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本剧表演的评价策略探究

2017-05-27戴启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和氏璧赵王秦王

戴启江

“课本剧”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将其改编成能够通过教室或舞台表演来表达文章主题的戏剧小品或小型话剧。“课本剧”表演在初中小学课堂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深受学生欢迎。相较于课时紧缺、文本内容偏深、学习压力更大的高中语文课堂,开展“课本剧”表演确实有些难度。但随着《史记》等文学性较强的文本进入高中语文课堂之后,“课本剧”表演再一次成为了老师们热议的焦点。一方面,“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而优则演”的快乐与挑战,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打造文言文教学方式的丰富性;另一方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到了比较高的层次,舞台表演有了更多的思想,优秀的课本剧表演也彰显了学生的才情智慧。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循着一定的模式去编排演出、继而稳定地提升课本剧表演的质量,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整体评价的机制。只有建立了完整的评价机制,才能使课本剧表演保证一整套由改编到表演到最后评点的流程,才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身的情感、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能力和提升自身的文学欣赏水平。完整的评价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核心准确化

课本剧表演的核心是什么?基于什么在表演?这是无法回避的問题。在笔者观摩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课本剧表演形式愈来愈丰富的同时,问题也愈发明显。大量的“课本剧”表演存在着在形式上过度追求语言调侃,大量内容嫁接影视剧本桥段,把“历史剧”变成了“搞笑剧”;在内容上“后现代”情节和原著内容大量无缝对接,“穿越”层出不穷,“正剧”变成了“泡沫剧”;更有甚者,学生们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娱乐精神,乐此不疲地篡改着作品主题,且美其名曰“为历史翻案”等等的现象。“娱乐至上”“全场爆笑”似乎成了课本剧表演优秀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应该给我们所有的高中语文老师敲响警钟,“课本剧”表演应该有方向,更应该有底线。底线和方向就是课本剧表演的核心。课本剧表演评价的核心就是要依据文本,传播文本主旨。否则再精彩再有创意的课本剧都是对我们的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无益的“泡沫剧”。而底线,就是不能逾越历史经典所承载的教育意义,任何恶搞、取笑,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更改课本剧所蕴藏的历史文化的传统与精神。以某一节课本剧表演《史记》中的《完璧归赵》为例。

旁白:秦王高坐章台之上,神色之间皆是踌躇满志,仿佛和氏璧一旦得手,中华九州不过是唾手之劳。

蔺相如:拜见秦王。

秦王:快快免礼。(亟不可待地)和氏璧现在何处?速速传于寡人。

旁白:蔺相如微微皱起双眉,谨慎而庄重地捧上和氏璧。

秦王见之大喜。

秦王:(满面春光,洋洋自得)嗯,不愧是天下所传之国宝!蔺相如,你果然是守信之人,寡人终于不负秦国列代先王之重托,他们的遗愿终于就要完成啦,将这和氏璧传下去,给寡人的爱妾及爱卿们好好瞻仰一下,啊哈哈——

蔺相如:恭喜大王,贺喜大王。瞧这玉璧晶莹通润,纯朴明洁,润似凝脂,透如碧水,怕是再好不过了,但它也有最大的瑕疵,大王请看——(自然走上前,迅速抢回和氏璧)

众大臣:睁大眼睛,目光炯炯,等待蔺相如揭晓谜底,一时竟然不知所措。

蔺相如:站在旁边,心中恼怒而又得意。“真是贪婪无耻!然而,这样堂堂一国之尊,竟也如此不上心。”

于是,他心生一计。

蔺相如: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的大臣来商议,都说秦王的话不可信,恐怕不是真心交换宝玉。今一见,果然如此。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宝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好。为了表示尊重大国,赵王还斋戒了五天,才派我来献和氏璧。现在我来了,大王只在一般的宫殿上接见我,态度十分傲慢;得到了宝玉,还将它传给他人看。我看大王并没有诚意交换,所以我又把宝玉取回。您如果一定要逼我,那今天我的脑袋就与和氏璧一齐在柱子上碰个粉碎!(说着就准备往柱子上撞)

秦王:(着急的站起来)等等……使者莫冲动,赶紧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都划归给赵国。

蔺相如: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地宝玉,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它出来。他送宝玉的时候曾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当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

秦王:(想了想)那好吧,现在请使者到广成宾馆休息。

大臣们纷纷退后……

蔺相如:(对侍从)你听好了,立刻换上不显眼的衣服,带着这真的和氏璧离开秦国,走小路跑到赵国,绝对不能被别人发现,否则我们都玩完了。

衣褐者:小人遵命。

秦王:(气愤的全身哆嗦)你……好大的胆子……

这段故事情节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表演者在情节设置上出人意料,在呈现蔺相如的当机立断、视死如归、智勇并举的形象时,大多数的表演侧重于正面去表现蔺相如的形象,在朝堂之上“大闹”的震撼。但,此部分表演有意避开了完全集中的正面表现,而是通过周围人的加入,让这样的气氛紧张而紧凑,人物表演上环环相扣,彼此钳制,仿佛紧张的情节推动着人物的表演。这是一种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式来营造出想象的空间,让观看的人在脑海中自然生成动人心魄的使臣与君王的攻防大战。

