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呼唤人文精神
2017-05-27王颖
王颖
摘 要:长期以来,受功利性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忽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为论述对象,着重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紧迫性及重要意义。同时,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实施人文教学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15-1
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和审美精神的综合体。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对学生的作用
1.人文精神的定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等等,对全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方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简单地说,就是要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中富含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及内容均相当丰富,但核心是思想,尤其以儒家思想为主。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合一,还是人与天命的合一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一种人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里人文精神的精髓。
2.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之为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来说,培养其人文精神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健康和谐的发展。而语文教学恰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培养途径,因为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容纳了传统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还担负着弘扬华夏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的重任。
二、人文精神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尽管最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是在高考一统天下的今天,学生仍是答题的机器,教师仍是“规范”管理和“标准”教学的教书匠,教师以一本教参为本,不敢越雷池半步。曾听说有人这样形容语文教学的现状:学生个性泯灭,才情被淹没,智慧被冰封;教育无歌也无诗;精神家园荒芜,创造之树枯萎,想象之鸟不再高翔。这已然成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现途径
1.教学观念要转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围绕高考,使语文学科失去了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促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被压制。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从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以其为出发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人文精神。
2.教学内容中要有人本精神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上,突出重点学习名篇佳作,教材内容注重人文内涵和人本精神导向。特别在面对大量的选讲篇目时,教师在文本选择及授课过程中,应凸显三个方面:(1)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人的自由以及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等。(2)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引导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拓展其精神生活空间,建构其完美的人格,展现人类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3)当代人文精神在强调对个人自身关注的同时,也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教学方法要多元化,促进学生人本思考
人类文明史是多元文化并存发展和相互碰撞的历史,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也应该多元化。高中语文课需要创设一个多元化的鉴赏环境,可以利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途径,使用好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以开放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黄卉.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教育.江西教育科研,2005(02).
[3]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晓娜.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取向的培养.辽宁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