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铸造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2017-05-26朱家正
◎朱家正
一、背景
军民融合发展是党领导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一贯的指导方针,是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兼顾、富国与强军统一的根本途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军民融合发展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要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重点骨干企业,是中国航天的主导力量,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服务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是军民融合的天然承载主体,是全面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航天科技集团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自航天工业总公司时代以来,航天科技工业始终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几十年来,在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的背景下,在党中央军民融合重大思想的指导下,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从军民结合起步阶段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起步,大致经历了军转民、寓军于民、军民结合、军民融合等几个大的发展阶段,并正在朝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阶段迈进,逐步探索了一条具有航天特色的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道路。集团公司成立以来,聚焦创新驱动和技术转化应用,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和高分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牵引,面向全国建立开放融合的研发体系,充分吸纳全国优势力量参与研发,带动了一批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立足国内、独立自主的高效创新发展之路。同时,着力发展卫星应用、特种装备、节能环保、先进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产品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大力开拓以卫星及地面运营服务、国际宇航商业服务等为主的航天服务业,培育形成了我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以及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供应商,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近年来,集团公司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目标,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合作共享、资本运作、机制创新等方面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6年,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31亿元,其中航天技术应用与服务收入占比超过50%,跻身世界500强,排名第344位。“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内部专利转化累计达到2万多件(次),对外的知识产权许可、转让、作价投资等转化收入累计超过10亿元;航天技术应用与服务产业经济规模由百亿量级跃升为千亿量级,年均增长率达到18%,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商业航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可用于商业发射服务的运载火箭达到7型,累计提供商业发射11次,发射卫星59颗。截止2017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发起成立了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国创基金等7支基金、1个海外投资平台和1家融资租赁公司,控股3家基金管理公司,构建了适应多种发展形态、相对丰富的投融资体系。
三、加快航天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集团公司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仍然存在军民融合程度不够深、领域不够广、效益不够高等问题,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建立,军民良性互动的局面尚未全面形成。必须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大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是集团公司大力推动航天强国建设重要抓手
航天事业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的集中体现,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集团公司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国家队”,必须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抓手,聚众智,集全国之力“多快好省”地发展航天事业。一是多,打造多用途、多任务的航天产品,同时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二是快,通过民用技术成果向军工的转移转化,使一些成熟的民用高新技术、方法在航天产品研制生产中得到应用,缩短型号研制周期;三是好,将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新概念、新技术与航天装备发展相结合,提供“易用”、“好用”、“实用”的航天装备;四是省,鼓励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打造“小核心、大协作”的科研生产组织模式,通过军民标准通用化、去型号化等手段降低研制成本。
(二)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是集团公司建设国际一流大型企业内在需求
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国内外军工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规律。当前,集团公司面临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改革创新新形势,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必须以军民融合为途径,进一步开放融合、吸纳全国优势的创新力量和产业力量,不断提升航天装备的创新发展水平,加快推动军工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化应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技术优势和制造能力转化为产品效益,积极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同时通过军民融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流动,为军民领域人才、资源、信息等要素的互融互通、共享共用构建通路和桥梁,全面提升集团公司推进军民融合的精准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形成“军民一体、良性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是集团公司勇担国家科技创新龙头必然要求
航天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龙头之一。集团公司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必须通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创新的先行者,以加快航天高科技的发展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中国航天从跟踪研仿向并驾齐驱,再向超越引领转变,引领全社会科技进步;做创新的孵化器,以航天装备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拉动,引导社会创新活力,使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和专利库中“苏醒”,孵化和培育为具有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技术和产品;做创新的发展平台,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形成资源互补、利益趋同的“产、学、研、商”协同发展模式,使航天技术带动周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
