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实录

2017-05-27王金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娄山关下阕行军

王金泉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忆秦娥·娄山关》。我们知道毛主席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同学们知道毛主席的哪些诗作?

生1:我在小学时学习过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师: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2:初中我们学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师: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生3:我读过《水调歌头·游泳》。

师:哦,你还读过《水调歌头·游泳》?不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师:问同学们一个简单的问题:毛泽东主席是哪里人?

生:湖南人。

师:你是湖南人?

生:不是。

师:哦,我以为你是湖南人。老师也是湖南人,想找个小老乡,同学们中有谁是湖南人?

生1:我是。

生2:我也是。

师:你能说湖南话吗?

生1:不会,我爸是湖南人,我在广东出生。

师:你呢?

生2:我是。

师:你能说湖南话吗?

生2:会。

师:好。毛主席的老乡,也是我的小老乡。

师:大家想想,毛主席写下了这首词后,如果他自己想朗读一下,他会用什么话来读?

生:(齐声)湖南话?

师:我想应该也是。那现在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用湖南话读的这首词,怎么样?

生:好。

师:小老乡,责无旁贷啰。

(同学们鼓掌)

生2朗读完全词。

(同学们鼓掌)

师:不错。湖南话就是这样读的。估计毛主席也是这样读的。

師: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也用湖南话读,怎么样?

(同学们鼓掌:好)

师朗读完全词。

师:怎么样?我的湖南话是不是更地道一些?

师:好,我们大家再用普通话齐声朗读一遍。

(同学们朗读)

师:先提一个要求:上完这节课,要求背诵下来,不难吧。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当然,我们如果要真正地读好它,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诗词,领略这首词的精髓。

师:毛主席写了很多的诗词,其中很多都非常好。但这一首词毛主席自己都“颇为自得”。

二、弄清标题,了解背景

(教师板书课文标题)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首词读了一遍,老师问一下,你们读懂了没有?

(许多同学回答没有)

师:没关系,就是因为不懂,我们就来学,好好学懂。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根据过去掌握的有关诗词的知识,给大家讲一下题目的构成。

生:这首词的题目由词牌和题目构成,“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是题目。

师:不错,解释得简洁明了。

师:我们知道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写于红军长征途中。

师:我来解说一下“娄山关”。“娄山关”娄山关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当时红军要打破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必须攻克娄山关,否则就有可能全军覆没,可以说这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1935年2月25日,红军经过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毛主席登上娄山关看到千山万岭,起伏连绵,灵感突发,吟咏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现在知道这首词写什么了吧?

生:是写攻打娄山关战斗的。

师:对。

三、品读鉴赏

(一)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然后结合注释看看能否概括一下这首词的上下两阕的内容?

师:上阕写什么?

生1:老师,看不懂。

生2:我觉得是写景。

师:对,是写景。写了哪些景?

生:西风、雁、霜、月,马蹄声、喇叭声。

师:对。好,给词人笔下的这些景物分类。

生:西风、雁、霜、月是一类,属于自然景物;马蹄声、喇叭声是一类,属于人的活动。

师:说得好。那么这两类景物中哪一类是词人要重点表达的?

生:马蹄声、喇叭声这些人的活动。

师:正确。那这些自然景物呢,有什么作用?

生:是为人的活动服务的。

师:对,这些自然景物其实就是背景,是人的活动的背景。那同学们再想想,可以结合我刚才对题目的解释,那上阕的有“马蹄声、喇叭声”“人的活动”是什么呢?答案是不是出来了?

生:行军。

师:对了,是写红军行军打仗。这不内容就概括出来了?

(老师板书:描写了红军行军的情景)

师:下阕呢?也按照我们刚才概括上阕的办法,从词中句子里找信息,再抓出其要点。谁说?

生:写攻克了娄山关。

师:怎么找出来的,理由?

生:我从“而今迈步从头越”找出来的,都从娄山关的头上越过了,就是把娄山关打下来了。

师:抓住了要点,对,就是攻下了娄山关。

(老师板书:胜利攻占娄山关。)

(二)赏析

1.赏析上阕

师:在把握了本词的上下阕的内容后,我们算是对全词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这首词就是写的胜利攻占娄山关的感受。现在我们具体的来赏析一下这首词。

师:刚才我们概括时明确了上阕的主要内容是写景,词人就是通过笔下的景物来写“红军行军”的。说到写景,我们应该怎样把握?