在表演评价上这可以视为一种成功的改编。蔺相如的忠义和智慧在这段表演中淋漓尽致,这里表现出来的“智慧”是一种忠义勇兼备的智慧,而且还是一种审时度势、谨小慎微的智慧;还原了太史公在文本中倾注的对蔺相如的义无反顾的大智大勇的形象塑造,情节具有的张力十分明显,观摩者也能在跌宕起伏的环境渲染中获得一种积极的高亢的情感共鸣。

二、评价过程阶梯化

所谓“阶梯化”,一方面是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是为课本剧表演设置不同难度的等级,让学生有循序渐进的意识和整体参照。前者是从学生学情的角度考虑,能够做到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后者则根据文本难易程度来设定评价阶梯,明确表演的难易程度的梯度。在设置表演难度的时候,可以把最低等级设置为“能够准确复述文本的情节”,对于剧中人物语言,无须改变和创造,原原本本复述即可,但是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去“演”,去体会人物语言行为背后的情感。向上一层的难度等级要求是能够做到“后续发散”。学会设置情境,通过旁白介绍、补充等,让演出得到事先的暖场,过程中的保温,结束后的持续散热。也可以针对其中某一个片段,在遵循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情节扩充式的演出。相较于前者的照搬,这一等级要求学生能够扩充发散,让演出更加丰满。最高的难度等级要求是学生要能够创造性地去表达。所谓创造性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表演需要不完全囿于文本。可在语言、行动、场景布置等方面融入个性的内容,赋予自己的理解。但这样的创造不能损害人物形象,更加不能篡改作品主旨,使作品的文学、历史价值丧失。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当的难度等级进行排演。

表演一: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如何是好?

侍从:我们能相信他吗?

蔺相如:决不能。虎狼之心,昭然若揭。

侍从:那该如何是好?

蔺相如:你赶紧换上粗布便服,怀里藏着宝玉,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

表演二:

旁白:皎洁的月光照着大地,周围一片寂静,蔺相如手捧着和氏璧,紧皱着眉头,焦急的走来走去。

蔺相如:秦王斋戒虽五日,五日斋戒奈若何?自古秦王皆无信,偿城不过圆其说!秦王既无交换意,我等断不予交托!来人!

随从:是,大人。

蔺相如:快,你快去准备一下,立刻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赵国复命。我留下来应付秦王。

随从:不,大人。秦王会杀了你的!(焦急的说)

蔺相如:我又不是待宰羔羊,最多让秦王烹了我,但肉也绝不会好吃!生死已经如此,你务必要将和氏璧送回国。

随从:大人,保重。后会有期。

蔺相如:后悔无期。

两部分表演差异之处除了在于内容上的丰满,形式上的综合,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是表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了人物更加生动、个性、富有时代感的语言。作为评价者,要做好记录,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给以恰当的评分。并且鼓励学生逐步地增加排演的难度,拾级而上,循序渐进。让每一次课本剧表演都是有着鲜明的学生成长轨迹的展示。

三、评价思维个性化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让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表现出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的表达。学生与学生的排演,往往是一种认知与另一种认知的交流,一种情感体验与另一种情感体验的探讨,在表现的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多样性。而课本剧表演绝不可以为了达到“四平八稳”去扼杀这种差异性,否则“阶梯化”的过程评价设置便毫无意义。

在遇到合适的文本时,还可以以开放的态度让学生用现代思维去揣摩古代的情境,充满个性地去探讨某一些历史事件的现代意义。比如,在面对《史记》—《魏公子列传》“窃符救赵”这个情节时,学生提议能否表达不同的观点和表演,我大胆尝试表示允许。结果,一幕舞台剧,充满不同的争辩,让学生记忆深刻。有学生表示既然如姬深受魏王喜欢,何不让如姬整日游说魏王,以解救赵国之困?舞台剧变成了另一种版本的设计。也有同学演出时从侯赢明白救赵的深远意义,以死相谏魏王入手,达到解救赵国之困。更有同学采取了这样的表演:信陵君贵为魏国公子,发动文武百官一起对魏王进谏,最终解救赵国。当然,教师一定要做好“收”的准备,不能够让学生一味地散漫开去。既然题目是“魏公子列传”,那必然是在褒扬信陵君的节义,“节外生枝”只是为了让学生对未知的探求得到满足,也借此丰富作品的外延,让课本剧表演的层面得到拓宽,最终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涵养深刻高尚人格。这样的表演,个性突出,特点鲜明。

地点:秦国正殿

时间:秦王斋戒五日后

人物:蔺相如,秦王,秦臣甲乙,侍卫

秦王:蔺先生,可以交出璧来了吧!