四、推进航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肩负强军富国的伟大使命,遵循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面向未来长远发展,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必须通过军民融合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履行强军首责,确保科技强军的核心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融合,服务和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航天装备融合创新发展
带动社会资源参与航天技术研发与产品研制,建立开放融合的科研生产体系。围绕产品研发、生产、测试等环节,积极有序引入外部优势资源、优势力量,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快构建跨军民、跨领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全球研发资源的科学利用,建立面向全国的配套体系和物资采购体系,完善面向全社会的军品协作配套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融合开放的科研生产和创新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集团公司保军能力。
加大创新力度,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基础能力。加强军民通用标准研究,加快建立既有利于公平竞争又有利于提升整体科技水平的军民共通的标准体系。通过开放融合,引入全社会的科技创新、产业能力,开展航天元器件、原材料国产化替代,以及商用器件适用性研究,在实现航天核心基础元器件制造及其所需材料、工艺技术的国产化与自主可控的同时,降低航天高科技装备成本。
(二)培育军民融合“小巨人”,引领带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和模式创新
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模式,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按照“特区”先行试点突破的模式,构建航天科技贯彻落实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突破主体和新机制、新模式。在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重点领域,选取若干试点单位,鼓励“先行先试”,加快推进龙头单位运营模式和机制转变,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市场协同开发机制,打造军民融合发展的试验田和先头部队。
通过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大力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培育形成具有总体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及产业链配套的专业化公司。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卫星应用、特种装备、节能环保、先进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产品、航天服务业等军民融合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以机器人、特种车辆、高性能薄膜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商业遥感卫星应用、卫星宽带服务、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具有巨大市场前景的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加快商业化和产业化应用推广。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建设航天高技术成果孵化平台。建立统筹、协调的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集团公司、研究院和厂所三级单位都要选择一批军民两用、通用性好、成熟度高、商业转化价值高的技术成果,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清单,做到转化重点对象明确,推动转化的主体责任明确,转化的权益分享明确,落实转化责任,明确收益分享政策,有力推进前期孵化工作。构建多种主体、多种模式的转化机制,进一步促进航天高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利用航天高技术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关基础工业,形成产业链条,服务于国民经济。
拓展军民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途径。鼓励与其他军工集团、高校、民营企业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开放性合作,在将航天技术成果向外推广的同时,充分吸纳外部先进技术成果,通过成果转化使其应用于航天装备科研生产;借助资本力量打通从技术到工程化转化、从产品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混合所有制、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创新引导基金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技术成果转化。
创新航天高技术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探索以知识、专利、技术成果等智力资源为股权的投入方式,使不便于自行转化的航天高技术成果借助市场化平台进行转化,使航天技术在充分体现市场价值的同时,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出台航天高技术成果转化奖励办法,明确转化项目收益的分配办法,对平台、成果来源单位、参与转化单位、科研人员给予奖励;采取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加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将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纳入单位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四)推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和造福人民
立足集团公司在火箭、卫星等领域的传统优势,面向商业航天,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商用型号,提高发射灵活性和适应性;面向市场需求,在发展大型商业卫星的同时,发展低成本微小卫星、皮纳卫星;加强产品化、型谱化工作,打造货架式产品;推动民用器件、软件在商业航天产品的应用,降低生产成本。
推动航天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建立商业发射服务联盟,为用户提供多种选择的一站式商业发射服务;强化面向客户需求的全寿命周期服务,提供覆盖制造、发射、运行、处理、应用等全链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探索互联网+航天新模式,形成与行业、消费、金融、保险、咨询服务等融合发展的商业航天新生态。同时顺应军队采购服务的改革趋势,寓军于民,利用商业航天为军队提供外包服务。
实施服务社会大众的民用航天重大工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民生重大需求,实施一批技术领先、创新性强的重点工程,如北斗导航大数据应用工程、低轨移动通信卫星工程、“高景”商业遥感星座工程以及“一带一路”卫星应用示范工程等,利用航天高科技改善社会民生,为大众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通信、导航等服务,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应该说,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对集团公司提出了新模式和新要求,更为集团公司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打开了新天地,指明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新道路。集团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围绕“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推动军民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为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