生: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是如何写的?跟要表达的内容或情感有什么关系?

师:好。就根据这四点,同学们结合词的上阕进行分析,可以在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组内研讨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1:上阕主要写了西风呼啸声、雁叫声,冷月、寒霜,这些景物(应该是景象)的特征是寒冷、凄冷,我觉得这是要渲染一种冷寂、肃杀的氛围。

生2:我觉得马蹄声的碎、喇叭声的咽,是为了渲染出一种紧张、凝重等。

师:好,分析得不错。那这种渲染的用意何在呢?

生3:我觉得应该是写当时红军行军的艰难。

师:说得好,“艰难”。前面我说过,红军去打娄山关是在1935年的2月25日,我查了一下,这是农历的大年初二,在贵州山区,单就天气而言,是不是非常寒冷?再加上是山区,山路崎岖不平,可见此时的行军是何等的艰难;而且,红军行军的目的就是要攻下娄山关,是不是在这艰难中更增添了一种紧张?前面的雄关险隘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必须要“开”,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每个人的心中是不是非常的沉重?

(老师板书:紧张、沉重、艰难)

师: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就上阕而言,最能够反映这种紧张、沉重、艰难的字(此)有哪些?

生4:我觉得是“烈”“碎”“咽”。

师:说说,为什么?

生4:我觉得是“烈”写出了寒冷的冬天高寒山区西风呼啸的情状,由此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而“碎”既写出了山路的崎岖不平,也写出了红军行军的急速,突出了此时气氛的紧张;“咽”写军号声时断时续,气氛凝重。

师:分析得很好。我再补充一些我的看法。当时人们有三句非常形象的话形容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除了“人无三分银”是说贵州穷之外,另外两句就可以用在娄山关这里:崇山峻岭,山路坎坷不平,一个“碎”字就写尽了马蹄声的急促、断断续续、零碎杂乱;雨雪天气,天寒地冻,湿气很重,一个“咽”字形象地写出了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师:同学们可以结合上阕的意象看看词人给我们营造出一幅怎样的图景:在苦寒高山的崎岖山路上,在残月当空霜华满地的凌晨,在西风的呼啸与大雁的凄声中,我们的红军战士急行军赶赴战场,有如易水之寒的悲壮,这些马蹄与喇叭的有声是不是也能够写出此时行军中的红军的内心的沉重“声音”,在这里声、色、音交融,氛围凝重,意境庄严肃穆。

师:我们结合刚才的分析,自我吟诵上阕,加深理解。

(同学们自我吟诵)

2.赏析下阕

师:我们刚才赏析了这首词的上阕,现在我们继续赏析下阕。

师:大家把下阕再朗读一遍,能够背诵的就背诵。

(同学们朗读、背诵)

师:一般说来,词的上下阕各有内容的侧重,上阕一般是以敘述描写为主,下阕则常常以议论抒情为主。我们前面也分析了,主要是写红军急行军赶赴娄山关,去攻占娄山关,而下阕是把娄山关打下来了。但下阕有没有具体写如何打下娄山关,明显没有。下阕主要是写打下娄山关后的感受。抒发的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抒情了。好,大家结合下阕,看看词人在此抒发了怎样的感受以及是如何抒发的。

生5:抒发了一种胜利豪情,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虽然娄山关地势险要,是雄关如铁,但是我们红军还是重新占领了它。

师:好,确实这两句洋溢着胜利后的喜悦与豪气。但毛主席在这里抒发的只有这股胜利豪情吗?

生6:我觉得不只是这种情感,但又说不上来。

师:哦,没关系,我们把这个问题放一下。毛泽东自己对他这首词都比较满意,我们书上还有他写这首词的手迹,尤其对其中两句更是自得,大家猜一猜是哪两句?

生7:我觉得应该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师:理由。

生7:我觉得这两句写出了一种气势,与毛主席的另一句诗“不到长城非好汉”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分析得不错,有理有据。同学们同意吗?

