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当然不生气
2017-05-27罗肇锦
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受家庭影响最大,而家庭的观念又被社会上的风习和制度所支配。这里仅从家庭与个人这个关系面来看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
中国人常说“自己”叫“自家”,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家”为中心的家族社会,所以家族的观念左右着个人的行为,家族长辈根深蒂固的想法自然成了个人立身行事的不二目标。如此一代传一代,反复实施,才造就了今天这种“不会生气”的性格。这种性格相袭传衍太久远了,所以平日立身行事只知道遵行而毫无自觉,只知接受而没有是非,只懂得“照着做”却说不出“为何做”的道理。当然对他所作所为更无所谓生气或不生气了。所以中国人是“不会生气”的民族。譬如:
家里希望我努力读书,将来赚钱,光耀门楣,是为我好,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告诉我出外坏人多,不可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是担心我上当,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叮咛我不可随便救助陌生人,免得惹祸上身,是怕我吃亏,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教导我不可乱说话,“小孩子有耳无嘴”才不会得罪人家,更是替我设想,我更不会因此生气。
于是,我现在努力读书,将来努力赚钱,大家都会说我有出息,不像那些喜欢打抱不平,整天社会、国家的人,虽然急公好义,到头来不是被排挤就是被看成异端,不得善终。日常生活里,每一个聪明人都是快快乐乐出门,不乱听言论,不乱说意见,不乱帮助陌生人,然后平平安安地回家。只有傻瓜和笨鸟才会去救人之难,去谈论批评,去惹是非,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大家如此这般,自私自利,而把除对自己有利以外的全置之度外。可记得幼年时上街,许多长辈们鼓励孩子插队买票,上车抢座位(有人说这是逃难心理),结果孩子身手矫捷不落人后,赢来不少赞赏,俨然自己就是国家未来主人翁一般。这种可以骄其父母的行为,身为一个中国人看来,怎么会生气呢?
长大后占人便宜说是为了家计;插队上车是为了早点赶回家照顾子女;亏空公款是为了弥补家庭拮据;遇到困难,找有力人士关说,也是为了这个家。这个想法,早年管仲对鲍叔牙就曾说过,我只能借大家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我努力打拼赚钱,劳累委屈,为的还不是这个家。”听来如此冠冕堂皇,扣人心弦,谁曰不宜,谁会生气。
“为了家”是个很管用的口实。有了它可以做出一切“自我”“利己”的弊情而不会令人生气,因为顾家的爸爸就是好爸爸,不管他在外面如何不守公共秩序,如何见死不救,如何为了赚钱而贪赃枉法,瞒上欺下。而顾家的妈妈必定是好妈妈,不管她平日如何喜欢占人小便宜,如何假公济私、挑拨离间,只要她的行为是从“为了家”出发,那么她所做的一切不合情、理、法的事都可以被原谅了。
研究中国人性格的社会学者,大都认为人口过剩,灾害频仍及社会贫穷是养成中国人的自我、自利性格的原因。
就以台湾老一辈人的生活背景来看,这种说法的确有其道理。大陆来台的长辈,在幼青年时大多在戰乱、饥饿、流离、逃难中长大,在台的老一辈也是从战乱、饥饿中挣扎出来的,所以他们常以自己的经验向子女谆谆告诫,希望子女努力读书,将来赚钱容易;所以希望子女除了读书赚钱以外的事最好少管,因此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只紧握那一份自己谋生的资源,死也不肯放松。
他们从战乱饥荒中取得的经验是:“凡是自私自利的心越重,生存的机会越大。”因为在战乱或荒年里,如果有一家肯分些粮食去帮助别一家,这慷慨的一家就要减少他们自己生存的机会,要是太慷慨,生存机会便相对减少,甚而不免饿死。所谓物竞天择,在战乱荒年里,有慷慨性格、肯于帮助别人的人往往被淘汰,而专为自己打算的人反而得到选择。这种畸形的自我选择与淘汰,使得自私自利主义特别发达。
如此一来,整个社会风气都从以自我、自家、自私、自利出发,所以一方面用自私自利、见死不救的心态去过现代社会生活,二方面以假公济私、贪赃枉法的心理去面对公众,三方面以守旧苟安的心态去保住既得的利益。加上没有很好的法律制度去限制,人人以为自私自利有百利而无一害,你自私我自利,上下交征利,一点也不知道生气。倒是要他们抛弃狭隘的、自利的、“为了家”的自私心态,去过合理的现代社会生活,他们会很生气;或者要他们改正以前那种逃难的、饥荒的、自顾不暇的穷人自私心态,去过现代生活,他们会很生气。
中国人,已经把自私自利看成天经地义,那么见到别人自私自利,怎么还会生气;身为中国人,自私自利可以存身、可以保家,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看到自私自利的事,怎么还会生气!
这下你应当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了吧?
(选自《中国时报·人间》1984年11月20日)
对比欣赏
一、思想内容上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主要写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破坏自然环境、违反社会公德等不文明行为漠视、姑息的现象:人们对乱扔垃圾、乱排泄污水、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违反社会公德的事不闻不问。本文作者用一连串的“你为什么不生气”发出怒吼和指责,引起读者内心的反省与共鸣。
《中国人当然不生气》中,罗肇锦分析了中国人不生气的原因:和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人口过剩,灾害频发及社会贫穷等因素有关,他们从战乱饥荒中取得的经验是“凡是自私自利的心越重,生存的机会越大。”中国人,已经把自私自利看成天经地义,那么见到别人自私自利,怎么还会生气?身为中国人自私自利可以存身、可以保家,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看到自私自利的事,怎么还会生气?
二、艺术手法上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的写作思路是叙述所见——摆出事实——模拟问答——揭示心态——议论说理——指明出路。议论文通常是先摆事实后讲道理,而本文却在这两者之间插入了“一问一答”,以模拟的口吻描述作者“恨铁不成钢”的大声质问和对方忍气吞声的小声回答,生动形象,促使读者思考是非真相,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达到说理的目的。
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增加了亲切感,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形成对话,便于抒情,增进感情交流;奔走呼告,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中国人当然不生气》一文,作者思维敏捷,推理严谨。其论调和内容,与其说是当头一棒,还不如说是在更多层面、更多侧面为前文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表面上是说“龙女士你不该这么说”,实际上却是解释了“为什么龙女士要这么说”。
“‘为了家是个很管用的口实,有了它可以做出一切‘自我‘利己的弊情而不会令人生气,因为顾家的爸爸就是好爸爸,不管他在外面如何不守公共秩序,如何见死不救,如何为了赚钱而贪赃枉法,瞒上欺下”,其短语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且句子较为简短,将作者内心的无比愤慨和中国人“明哲保身”的自私心态揭示得淋漓尽致。文章读来极具冲击力与感染力,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