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症状”或为精神因素所致
2017-05-27
家庭医学 2017年3期
数年前的7月,一个在网上聚起的群体,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求助。这些人反复多次接受血清检测和临床评估,结果呈阴性,却始终坚信自己“有病”。专家们把这个群体称为“自诉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又称“疑似艾滋病恐惧症人群”。
“这个特殊群体发生过高危行为,之后未感染上HIV。一开始因出现某些相关症状,深信自己得了艾滋病。后来,他们不但确信自己是‘阴性感染者,更相信感染了新病毒,并通过唾沫与血液传播。”
为了对这一群体的共性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曾光教授及其团队于2010年分两批在国内最大传染病专科医院之一的北京地坛医院对59名病友做临床会诊,综合诊断结果为:“该组人群多数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少数生化检查异常者,与其主诉的临床癥状不相符合。从躯体症状和神经症性症状两个角度进行评估,考虑主要为精神因素所致。”心理测评结果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
“这个人群自我报告症状和体征有40余种,最多的是皮疹,其次为低热、舌苔白腻、咽喉肿痛、乏力与腹泻等。”裴迎新博士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症状持续发展中”,但专家为他们所做的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值内。“不仅如此,我们对病人之间的调查也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网络联系,未发现同一种传染病的任何证据。”曾光教授说。
(摘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