(大部分同学同意)师:这两句确实也很不错,大气磅礴。但毛主席最为自得的还不是这两句,而是?

(大部分同学异口同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你们都知道嘛。哪个同学能否说说理由?

生8:我觉得这是“借景抒情”,是一种苍凉的景象,主席在这里没有直接写景,但这里的写景能够抒发一种情感,这就内涵丰富,但具体怎样,我也说不上来。

师:你的思路是正确的,我来谈谈我的看法。我们先把这八个字还原为具体的景象:群山莽莽苍苍,夕阳如鲜血殷红。但我请同学们想想,这个景象是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生9:是在攻克娄山关后,是取得了娄山关胜利后。

师:这个胜利来得容易吗?如果没有攻下会怎么样?

(学生沉默)

师:同学们想想,前面我们就说过,这一仗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前途命运,攻不下了要攻,攻得下来也要攻,可以说是铁血娄山关,那么这一仗的惨烈就可想而知。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胜利,而完完全全是生死相搏,有多少红军战士的鲜血洒在娄山关前,这鲜红的太阳在词人的眼中可能就是战士们的鲜血幻化出来的,这连绵的群山也是无声的见证者。可以说这两句诗抒发了一种悲壮的情怀。

(板书:悲壮)

师:我想毛主席自己都认为这两句诗写得好,理由也许就在这里。同学们,你们同意吗?

(全部同学:同意!)

3.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赏析了这首《娄山关》词,我们尝试了读词的一些方法,如如何通过把握标题作为切入点,来了解背景,像“娄山关”就是写长征途中的娄山关战斗;或通过推敲词语来品味内容的精妙,像“烈”“碎”“咽”;还可以透过景象(意象)来体悟意境,把握情感,像我们对“马蹄声”、“喇叭声”的分析;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全词的理解。

师:刚开始上课时我提了一个要求,记得么?当堂背诵呀,好,开始!

(同学齐声背诵)

师:不错。背得很流畅,同学们记住,我们背诵还应该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背诵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熟练背诵全詞。

2.背诵李白《忆秦娥》并赏析词中语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少于200字)

(附:1.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2.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

教学分析与反思

我认为,学生学一篇古典诗词,至少要达到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要读懂,并且有收获。

毛泽东的这首《忆秦娥·娄山关》虽然写于现代,但仍是一首古典诗词,而我们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限,读起来有一定困难。有的同学初初一读,根本不知道写了什么。所以我在教授此课时首先就有一个指导思想:如何让学生快速读懂。我的大致思路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词的体裁特点,上下阕内容的侧重,上阕基本上以记叙(事情)描写(景物)为主,下阕侧重议论(看法)抒情(感受、情感)为主,像本词上阕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写红军行军(赶赴娄山关战场),而下阕就是抒发娄山关战斗胜利后的感受并以景作结来抒情;二是利用意象(关键字词)来让学生快速把握内容,像“马蹄声”“喇叭声”这些跟军事相关的词语再结合老师提供的背景知识,学生是能够知道写什么的;三是提供简单的背景介绍,本词在背景的介绍上我强调三个点:一是在红军长征(被围追堵截的)途中,属生死存亡的关头;一是在高山峻岭上的娄山关,是险要关口;一是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之时,学生了解了这三点,对词中红军行军的艰难,心情的沉重,夺关战斗的英勇惨烈就会有一个基本了解。这些都是给学生一个入文本的抓手,有助于同学们快速的对全词有个整体理解。其次要以文本为本,对本首词的把握需要立足于文本的挖掘,如上阕通过推敲“烈”“碎”“咽”等词语来品味内容的精妙;下阕透过“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景象(意象)来体悟意境,把握情感,真正领悟到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也就是说,这样才能让学生上了一堂课后真正有所收获。

还有学了一首这样经典的诗词,应该也必须要能够背诵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真正读懂了,也领悟到其妙处后,能够背诵出来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猜你喜欢

娄山关下阕行军
行军蚁
思念的五月
士魂
可怕的行军蚁
行军蚁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访娄山关感怀
大郭小郭行军锅
解说娄山关
半阙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