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的策略探究
2017-05-27龚秋
龚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有二十个专题、九十五篇课文,其中篇幅相对较长的就有三十一篇,占到三分之一。它们很多选自经典名著,出自大家之手,囫囵吞枣实在可惜,看不懂更为可惜。其门类甚广,有小说,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有散文,如《我与地坛》、《肖邦故园》、《纪念刘和珍君》等;有戏剧(话剧、电影剧本),如《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辛德勒名单》等;有古文言,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报任安书》等;有说明文,如《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语言的演变》等;有新闻报道,如《落日》等;有访谈实录,如《白发的期盼》等。
文本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了这些技巧、方式,对理解文本乃至个性化解读是大有裨益的。今整理几点体会,与方家商榷。
一、分层把握法
文本大都有自身特点,这些特征可以帮助同学大致上理清文本脉络,为理解全文奠定基础。总体上有三种有助于理清文本脉络的分层形式:1.小标题分层;2.数字分层;3.空白行分层。
1.小标题分层。小标题可以起到统领本层的作用,且层与层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相关联系。以朱启平的《落日》为例,这是一篇通讯报道,写的是日本代表在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书的过程。这个历史性的事件,过程必然是隆重且繁琐的。如何既体现其庄严,又显现其曲折,这是颇费心思的。作者用了五个版块、四个小标题就很好地见证了这一伟大过程。第一部分对事件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签字场所》,第三部分是《代表到来》,第四部分是《仪式开始》,第六部分是《投降书脏了》。文本虽长,却不显拖沓,小标题让整个过程一目了然。《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语言的演变》等也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2.数字分层。与小标题形式相比,只是把标题换做汉字一二三四而已,其作用并无多大变化。如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节选的是三四五六章,选文并未加注任何标题,而是直接保留了数字提示。每一个数字引领的段落,在内容上都相对集中,分别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对全文主旨进行展现。《边城》第三章讲述的是第三个端午节边城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第四章讲的是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的情景;第五章回到当下,补叙上一年端午节巧遇天保的情景;第六章再次回到当下,花轿来临时引发翠翠对爱情的美好。这四章时间上回环反复,情节铺设跌宕起伏。另外《我與地坛》《纪念刘和珍君》等亦是如此。
可《辛德勒名单》算是个异类。其选文有数字提示,但其后还有文字提示,但又不是作为标题出现的,而是剧本特有的场景的介绍,如“101.外景 街头 白天”、“111.外景→内景 转营途中 白天”。此处一并点出,且放在数字分层中,不再另作一点特征概括。
3.空白行分层。空白行也可作为分层之用,与数字分层差不多。其空白行之间的文字内容也相对集中。如《祝福》,全文112段,共有三个空白行,将文本分为四个层次。第一部分写我与祥林嫂的故事,交代其“惨死于祝福时”的结局;第二部分写祥林嫂初到鲁镇;第三部分写再次到鲁镇;第四部分写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其层次也是非常清晰的。
此外,文体特征、风格特征、语言特征、视角特征等方面也可以作为切入口,帮助学生梳理文本。
二、线索追寻法
文本在行文上也各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以时间的迁移、地点的转换、情感的变化等等,追寻到了线索也就等于抓住了文本的“纲”,能够拎起全文。
《林黛玉进贾府》就是典型的代表。要系统地展示贾府的奢华和森严的等级及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的性格,本是不易的。曹雪芹通过黛玉的行踪,即地点的转移,用她的所见所闻串联起了这个大家族的不可一世,这样安排既不显得突兀,也增加了文本的真实性。文本据此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黛玉初进贾府;第二部分,拜访两位舅舅;第三部分,回到贾母身边吃饭;第四部分,贾母对黛玉的安排。如此梳理,文本清晰明了。
追寻线索,就像事先描摹出了树干,其他的人、事、景等枝叶再逐步添加上去,如此一棵大树就刻画出来了。长篇文本也一样。
三、对象聚焦法
对象,即文本中主要刻画的人、物、景等,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荔枝,《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中的基因计划等。聚焦对象,可以集中精力理清对象的特征,进而理清全文。
如《纪念刘和珍君》,共7个部分21段,围绕着刘和珍的死,表达了作者对流言的悲愤,对“后死者”的激励,对“苟活者”的鞭挞。在梳理文本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先找出集中描写刘和珍的段落——第2、6、7、13、14段,体现出的人物特征是进步的、勇敢的、温和的、友爱的。接下来进一步探究她为什么死,有何意义,鲁迅先生有何评价。至此文本虽然较长,教学却不显繁杂,反而脉络清晰了,目的明确了,情感也明了了。这种方法在说明文、小说、写人叙事散文等文体中可以不断尝试。
四、情节梳理法
情节在小说或叙事散文阅读中显得相对直观,它写的是最直白的事件,于学生而言是最容易掌握的。梳理事件本事,可以帮助学生看出叙述的顺序、理清事件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等。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全文共讲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完璧归赵使蔺相如变成赵国的上大夫,渑池相会更让其登上上卿之位,这一过程,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气、才智。但廉蔺二人的身份地位一开始差异很大,一个是有“攻城野战之功”的上卿,一个只是不入流的宦者令舍人。一个仅凭“口舌为劳”的人居然“位在廉颇之右”,这为将相和中廉蔺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毕竟渑池相会中赵国不受秦辱,功劳并不仅在蔺相如一人,“廉颇送至境”,且“盛兵以待秦”,其谋略、武功是有目共睹的。蔺相如“两虎相斗,势不俱生”、“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襟与气度,终使老将廉颇折服并负荆请罪,终成将相和。二人的形象相互映衬、立体丰富。
情节与人物、环境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处理得当,一石三鸟;处理不当,三败俱伤。
五、情感探究法
没有哪篇文章不是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的,小说、散文故如是。即便稍显生硬古板的科学小品文,也会因为情感的注入而变得鲜活灵动。这就为我们从情感角度切入,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
《南州六月荔枝丹》即是这样的一篇文本。在学生预习文章的时候,可以布置几个问题:1.作者对南州的荔枝是一种怎样的情感;2.这种情感具体体现在何处;3.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情感是较为明确的——喜,要具体体现在:1.题目的拟取——“南州六月荔枝丹”;2.诗句的运用——“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等;3.对荔枝细致的了解——“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如若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是不会如此细微的了解该事物的。接着可顺势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哪些方面体现了作者的细致的了解。主要集中在第2-14段,分别介绍了荔枝的构造、色泽、加工、贮藏、产地、品种等。如此解析文本倒也轻便。
解读文本的方法多种多样,各人也会有自己的心得。只要有一颗想读的心,多长的文本都不是难题。“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解读文本的道路上,我们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