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课堂的样子

2017-05-27戴启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徐迟葡萄藤瓦尔登湖

戴启江

梭罗的《瓦尔登湖》与《圣经》等书一起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在当代美国是拥有最多读者的散文经典。“《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这是《瓦尔登湖》最初的译者徐迟先生所说的一番话。因为它的“安静”“深邃”“纯净”,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加上编者为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加上了星号(选教),《神的一滴》一文似乎真的隐匿在了师生的视野里了。因为机缘巧合,笔者有幸与肖培东老师同课异构了这篇西方经典选文《神的一滴》,课毕,仔细回想,肖老师这节课的最大魅力在于,他为我们示范了执教西方经典名篇的路径:好的课堂可以从这几方面开始。

一、从教学目标的取舍开始

“解读《神的一滴》这篇课文,可以从很多学术的角度:人际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物学、环境学等等,那面对高中学生,我们究竟要讲什么,这是我们老师要思考的问题,这决定课堂的成败,如果此环节解决不好,课堂将变成老师孤独的自言自语。”肖培东老师谈及他对执教本文的教学目标的思考时,如此说道。确实,《瓦尔登湖》这样的课是永远讲不尽,句子永远嚼不尽的,如果要上升到一个理性、哲学的高度,梭罗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你漫想到哲学、自然主义,以及我们现代社会种种反自然文明的生存面貌的思考,而一堂课教师若想深入瓦尔登湖、穷尽瓦尔登湖的所有思想,这更加是无法企及的事情。张爱玲在“梭罗的生平和著作”一文中这样评价:“就好像我们中国古时的文人画家一样,梭罗胸中自有山水,寥寥几笔,随手画来,便有一种扫清俗气的风度。”这样的大境界、大韵美,没有准确、有度的教学目标定位,本文的执教就会流于琐碎或者空泛。

而肖培东老师恰恰是抓取了文本中的一句话:“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来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一堂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喜欢上《瓦尔登湖》这本书,对文字中闪烁着“纯净”光芒的“瓦尔登湖”有向往,对自己浮躁失衡的内心有所反思,在这堂课里面让学生真正地懂、悟,乃至惭愧。

确实,对于西方经典文本,因为其写作背景、思想、表达习惯乃至译者的理解、翻译技法等方面呈现出来的文本跟母语写作的文本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执教难度偏大。而众多难点当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无法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常常拿到文本后,不自觉地就想要让学生也在一节课中变得深刻、变得渊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像自来水管一样——“哗”一下可以体悟很多西方经典语句的美妙、道出很多深刻的哲思。课堂面面俱到、无限拔高,让学生在一堂课中“人为”地成长,丢掉了对西方经典学习的乐趣。这也是西方经典文学在中学课堂不受“待见”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面对西方经典文本时,一定要有所“保留”,在卷帙浩繁的烟海中有所“抠”,删去无法达成的教学目标、删去同质化的重复目标、确定独特的经典文本的教学方向,最终形成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继而指导学生在文本中阅读、思考感悟,达到慢慢体悟、静静成长的效果,一如徐迟先生所描述的:“瓦尔登湖,让我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二、从指导学生的朗读开始

关于课堂中的读书,肖培东老师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学生只有把文字细细地嚼到内心深处,他才可能产生出那么多的“涟漪”。梭罗的文字宁静而随性,这篇文章妙在“融”,且“融得完美无痕”,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相融合,诗歌、引用、自己的感受相融合,他的文字证明了他想和自然相融。而在最美的融合当中,学生就一定要参与进来,成为像梭罗一样融合在瓦尔登湖当中的人,而融合的最佳方式便是朗读,在书声琅琅中行走,在轻声细语中漫步,在沉浸诵读里体悟。

上课开始,自然的导入之后,肖老师便进入了朗读的环节。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小节。

生读。(流畅,语速略快)

师:前两句读得真的挺不错,后两句读得有些急躁。同学们,翻译这本书的徐迟曾经说了一句话:这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你在读之前,必须把你的心安静下来。来,我们先一起很安静地读读文章的第一段。看看你是否能安静地感受到他所要的那种感受。

师领读,生齐读第一段。

师:好,就这样慢慢地读下去。

师领读,生齐读第二段。

师:慢,还是要再慢一些。

师:越读越好。

……

师引导生齐读最后一句话: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语速更慢,情感更深沉)

师:(提问个读的学生)你读下来,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生:感觉整个人像沉到了湖底,內心感觉十分宁静,没有丝毫杂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师:所以同学们,有时候安静的文字,你通过有情感地朗读,你同样会感受到文章的情感。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句话: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

肖培东老师花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带着学生们一起朗读,指导、探讨、纠正、引导、鼓励、启发……阅读中,我们看到了语文的另一个世界。课上第一个女学生站起来,前两句读得非常好,沉静平稳。她说自己读文字内心越来越沉静,我们确实注意到她的眼睛,非常真诚坦率。但是第二次读就不如第一次读气息平稳,而是渐渐激动,有了控制不住的颤音。这时候,肖培东老师就以徐迟老师读《瓦尔登湖》的感受再次提示学生:读《瓦尔登湖》不能心慌,不能尴尬,不能跌跌撞撞,徐迟先生不但漂亮地翻译了梭罗的作品,而且正确告诉了我们读书的应有姿态……

确实,在肖培东老师的这一节课堂里,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所有关于《瓦尔登湖》的“秘密”告诉学生,他鼓励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走进语言、走进陌生的文本、走进西方作家的精神世界,而且学生的收获体悟也十分丰富:比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梭罗的用词之美:“葡萄藤顺着爬上去,能盘成凉亭”,“盘”字学生读出了灵活,葡萄藤能盘成凉亭,一方面说明葡萄藤很柔软,另外它能搭建成一个凉亭,说明葡萄藤的特点——茂盛,有生命力。还有学生读出了“爬”的美妙:“爬”字,就是孩子的动作,是个很小的生物的动作。从这个“爬”可以看出来,在他眼中,葡萄藤就是一个很可爱的小生灵。瓦尔登湖我们只能说很美很美,但文字里“葡萄藤爬过了湖边的树,盘成一弯凉亭,船只可以在下面惬意地通过”,在学生的朗读中读出了更有趣的韵味、更丰富的情思、更多元的思索。

猜你喜欢

徐迟葡萄藤瓦尔登湖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葡萄藤上的塑料袋
最有情义的你在渡口等着我
瓦尔登湖不再“清净无垢”
200
徐迟永远十八岁
徐迟永远十八岁
《哥德巴赫猜想》主人公陈景润
短文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