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军民融合产业,不负国家发展使命
——访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孟瑜磊总经理

2017-05-26

网信军民融合 2017年1期
关键词:国华军工军民

◎记者 郝 昱

2016年至今,是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的关键阶段,继2016年7月,军民融合纲领性文件《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印发,2017年1月,军民融合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设立,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标志着军民融合发展将走向一个崭新时代。

国防科技工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密联系,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而坚持产融结合,是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路径。2016年8月,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的建设部署,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国华基金)在京创立。该基金由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投资)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13家军工央企、知名金融机构共同发起。

作为中国首个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它有怎样的重要战略意义?成立至今具有哪些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对此,《网信军民融合》杂志对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总经理孟瑜磊女士进行了专访。

记者:我们了解到国华基金是中国首个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同时也是中央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系中的第一支产业基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那么基金的宗旨是什么?投资方向有哪些?运作模式是怎样的?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孟总:2014年以来,国资委积极推动设立由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发展基金、企业创新基金组成的“三层次中央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系”,国华基金就是国资委三层次基金系中专注于军民融合领域的第一支行业级的产业发展基金。基金预计规模1000亿元,首期规模302亿元,引入国创投资引导基金50亿元投资后将达352亿元,储备项目预计投资额超1500亿元,由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两核(核工业、核建设)、两船(中船重工、中船工业)、两兵(兵器装备、兵器工业),国机集团等军工、央企集团,以及人保、中信、兴业等金融机构和广东粤财等地方财团共同发起成立。自2016年8月成立至今,基金一期到位的首批50亿元已超额完成项目决策,并即将启动第二批120-150亿元资金的到位工作。

国华基金的宗旨就是要贯彻落实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打造战略协同、资源互补、持续稳定的创新平台,推进军工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构建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国华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军工事业单位改制、军工资产证券化、军工技术转化及国企改革。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明确的16项国家重大专项,国华基金将投资的重大专项包括大型核电站(如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高分专项(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专项、大飞机专项以及核高基专项;围绕军工集团事业单位改制,基金通过解决转制后研究所的发展资金、补足员工保险等资金缺口,助力厂所转型发展;围绕军工技术转化,重点投资军工高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项目,包括卫星运营与天地一体化网络信息系统、核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项目、节能环保项目、煤的清洁利用和新能源汽车与燃料电池项目、民船/游艇项目等。围绕军工资产证券化,重点投资军工集团下属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定增、非公开发行等,以增加资产的流动性;此外,央企和地方国企改革相关项目,以及央企的“走出去”项目也是我们投资的领域。

关于国华基金的运作,由管理公司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在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基础上,合理配比长、中、短期投资,稳步开展项目的选择、投资、投后管理和退出。在资金募集方面,我们没有采取一般基金常用的全部资金一次性到位或用CALL的方式,而是用分三期到位的方式,第一期到位50亿元,资金投出70%后,第二期120亿元资金到位,再投出70%时,第三期资金到位。从而避免了一次性资金压力过大和用CALL的形式每次资金到位和协调效率方面的难度,这也是我们航天投资在资金募集方面的一个特点。在投资方向方面,国华基金更加聚焦于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经过了产业化的技术验证,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发展,能够让老百姓享受到军工技术发展成果的领域;在投资组合方面,我们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涉及的军工重大专项作为长期投资,把事业单位改制及其资产证券化作为我们中期退出项目的投资,把围绕上市公司和公司上市所投资的产业化项目作为我们争取较快回报的短期项目。我们不仅注重项目长、中、短期的投资组合,同时我们还注重项目的产业对冲,例如我们投资了发电的航融新能源公司,我们也在论证用电的储能和煤制氢等项目。在项目决策方面,对投资金额超过基金总规模10%的项目,项目团队在项目研究论证后,需先报由国内知名的行业专家组成的投资咨询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再交由投资决策委员会审议。

记者:国华基金的创立可以说是顺应国家战略发展全局要求,恰逢其时。请您回顾一下基金的初创、组建过程,该基金缘何能吸引众多军工央企和知名金融机构鼎力加盟?

孟总:这要得益于国家宏观发展的战略机遇、航天科技集团的科技和产业实力以及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航天投资控股公司多年丰富的产融结合的投资经验和良好业绩。

首先,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科工局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利好政策。参与发起军民融合基金,不但是各军工集团和国有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战略、践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使命和责任的有力抓手,也是军工集团满足自身事业单位改制、军工资产证券化等发展需求和抢抓政策红利的有效途径。

其次,航天科技集团自身产业和技术优势、所取得成就、航天精神的社会效应等也是各军工集团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发起设立军民融合基金的重要原因。作为国家创新型高科技大型企业集团,航天科技集团在事业单位数量、专利、世界领先技术、完整的产业链等方面的优势,为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航天人所创造的以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两大里程碑为标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另外,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是航天吸引其他军工集团和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国华基金的重要软实力因素。

