卫自己认可的精神向导,扫罗却得到了大卫作为子辈的尊重。然而,大卫自己也承认,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父亲。暗嫩诱奸了妹妹他玛,押沙龙在杀死暗嫩以后,反叛不成也被杀死。而在大卫失去了两个爱子以后,索罗门和亚多尼的权位之争也到了白热化。《上帝知道》中出现的父亲和儿子,没有一个是尽到责任的,而海勒通过对双方的描写和否定,揭示了“父子相争”这一传统的犹太母题,暗示了横亘在犹太“父辈”和犹太“子辈”之间互相理解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Ken Kesey,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M].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62.

2. 查尔斯.鲁亚斯 著. 粟旺,李文俊 等 译. 美国作家访谈录[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年1月。

3. 陈永国. 海勒 [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4. 刘洪一. 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5. 唐文.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美学探究”[J]. 文艺争鸣,2014年第2期, pp. 196-200.

6. 杨仁敬. 20世纪美国文学史 [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7. 汪小玲.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8. 约瑟夫·海勒 著,扬恝 译. 第二十二条军规 [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9月。

9. 朱振武等.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黑色幽默父与子
父与子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
An Analysis of Black Humor in the Movie The Simpsons
父与子
论鲁迅小说中黑色幽默的灰色化呈现
黑色幽默电影的美学意蕴与价值
父与子
父与子
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