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为了“不留白”,实现地理教学的“无声胜有声”
2017-05-27朱国良��
朱国良��
摘 要:地理教学中的留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出的艺术的虚,是一种虚与实的和谐统一。地理教学也更需要留白,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留白中迸发出来的,是教育中美的升华。新课程改革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主动、个性、终身发展,在教学时就需要一个策略——敢于“留白”,即给学生留有足够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留有足够的缝隙让学生呼吸,正如培育树木,必须留有足够的空白,树木方能茁壮成长。
关键词:留白;地理兴趣;释疑解难能力;地理信心;教学达成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35-2
地理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达成在无声中实现有效教学最大化。
一、利用媒体展示,预设“留白”,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愉快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首先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所以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唤醒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怎样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初一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创设情境,营造利于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课堂创设多元化的情感空间,才会使能力的形成融汇于统一的整体布局中,才会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美感、和想象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从而发现学习的乐趣。围绕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做学问。万事开头难,似乎第一天教幼儿园小朋友一样无从入手,慢慢地学会以游戏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让小朋友体会学校游戏更有趣。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象听“天书”不足为奇,我们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媒体展示,结合已有知识,预设“留白”,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课堂。
如在讲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中的地球?水球?时,当教师刚引出主题,学生疑团重重,课堂内立马喧哗一片,教师利用媒体展示二幅投影图《地球卫星照片》、《世界海陆分布》,二分钟“留白”,学生茅塞顿开:我们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二分钟“留白”,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对于初一学生刚涉地理,抓住初一学生好奇性强、知识面不广的特征,教学时要浅入深出。比如学生在学习地球与水球之间柳暗花明之时,教师又巧設“留白”进行讨论,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学生略加思考正确地问答了。运用“留白”既节时又提效,既降难度又培养兴趣,既解决“天书”难题又授人以渔。
二、结合生活体验,妙设“留白”,培养学生释疑解难能力
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但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生活离不开地理,或者说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同的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适应当地环境的长期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的方式。初一学生尽管知识面较狭窄,但生活中的现在和过去都能记忆犹新,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妙设“留白”,勾起回忆,从生活实践中走入地理知识,使地理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释疑解难的能力。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入课堂,让他们知道所学内容和生活息息联系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教师不仅要懂得“授人以鱼”,更要懂得“授人以渔”。为此,对一些疑难的理论,不能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而用生活常识来引导最好不过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抽象的理论,自主学习,找出规律。例如:在地球昼夜长短时,如果直接就给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同学只能糊涂被动地接收,但是如果用同学平时生活经验来解释就好理解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冬季作息时间表和夏季作息时间表,然后“留白”,学生根据上学和放学亲身经历,立马懂得家乡冬季昼短夜长、夏季昼长夜短,以此理解学校作息时间变动的原因。结合生活体验,妙设“留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释疑解难能力,也为了学生一课下来“不留白”而“留白”。
三、依据学生学情,巧设“空白”难度,树立学生学习地理信心
初中地理开始采用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精神的独立性。通过教学实践看,尽管新教材在知识难度上有所降低,但学生仍然感觉学习地理有难度。
学习地理,首先就要对所学的内容多动脑筋,想一想:“它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样”等等。作为教师需围绕“它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问题,根据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学情,巧设“留白”,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甜头。如讲《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以展示图片——留白——探究——结论——释疑——提升为线索,围绕“它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问题展开教学,讲降水的概念,可以先展示降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四景观、降雪一景观、降冰雹一景观,“留白”二分钟,思考什么是降水?降水的形式有哪些?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二分钟回答问题(结论),展示降水量测量的过程和基本仪器,“留白”自学,提问降雨的等级?展示“雾”景观图片,“留白”思考雾是降水的形式吗?为什么?(释疑),展示“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图片,“留白”思考有哪些影响?(提升)。通过图片展示——留白——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精神的独立,树立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四、根据教学目标,适宜“留白”,实现教学达成度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留白”,其基本方式有:展示生活所见场景留白设疑,用实验设疑,用日常体验与普遍规律之间的矛盾设疑,用比较法设疑等。创设“展示生活所见场景留白设疑”的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留白设疑,即,寻找问题——感受问题——分析问题要害——用语言表达问题。以留白设疑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探究动力。问题的确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以是教师预设,也可以是学生自学教材后自己发现的问题。呈现形式:展示图片、设置问题、教师或学生口述等等。学生根据教师或自己确立的问题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从中发现有用的地理信息。特别是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产生新问题。对于探究性问题或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向小组内的同学展示,让大家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七年级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气候与人类活动”是本章的知识、能力、情感的一个小结,是密切联系生活,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新课程标准重要理念的关键部分。根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正确地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探究式学习,正确理解“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习兴趣,養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正确理解气候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
设计本框内容时,本节课力求以实例分析的方式,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全面地深化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认识,让学生对气候影响生产、生活的理解更深刻;认识协调人与气候关系的重要性,给合当地气候实例开展教学,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多处运用“留白”设疑,第一处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第二处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第三处气候异常变化,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第四处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
当然,教学“留白”不是“空白”,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动静结合,一张一弛,具备动态生成的特点。它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巧妙地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布置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最大程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留白”是一堂课中瞬间“留白”,为了张力课堂、活动学生,实现高效课堂而巧设的;“留白”为了“不留白”,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