同时,作为国华基金的发起单位,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具有十多年的产业投资和基金运作经验,优异的投资业绩和优秀的投资团队得到了各军工央企和国有金融机构的认可。航天投资控股公司作为航天科技集团的资产管理、资本运作和对外联络的平台,肩负着集团赋予的产业孵化、资源整合、战略并购及投资融资的任务使命,一直致力于让航天技术走进千家万户的产业投资,之前发起的6支基金的良好业绩为发起设立军民融合基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我们共投资150多个项目,所孵化的航天工程、康拓红外、核建设、中国核电等Pre-IPO项目都实现了顺利上市并表现优异,航天投资控股公司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38%。除此之外,我们在事业单位改制、海外并购等领域取得的经验,也都将为军民融合基金的运作提供有力的支持。特别是我们有一支忠诚于航天事业、心怀梦想、乐于奉献的专业投资团队,在军民融合产业投资领域不断深耕细作,也是吸引各军工集团和金融机构参与国华军民融合基金的重要原因。

记者: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军工系统内的专业投资机构,在对军工技术的掌握和产业化发展的判断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了解到基金成立至今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您能介绍一些成功的投资项目案例吗?

孟总:公司2016年8月成立,但团队真正入职并开始运作始于国庆节以后,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团队不断磨合、管理逐步提升。截至目前,投资决策委员会共讨论审议了17个投资项目,14项已完成投资决策,决策金额63.26亿元;3项已完成投资立项,立项金额27.69亿元;2个项目在论证实施过程中因安全边际达不到公司要求,予以放弃。同时项目团队梳理跟踪项目达90余项,涉及金额超过380亿元,其中15个项目正处在研究论证阶段,涉及金额50亿元左右,将于近期分别完成项目的论证、立项和决策。

目前,我们已经出资的项目进展都较为顺利,我们发起设立的高分基金,在国防科工局的指导下,很快将作为卫星应用基金,为高分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的地面应用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已投资的44所的三沃机电项目和北京11所的时翼航化项目等都将在航天事业单位改制和航天资产证券化方面起到重要支撑。我们的高通量卫星项目将在未来极大地改善人们海陆空出行中的通讯和网络。由国华基金联合航天投资、上海航天工业(集团)总公司于2016年12月下旬共同投资成立的上海航融公司,是在航天多年深耕卫星应用和光伏产业的基础上所投资的典型军转民类项目,上海航融以收购具有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电站为基础,逐步布局分布式智慧能源管理和区域网项目,打造业内领先的优质新能源产业投资和运营平台。该项目实现了当月投资当月盈利的良好开局。截至2017年5月末,上海航融实现净利润3097万元。经初步估值测算,预计2017年上海航融投资可增值约7000万元。根据工作安排,上海航融将于2017年6月份之前启动第二轮5亿元的增资计划。

记者:风险管控是每个企业和公司都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国华基金通过哪些措施来识别、防范和管控风险,最大程度地保证投资收益?

孟总:国华基金在经营管理和项目投资过程中非常关注风险的管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防患于未然。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制度建设,严抓制度落实:当前公司已完成相关内控管理制度23项,初步建立起了公司的风险管控制度体系。同时,我们在制度执行落实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公司根据已有规章制度,逐一梳理各项管理决策、项目投资等相关流程,建立了人人敬畏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机制和文化,力争各项制度能够严格落实和执行。为此我们设立风险法律部,由一名副总专职来管理。

其次,提高选人用人标准,增强员工自觉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我们通过面向全社会招聘,市场化地选聘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加入我们的队伍,他们不仅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还具有很高的道德素养。我们选人时,同等条件下党员优先、学生干部优先、原单位被提拔任用过的优先、重点院校学生优先,选用这些在原来的环境中曾经被认可过的优秀人才,可以从道德和能力上大大降低投资风险。我们36名员工有24名党员,全部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同时,我们时常和员工讲,300多亿资金相当于全国人民每个人都拿出20多块钱来委托我们支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我们必须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让人民的生活更富足。员工们对此都有很高的共识,出于对这样重大托付的敬畏与感恩,相信我们的员工将更加爱岗敬业、廉洁从业,积极主动的去防范人为风险。

同时,我们也特别注重行业研究,不断加强研究论证,做好风险预判。并借助军工领域100多位院士及几十万各领域专家支持,充分挖掘和破解项目投资风险点、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加强风险防范保障。

记者: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既是军民融合的时代背景,也是军民融合的关键领域。国华基金是否会针对网信领域投资重点考虑?

孟总: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网络安全已于2016年底被加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信息技术革命也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国华基金所投资的项目领域具有技术门槛高、产业带动性大等特点,如当前已经投资高分基金、物联网基金、亚太卫星等项目以及未来在卫星应用、物联网等方面的投资,毫无疑问会很大程度上带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记者:我们创办《网信军民融合》杂志,就是要为网信军民融合领域党政军企各方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您对网信军民融合服务平台建设有什么建议和期盼?

孟总:我认为将杂志作为军民融合的支点,同样是完成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杂志期刊,建议更好的明确受众、发掘需求,结合军民融合要素,梳理整合资源并加强与党政军企各方的沟通协调,从而真正达到搭建互动交流平台的作用。在此,希望《网信军民融合》杂志能通过更名创刊实现跨越式发展。

孟总访谈现场

猜你喜欢

国华军工军民
Tetrapartite entanglement measures of generalized GHZ state in the noninertial frames
Order Allocation in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for Textile and Clothing
甘为艺术付平生
世相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