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网信军民融合发展新高度
2017-05-26薛惠锋
◎薛惠锋
当前,我国已迈入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冲刺阶段,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各种外部压力和风险挑战急剧增多。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面临“修昔底德陷阱”,即“新型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爆发战争冲突的可能性会增大。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即一国的人均GDP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如果不能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无法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克服有限资源的矛盾,同时跨越“两大陷阱”,关键在于实现军事优势、经济优势的良性循环。历史上,能够长期保持强大的所有强国都在经济优势与军事优势之间建立了良性循环。美国能够长期保持超级大国地位,关键是能够将有限资源打造为双向互动的“生产力”和“战斗力”,这也是我们跨过“两大陷阱”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吹响了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号角。无论是《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的出台,还是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都是要打破军民两大体系的界限,使得“生产力发展”和“战斗力生成”相互转化、相得益彰,保障中华民族和平崛起、永续发展。
随着信息革命深入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成为军民融合的关键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也为网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网信领域是技术创新最活跃、产业带动最强劲、辐射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需要打好“统筹融”、“畅通融”、“重点融”的组合拳,引领网信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一、通盘谋局,实现“统筹融”
网信军民融合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融合点多、体系庞杂,需要在数据主权、军地协同、融合创新等方面统筹考虑,实现通盘谋局、总体谋胜。
(一)维护数据主权,联防联控要“一体化”
数据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国博弈的载体。数据安全向各领域国家安全渗透,既可能影响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也可能波及到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文化安全、政治安全,还正在改变战争形态、影响军事安全。数据安全常常超出传统的安全范畴,上升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从国家层面看,数据主权是指:“国家对本国管辖地域范围内,任何个人和组织所收集或产生的数据,以及这些数据的存储、处理、传输、利用的运营主体、设施设备等进行独立管辖,并采取措施使其免受他国侵害的权力”。需加快数据主权立法,界定数据主权、实行数据分等级保护,并开展跨境数据安全监管。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统筹军地力量、加强国家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合力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和违法犯罪,形成军民合力维护网络安全、一体联防联控的新局面。
(二)强化军地协同,资源共享要“一盘棋”
国家基础信息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信息支撑,对于进一步提高宏观管理和决策水平,提升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应以军地综合性和战略性重大应用、社会公共服务为需求导向,研究制定网信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军地共享机制和规范,进一步推动军地协同开展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三)抓好融合创新,成果转化要“一条链”
围绕实现自主创新、可控可信的目标,统筹军地资源,打破军民行业壁垒,合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构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协同创新体系。需从国家层面对核心技术、关键产品进行整体规划、重点攻关,制定跨部门参与、跨军地协同、跨行业协作的研发机制和推进路线,培育自主化网信产品创新链和产业链。需发挥军事需求对技术创新的牵引作用,通过在军事领域的率先突破实现以军带民。需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网络信息产品研发,分阶段在关键领域完成国产网络信息设备的迁移替换工作,并且加紧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尖端领域进行自主开发和应用,形成后发优势,改变网信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二、松绑除障,推动“畅通融”
近年来,网信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来看,军民“两张皮”的总体格局尚未打破,存在融合意识不强、运行机制不畅、政策法规滞后、军地资源分散等突出问题,制约了网信事业发展和网络强国建设整体目标的实现。
(一)融合意识不强,“不愿融”的问题
当前,军地各方对要不要融合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对于“融什么”、“谁主导”、“怎么融”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些方面认识的偏差还比较大。军地各自封闭、自成体系、缺乏融合共享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有的单位对民用技术、民间人才不够信任,导致一些先进民用资源和技术很难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所用。而军方的资源、信息、技术因保密、安全等各种因素,难以开展民用。
