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岛上苏醒了的人生
2017-05-27魏天无
魏天无
如果你将被流放荒岛度过余生,只允许携带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尽管网上的答案五花八门,不过,不少人会条件反射似地想到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流浪汉鲁滨孙,以及陪伴他在荒岛上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圣经》。
据说,除《圣经》之外,英国作家、新闻记者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郭建中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漂流记》)是世界上印行版本最多的一本书,笛福也被誉为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英国小说之父”。小说的蓝本来自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1704年9月,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激烈的争吵,被扔到安·菲南德岛上长达四年四个月,后被一位船长搭救。以现实世界里的真人真事——往往见诸新闻报道——为素材,融入作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大胆、奇特的想象加以虚构,已成为现代小说的基本写作模式。“荒岛求生”固然是这部小说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不过,人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反思自我,反思人类的命运,如何在肉体存活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救赎,也不妨认为是笛福创作这部小说的重要动机。
《漂流记》大体可分为四大部分:流落到荒岛之前的生活;在荒岛遇见并解救“星期五”之前的独自生存;“星期五”到来之后的生活,以及如何夺取发生叛乱的英国大船;乘船返回英国后的生活。
作者开篇以自传方式,让“我”(鲁滨孙)自述家世。这些看似简单的述说,以及其中提及的细节(如“我”的名字的发音,哥哥作战身亡,二哥下落不明等),既增添了故事的可信度,仿佛这个人就生活在读者的身边,也使小说一开始就有着浓郁的写实风格,为全篇定下叙事基调。小说对“我”的个性和与父母之间在生活道路选择上发生矛盾的描写、叙说,也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鲁滨孙“对什么都没兴趣,只是想航海”,而“我的这种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来不幸的命运”。父亲很早意识到儿子的“胡思乱想”会给他带来不幸,以自己的长期的生活经验多次开导儿子,处于中间阶层的人是最能获得和享受幸福的,“中等人常年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适可而止,中庸克己,健康安宁,交友娱乐,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乐趣,都是中等人的福分”。这里透露出17世纪中叶前后的英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的地位及其生活方式,已成为民众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父亲对鲁滨孙的爱是真诚的,对他的劝导也合乎人之常情,但“我”似乎注定要成为令人艳羡的“中等人”之中的逆子贰臣;一心怀揣出洋远游梦想的“我”,实则是不随大流、不甘平庸、敢于冒险、追求自我理想实现的群体的代表,也是新理想主义者的真实写照。面对执迷不悟的儿子,父亲说,“他当然会永远为我祈祷,但我如果执意采取这种愚蠢的行动,那么,他敢说,上帝一定不会保佑我的。”1651年9月1日,鲁滨孙瞒着父母,登上开往伦敦的船。初次航海的鲁滨孙和水手们便遭受了两次风暴和沉船的危险,虽然在风暴的间隙他也有过悔恨的时刻,但是他身上的一种“神秘而无法逃避的定数”,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着他在脱险之后没有回到故乡,而是跟随另一位船长去了几内亚,赚了一笔钱。当他第二次前往几内亚做贸易时,途中遇到海盗。他被海盗船长作为战利品留下,成为奴隶,两年之后才找到机会与一位摩尔小孩逃到一座不知名的荒岛。后来两人被一艘葡萄牙船搭救,慷慨、善良的船长把鲁滨孙送到了巴西。鲁滨孙在巴西购置了一片种植园,生活渐渐变得稳定而富庶。然而,冥冥之中仿佛有另一种命运在等待着他,他答应和几位朋友一起去几内亚贩运黑奴。
一场飓风将鲁滨孙和朋友们的大船刮出航道,最终船搁浅在沙里,无法动弹,救生的小艇又被巨浪打翻,只有鲁滨孙平安登陆。小说第二部分详细述说和描写了逃生到荒岛之后的鲁滨孙,如何求得生存,解决温饱,以及在感念和忏悔中皈依上帝的心路历程。在上岸后的十三天里,他十一次返回搁浅的大船,用自制的木排运回所有有用的东西,还有不少的金币、银币。鲁滨孙正是为了追逐财富才屡屡出海航行,眼下,面对这些钱币,他却感到好笑:“噢,你们这些废物!你们现在还有什么用处呢?对我来说,现在你们的价值还不如粪土。”这在他以前是不可能认识到的。他在背靠山岩的一块平坦的草地上搭起帐篷,又在岩壁上打洞,慢慢扩大,给自己安顿了一个家。劫后余生,置身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他在劳作之余深感自己前景黯淡。为了振作起来,鲁滨孙别出心裁地按照商业簿记中“借方”“贷方”的格式,将自己的祸与害、福与利一一排列出来。他发现,虽然目前的悲惨处境是绝无仅有的,但祸福相济,大灾难中仍然有其值得庆幸和乐观的一面,人们应当学会从中找出可以聊以自慰的事情,把它们归入账目的“贷方金额”。鲁滨孙用日记记下了荒岛生活,其间,他经历了地震,也患上严重的疟疾,昏睡了许多天。他开始向上帝呼救,第一次在吃饭时做祷告,并且找出了他从破船上带回的《圣经》。在阅读中,他对“拯救”的含义有了全新的理解:
与灵魂获救相比,肉体的获救实在是无足轻重的。……一个人如果真的世事通明,就一定会认识到,真正的幸福不是被上帝从患难中拯救,而是从罪恶中拯救出來。
到第四年结束时,鲁滨孙的生活状况已得到很大改观,不仅居住的家园不断加固和完善,在岛上新建一处庄园,用以采集、晾晒葡萄,而且驯养了更多的山羊,收获了大量的麦子和稻子,可以自己烘烤面包。与此同时,他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处境的反省也越来越独特、深刻:
每当我坐下来吃饭,总会有一种感激之情,惊异上帝万能,竟然能在旷野为我摆设筵席。我已学会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东西。……我写下这些话,就是希望那些不知满足的人能有所觉醒:他们之所以不能舒舒服服地享受上帝的恩赐,正是因为他们老是在企望和贪求他们还没有得到的东西。我感到,我们老是感到缺少什么东西而不满足,是因为我们对已经得到的东西缺少感激之情。
我们这些读者自然不必等到深陷如此绝境之时才去领悟这些道理,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始终是人生的重要一课。而文学的重要意义也正在于,它给了我们另一双眼睛,让我们学会重新打量自己的日常生活。
平静、安逸的生活被打破,始于在岛上生活的第十五年。鲁滨孙有一天在海边沙滩上发现一个赤脚的脚印,顿时胆战心惊,恐惧心甚至驱走了他已建立起来的宗教信仰。不过,在随后的七八年里,除了目睹野人在海边杀死并吃掉俘虏,鲁滨孙并未与他们正面交锋。一直到第二十五个年头,他才从一伙准备吃掉俘虏的野人手里,解救了“星期五”。鲁滨孙告诉他弹药和枪的奥秘,教他烤羊肉、做面包,也教他语言,向他灌输宗教知识。两年后,他们从一群食人的野人手里解救出一位西班牙人和一位野人,后者正是星期五的父亲。后来,这两人被派去营救流落在野人部族的其他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其间,鲁滨孙和星期五发现一艘离荒岛不远的英国大船,从叛乱者手中解救出船长和他的伙伴们,并重新夺取了大船。鲁滨孙以总督的名义赦免了叛乱者的死罪,把他们留在岛上。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实为二十七年)之后,鲁滨孙带着星期五乘坐这艘大船返回英国。
小说第四部分,详细叙说了鲁滨孙带着星期五返回故国之后对财产的处置,对自己的恩人的一一报答,以及在巴西处理完种植园事宜,经陆路返回英国时所遭遇的暴风雪和狼群的轮番袭击。小说结尾,已成为大富翁的鲁滨孙依然无法克制出海的强烈欲望,履行诺言,搭船返回荒岛。此时,这座岛屿已成为他的新殖民地。
作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漂流记》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诸多特征:首先是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尤其是鲁滨孙的勇于冒险、直面绝境、听从内心的神秘召唤的精神个性,星期五的忠诚善良,善于学习,乐观幽默的性格,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其次是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不断制造着吸引读者的兴奋点。再次是典型环境的精确再现,让读者既能领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也能把握17世纪英国社会的时代风尚。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笛福对英国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对海洋知识、对商业往来和海外贸易情况的熟稔,都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写实性和逼真性。
尽管小说所描写的时代和人物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小说借此所揭示的人们应当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的經验和教训,却值得我们掩卷深思:
人的一生难逃厄运,但厄运也往往是我们获得拯救的途径;没有痛苦,就不会有痛苦解脱之后的欢欣。
人的种种苦难大多来自对已有生活的不知足,缺乏对已拥有的东西的感恩之情。
人应当在反思中检视过去,聆听内心的召唤,而不是在平庸的、惯性的生活中沉沦下去。
?荩?荩?荩【名家评点链接】
整个盎格鲁—撒克逊灵魂体现在克罗索身上:男子汉般的独立性,无意识的残忍;坚忍不拔;迟缓而有效的智力;性冷淡;实用性与宗教性的平衡;工于算计的沉默。任何借助历史之光读到这简单质朴而又感人的书的读者都会不由自主地被这种预言性的咒语所吸引。
——[英]詹姆斯·乔伊斯
使一个人摆脱偏见,对事物之间真实关系做出判断的最确当方式,就是把他置于孤立的地位,使其按照人们判断事物实际用途的方式来判断一切。
——[法]让—雅克·卢梭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杰作……笛福在真实描写方面的天才成就,除了那些散文大师以外,简直无人可以企及。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