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思维:将哲理与表达共融共通

2017-05-27管曹琳��

关键词:理性思维

管曹琳��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说理性课文”,有的直接以议论文的形式,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道理;有的借助文学手段,在具体事件的描述过程中形象地揭示深刻的哲理。这对尚处于形象化思维阶段的学生而言,无法借助一次性的学习就完成对文本的体认与感知,而需要在反复的“再认知”中,经历不断的阅读反刍来悦纳内化,从而将理性积淀和个体精神进行悄然融合。因此,本文提出针对差异,在平衡中契合认知基础;聚焦心灵,在品味中促发多维理解;依托语言,在链接中言意兼得等途径,从而促进哲理与表达共融共通。

关键词:针对差异;直面语言;聚焦心灵;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91-1

一、收拢:针对差异,在平衡中契合认知基础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以现有的经验水平和认知能力向文本展露出来的境界不断迈进的过程。但有时由于彼此之间的差异较大,很多学生并不能完全感知、体认文本的力量,就会造成课堂教学感知理解的断层。这主要在于学生内在的认知机制还没有发育完全,还没有具备解读文本更深层次的条件。

如《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小姑娘那一句反击式的“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就是作者依照儿童独有的认知思维创作的一句对白。但学生由于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不管怎么探究也无法形成成人获取的阅读体验。教师解读时的“为之一振”,在很多学生眼中却显得见怪不怪。此时,硬是要引领学生体会“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盛气凌人、骄傲自夸”的道理,则是“揠苗助长”的典型翻版。

鉴于此,阅读教学就应该进行必要的“止步”,甚至是将故事中的文本搁置起来,尽量释放故事自身的价值,从而获取、珍视学生当下真实的感受。笔者在处理上述案例时,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的对话,感受双方不同的语气语调,深入感受语气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意蕴;随后,教师组织同桌分别朗读两个人物的对话内容,将他们的语气再现出来。最后,教师再邀请两位同学进行表演,借助神情、动作地辅助性表现,全面而生动地再现课文的对话情境。

经历如此自由读、互相读、表演读的方式,学生逐步深入到文本言语形式背后的趣味与情韵,不仅契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助于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体悟:聚焦心灵,在品味中促发多维理解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应该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提供帮助,但不能、也无法替代学生实实在在的思考。我们所能做就是将所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儿童化的改造,即将非儿童元素剔除,从而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适宜他们发展、思考的场景中,倾听源自于他们内在的声音。

以《最大的麦穗》为例,如果教师硬是以灌输的方式,学生反而会出现理解认知的偏差,或者形成机械记忆的碎片。因此,教师将课文置放在学生的理解磁场下,给予其适切的解读视角,才能拓展出全新的教学领域。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叙述的故事出发,对课文中的核心语句进行深入探究与体味,从而让心智活动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激活。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成果异常丰硕:“他们的失误就在于都认为机会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地做出决定,反而到最后失去了机会。”“其实,即便机会再多,如果不懂得珍惜和运用,一切都是白搭。”“其实,只要抓住一穗,就比空手而归强,手中有了就可以再做比较,随时调整,主动权就在自己手中了。”“先将能够看到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有机会、有条件再去获取最大程度的利益,才是明智之举。”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过多的引领和点拨,而是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文本的语境世界中,并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审视故事、品析语言,在意义的添加与整合下不断逼近文本的内核,逐步向文本的纵深处漫溯。

三、置换:直面语言,在链接中言意兼得

有些文本裹挟的道理相对浅薄,学生一读就懂,教师就可以将教学的关注点进行必要的转向,避免将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或者道德说教课。在这里,我们不妨从文本语言的角度上开掘出全新的教学价值。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先生在其论著《语文与存在》一文书中指出:“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想。”文本创作需要斟酌语言,探寻语言和意蕴的一致性;而阅读也需要引领学生将语言的内容与形式整合起来,去体悟语言形式的独到与精准。

以《说勤奋》一文为例,作者借助通过关联性词语的方式,将多个意思串联起来,形成一定的逻辑联系,使完全零散分布的意义在关联词语的整合串联下趋向统整。如作者描述了童第周的事例时,就运用了“但……由于……由此可见……即使……只要……也……”的句式,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只有勤奋,才是迈向成功巅峰的桥梁。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关联性词语,阐释课文中人与事之间的联系,如运用“因为……所以”展现童第周行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联系,运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感受童第周虽然基础差,但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坚韧与勤奋。

只有这样的言语实践,才能将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与文本中的人、事紧密结合在一起,整合成为全新的价值和意义。教师正是借助这样的形式将文字的表达与思维的历练进行了有机整合,更好地将实践表达与人文熏陶交融在一起,使得学生思维成果在语言之树上不断生长。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说理文的教学就应该在语言表达与哲理体悟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通道,为学生语言素养的全面夯实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法根,杨文华,马吉香.说理文重在教怎样说理[J].小学语文教师,2016(05).

[2]金立义.说理文的教学路径探析[J].小学教學研究,2015(12).

[3]蒋成云.说理文如何教说理[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5(06).

猜你喜欢

理性思维
从形式到实质:行政审判中的司法建议及反馈实证研究
荀子对“礼”、“天”及其关系的新释
试论希腊神话中的理性思维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过氧化钠的性质及产物验证探究实验
认知抑制与理性思维新论
增强理性思维,有力提升女领导干部的领导力
理性思维指导下的建筑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