(二)政策法规滞后,“不敢融”的问题
随着《网络安全法》的颁布实施,网信领域法制化管理迈入了新阶段。但网信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一些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无法可依问题还比较突出。网信重大项目联审联验、网信基础资源共建共享等配套法规亟待完善,制约了网信领域军民技术双向转移。
(三)军民分割管理,“融不透”的问题
军民二元的分割管理体制,导致融合发展“决策分散化、需求断裂化、执行无力化、监督形式化”的问题,使我国先进民用技术在军事应用上的发挥尚不充分,很多先进民用信息技术难以顺畅、快捷地进入军用市场。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有力支持,部分民企对进入军用市场持审慎态度。
针对以上问题,迫切需要树立“一盘棋”意识,为网信军民融合发展疏通堵点,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强化战略规划约束,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扫清制约网信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壁垒。
三、航天推进,推动“重点融”
网信工作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需要统筹陆、海、空、天各领域,充分发挥“制天权”对“制网权”的关键作用。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航天不仅是一个行业,而是离开地球摇篮、开发广袤宇宙,迈向人类文明新纪元的一扇窗口。经济上,国家已把“空天地海一体化”作为大数据战略的重要支撑;国防上,“数据流牵引指挥流”、“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争形态,根本上依赖天基系统的信息支援。因此,只有建设航天强国,才能在网络主权之争中赢得主动,才能为网信军民融合、网络强国建设提供的强大助力。
2016年,在我国首个航天日(4月24日),经中央批准、中央编办发文,在原航天707所、710所等五家单位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第十二研究院挂牌成立。中央赋予了十二院“打造钱学森智库;支撑航天、服务国家;成为军民融合产业平台建设抓总单位”三大使命。
十二院有着不平凡的历史。钱学森在十二院的前身之一航天710所,开办并长期主持“系统学讨论班”,打造了一整套智库基础设施和方法工具体系,使这里成为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第一传承者、钱学森智库的第一践行者。十二院是中国是载人航天的原始创新单位之一,论证提出了“从飞船起步”的方案,获得中央采纳,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是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的应用单位,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国际互联网专线,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联网的计算机网络,是第一个实现“钱学森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单位,中国航天四大发射基地测发控系统的研制单位之一。十二院将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为网信军民融合发展开出一条新路、闯出一片新天地。
(一)“跨层级”晋级提升,服务顶层设计
十二院打造的钱学森智库“六大体系、两个平台”(思想库体系、专家体系、情报体系、网络和信息化体系、模型体系、决策支持体系、机器平台、指挥控制平台),实现了钱学森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形成了从数据到决策的知识发现、仿真推演、效能评估能力。长期以来,十二院运用这套系统,支撑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航天科技工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编制论证工作。十二院将充分运用“钱学森综合集成研讨厅”,为网信军民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提供全方位支撑。
(二)“天空地”通信集成,打造智慧工程
十二院在长期支撑航天重大任务的过程中,具备了“空天地海”一体化的信息集成能力,以及卫星导航、遥感、通信综合应用能力,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工厂、智慧基地等智慧系列专项建设,面向宁夏、安徽、山东等地的需求,推动了安监、环保、政务、应急等多个领域治理模式的创新,获得了中央有关领导充分肯定。十二院将充分运用“天空地”通信集成能力,着力打造以“数据推进为核心、数据主权为保障”的网信技术应用新模式。
(三)“大数据”精准推进,掌控数据主权
十二院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分析研究中心、国防科技情报信息中心、中国航天信息中心、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中心、国家两化融合创新推进联盟、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中国网信军民融合促进会、中国电子商务联盟、中国航天软件测评中心的依托单位,近60年来,积累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丰富的数据资源,通过建设钱学森数据推进实验室,形成了“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情报推进一体化平台。在国防和军工领域,打造了多个高端情报品牌,以日报、月报、年报、专报等形式向中办、国办、军办等决策机关报送内参,形成了军工领域情报研究的总体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经济、人口、水资源大数据方面,为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等重点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二院将着力推动信息资源的广泛集成、深度挖掘、综合利用,为各领域、各行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网信事业代表着经济领域的先进生产力、国防和军事领域的新质战斗力,是信息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和战略制高点。我们坚信,有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有航天事业俯瞰全球、联通全域的高度,我们一定能站在信息革命的潮头,助推网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网络强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