蔺相如:我此次来未带和氏璧!

秦臣甲:(大怒)大胆,欺人太甚。(侍卫带刀上)

秦臣乙:你以为你不带和氏璧就不是赵国使臣了,你以为你脱了马甲就是蛇了,你以为你穿了鞋子就天真了吗?

蔺相如:我是使者,我骄傲!

秦王:都是千年的狼,你和我玩什么聊斋啊!

蔺相如:大王若是杀了我,肯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你将十五城给赵国,赵国定会将和氏璧给秦国。

秦王:你们全都退下,看在你衷心,我便饶了你回去吧!带我向赵王问好。

(秦王无计可施只好放回了蔺相如)

全体:你摊上事了,你摊上大事了……

蔺相如:谢大王,大王英明。

旁白:蔺相如回赵国后被封为大夫,受赵王重用。

故事情节紧凑,人物语言更是诙谐幽默,现代语言的融入丝毫没有减少人物原本忠义的个性,反而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深感主题把握的到位和演出的精彩!这就是差异性,学生没有对人物脸谱化,反而是个性十足,在人物语言和表现塑造上各有所长,各展所长,造就了精彩的表演。

四、评价方式立体化

课本剧的表演涉猎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表达的能力、自身丰富的情感、彼此之间的合作能力和自身的文学欣赏水平。因而一次优秀的课本剧表演一定会呈现出学生多方面的才华。而因为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性,教师就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这种差异性鼓励,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多方面表现,使课本剧的评价方式立体化。学生的每一次排演,只要是认真的,经过思考后的“全情”呈现,无论表现出的效果是好坏,都是一次精彩的亮相,教师就要根据各个表演的亮点进行合理的、充满着鼓励式的评价。以课本剧《史记》中的《完璧归赵》为例。

地点:赵国正殿

时间:收到秦王书信后

人物:赵王,蔺相如,大臣,侍卫

旁白:春秋战国,乱世成殇。西周势衰,诸侯崛起。各国雄踞一方,蓄势待发。其时,尤以秦、楚、齐、赵为之最。赵惠文王十六年,赵国幸得楚人卞和之璧。天下人一时皆曰:“得和氏璧者得天下。”

廉颇:大王,秦之狼子野心,这是路人皆知。现在要夺和氏璧,更是无法无天,这西周王朝眼见就要崩溃了。得和氏璧者得天下。大王您千辛万苦才得到和氏璧,万万不可轻易拱手让人。秦国如若发兵夺和氏璧,我们赵国便轰轰烈烈的同他们打上一仗!臣等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赵王:廉爱卿忠心可嘉,但此言差矣。战争一事中从来就未曾有真正的赢家。战败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输得彻彻底底;战胜国呢,表面风光,实则也劳民伤财,损失甚剧。民乃国之根本,战争,不到万不得已,是决计不能发动的。

大臣甲:但大王,若我赵国将和氏璧送去,以秦的狡诈奸险,是断断不会亲手送还十五座城池的。这不是白白的被他们欺压嘛?可若不许,秦又要发兵,哎!(愤恨的跺脚)

赵王(连连无奈地摇头):爱卿所言极是,这正是寡人头疼之处。众爱卿平时忠心耿耿,寡人亦待你们不薄,不知眼下,可有谁能解决这燃眉之急,替寡人物色出一个智勇双全之士,来回复秦国?寡人必当重重有赏,加官进爵是不在话下的!

(众大臣满脸喜色的凝神苦想,绞尽脑汁)

宦官令缪贤:大王奴才门下有一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秦国,替大王分忧。

赵王:谁可以出使呢?

相如說:大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就让它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一定将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旁白:赵王听后、欣然应允,于是,蔺相如一行人从此踏上了西天奉璧的漫漫长途。

学生注重在旁白和动作表演设计上下功夫,旁白介绍语言紧凑充满张力,符合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动作惟妙惟肖,准确表达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效果突出。这样的表演注重了多方面的推敲设计,实际表演过程中一部分同学具备这样的能力。而其他同学,不妨鼓励他们做到在基本框架完整的基础之上能够突出一两处设计,呈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够因人而异,因团队合作组成人员的情况而异,表现出自己的亮点,呈现出团队的特点,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只有建立了完整的评价机制,才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身的情感、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能力和提升自身的文学欣赏水平。只有从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高度来认识、使用课本剧,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育人效益。

参考文献:

[1]汪凤炎 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6

[2]叶海忠.写作教学评价的整体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

[3]李王红.课本剧表演.语文教学通讯 语文报社2012.10

[4]吴祖欣.充分发挥课本剧表演的效能 安徽教育.2004.7

猜你喜欢

和氏璧赵王秦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辗转相传
完璧归赵
赵王骨折
赵王骨折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将相和》缩写
完璧归赵
美玉和氏璧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