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2017-05-27玛依热
玛依热
【摘要】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观察,并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一A组和联合B组,各100例。单一A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联合B组联合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比较单一A组与联合B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情况及治疗依从性。结果 联合B组的总有效率99%(99/100)高于单一A组的81%(81/100);且联合B组的治疗依从性也优于单一A组。组间疗效情况及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做进一步实施推广。
【关键词】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4.1;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6.0.01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发率与致死率皆相对较高,且可并发多种严重性心脑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已严重威胁患病者的切身安全及今后的生活质量[1]。因此,合理选择临床用药方案,不仅提高患者对治疗依从性,更会对其健康恢复及生活状况的提升有关键作用。对此,本研究探讨了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情况,并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有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一A组和联合B组,各100例。病例纳入标准:均符合WHO中关于高血压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确切诊断标准[3];精神状态正常,肝肾功能良好,且均已知情同意。病例排除标准:合并高危基础性疾病者、继发性高血压者及临床病例信息不健全者。单一A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46.63±5.38)岁;病程2~17年,平均病程(7.54±2.05)年;其空腹动脉收缩压检测均值为(169.47±15.32)mmHg,平均空腹动脉舒张压为(106.48±9.37)mmHg。联合B组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6.33±5.58)岁;病程2~17年,平均病程(7.44±2.15)年;其空腹动脉收缩压检测均值为(169.51±15.43)mmHg,平均空腹动脉舒张压为(106.34±9.12)mmH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单一A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联合B组联合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用药方法:①厄贝沙坦:150 mg/次,用药1次/d;②氨氯地平:晨起空腹口服,5 mg/次,用药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8周用药。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血糖控制标准
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3.30~5.60 mmol/L;餐前0.5 h血糖3.30~5.80 mmo1/L;餐后2h血糖4.40~6.70 mmol/L;夜间血糖4.40~6.70 mmol/L。
1.3.2血压控制标准
血压控制标准:①显效: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下降≥10~20 mmHg或水平已恢复正常;②有效:收缩压与舒张压下降≤10 mmHg,但水平未达至正常;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值或反而升高。
1.3.3 治療依从性判定标准
治疗依从性的判定标准为:可持续遵医服药整体情况≥80%的判定为依从,反之则判定为不依从。
2 结 果
2.1 疗效比较
对比于单一A组,联合B组的疗效更加满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依从性
单一A组中:依从86例,不依从14例,则治疗依从比率为86%(86/100);联合B组中:依从96例,不依从4例,则治疗依从比率为96%(96/100)。对比于单一A组,联合B组的治疗依从性更为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目前,糖尿病高血压疾病均属难治的慢性疾病,两病有互为因果循环影响因素,一旦两病合并同发,则更是临床治疗难题中的难题[4]。随其病程的不断延长,其病情会进一步严重恶化,临床治疗疗效及依从性会明显减低。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策略主要为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于正常范围以内,尽可能给予患者持续性资治疗措施,会对降血糖及降压疗效的影响重大。
综上所述,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显著,其该疗法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很大促进作用,以此表明,此疗法值得临床做进一步实施推广。
参考文献
[1] 房 宇.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5(11):113-114.
[2] 陶 锐.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11-14.
本文编辑: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