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好声音》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2017-05-26杨志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大学教育做人

杨志君

摘要:《中国好声音》是一档深受大众喜欢的综艺节目,其采取的“四大导师”制,通过公平方式选拔出优秀的学员,学员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比赛形式,导师点评时体现出的“做人比音乐更重要”的价值观,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大学教育;导师;做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230-02

2015年的暑假,《中国好声音》(下面简称《好声音》)第四季重磅袭来,周杰伦的加入,为《好声音》带来了“中国风”,带来了一些新鲜的血液。来自各地的各具特色的选手,带来了他们独特的歌声与自己的故事。各种元素的综合,使得这档节目从第一季开播以来,长盛不衰,成为歌手选秀类节目中的热门。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在一边聆听好歌声与好故事的同时,不禁联想到大学教育。

一、四大导师+梦想导师

《好声音》每一期都会请来流行乐坛上四位重量级的歌星,比如第一季的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都是实力派的歌手,各有风格与个性。他们的影响力(即“明星效应”)本身就是《好声音》的一大看点。再加上四个成员之间争夺成员的“唇枪舌战”,更是一台好戏。《好声音》的四大导师,他们的工作不是坐在椅子上,按按“I want you”的按钮就行了。他们转椅后,还要负责点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价,要说得专业,又要动听,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招满了学员,还要负责面对面地指导他们,指出他们的缺陷,提出改进的方法,然后一次又一次的彩排。我想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他们不是通过邮件,不是通过QQ或微信,也不是通过电话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四大导师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学员经他们的指导,在音乐上确实有进步,这也是学员在陈述时总不忘感谢导师的缘故。

四大导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至少在舞台上是亲切可人的,跟学员亦师亦友。他们更多扮演的是服务者的角色。他们尊重每一个学员的个性,欣赏每一个学员的独特风格,赞赏学员每一次的进步与突破,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哪怕是最终离开了这个舞台,没有机会再唱下去。比如第四季汪峰组“峰暴考核”,看林人别日克止步十二强,汪峰跟他告别时叫他不要去看林子了,把歌继续唱下去。

《好声音》这个节目能够这么成功,首先是由对导师的选择来决定的。选到有实力、有影响,又风格各异、比较熟悉的导师,这个节目就成功了一半。否则,再好的节目形式(比如“盲听”),也发挥不出应有的光彩。《好声音》对导师的选择,对于大学教育的启示在于:重金招聘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教授,让他们以服务的姿态,亲自去指导学生,而不是让教授只做学问就行了,也不是让教授自己做老板,让学生替他们打工,更不用说那些长时间不跟学生见面,对学生不闻不问的教授了;经常请一些有实力的学者来讲学,给学生提供多元的话语与丰富的外援。

二、热爱音乐的好学员

来到《好声音》舞台上的选手,不管是从个性,还是从唱歌风格来看,没有两个是一样的,甚至没有相似的。但这些各具特色的选手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音乐的热爱。他们都是因为热爱唱歌,才来到这个舞台上。他们来到《好声音》,就为了一展歌喉,为了圆自己音乐上的梦想。虽然前面说导师的选择很重要,但《好声音》最精彩的部分却往往是学员带来的。学员的音乐素养,学员的唱功,是《好声音》真正的主角。《好声音》每一期都会献上优美动听,有些甚至宛如天籁般的声音,是观众乐此不疲的最大动力。

为了呈现出最好听的“声音”,《好声音》必须借助一些程序(“盲听”)来筛选,通过一轮一轮的PK,把那些还不够好的“声音”给过滤掉。最后能站到舞台上的,都是万里挑一的“角”。这些被挑选出来的成员,由于他们对音乐的热衷,又由于他们音乐上有出色的天赋,所以在短时间内经专业导师指点后,通常都能有出色的表现。而在这种出色的表现中,导师看到自己付出的价值,学员也在进步中感受到参加这一节目的意义。

《好声音》对学员的选择与筛选,对于大学教育的启示是:以公平的形式(“盲选”就是一种公平的形式)选拔专业人才,并且要选择真正爱好这个专业的人才。我想到自己上大学时,班上诸多人之所以进了文学院,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被调剂过来的,真正喜欢文学的人不到十分之一。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一方面表明他在这方面基础薄弱,没什么积累;另一方面,他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自然很难学好。

考虑到目前国内中学教育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兴趣,因此可以借鉴西方一流大学的做法,先不分专业录取进来,而是学两年基础课程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专业。这样做更科学更有效。

三、竞争与合作的融合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甚至到达残酷的地步。竞争者把对手当作敌人,一定要把对方打败,不然自己就无出头之日。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来搞垮对方,因而衍生出“厚黑学”等权术。《好声音》也充满了竞争,它的竞争同样残酷,因为每一期都必须有学员被干掉,导师组成员考核,两个选手同台PK,最终只能二选一,意味着必须有一人离开舞台。这种赛制确实残忍,但这种残忍又是必须的,不然就不是“选秀”节目了。但在残忍赛制的同时,《好声音》又展现了竞争的另一面:温情。两个成员同台演唱同一首歌曲,他们是以合作的方式来竞争。他不能只顾着自己唱,还要配合对手。而对手之间唱完之后展现出的友情,让人动容。如第四季那英组考核,朗格拉姆(小邓丽君)跟凌菱的那场对决。唱完后,朗格拉姆说了凌菱在排练时对自己的帮助,并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大象護身符送给凌菱;凌菱同样感激朗格拉姆,鼓励她不要有太重的心理负担,有时候要自由自在地像孩子一样玩。其实,每个导师组的成员,他们都是一个小团体,但他们又是竞争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己潜在的对手,但这不妨碍他们在私底下成为朋友。他们的关系,可以用“亲密对手”来形容。比如黄霄云就很感激她的团队,因为他们这个团队一起吃饭,一起唱歌,让她记忆深刻。以合作的方式去竞争,对手展现出了难得的友情,这种方式是新颖的,也是有效的。这种方式,对于大学校园也是需要的。大学需要竞争的氛围,那样才能进步;大学也需要合作的精神,那样才能强大。让竞争激烈的同时,也不忘给竞争渲染一层温情的色彩,这是《好声音》的启示。

四、做人比音乐更重要

《好声音》以展现“好声音”为主旨,但还有比“好声音”更重要的东西,便是做人。在对黄霄云VS王飞雪的点评中,汪峰称赞黄霄云:“16岁就知道爱护对方,就知道包容对方,这些永远比音乐更重要。”许哲离开舞台,汪峰又对他说:“除了音乐,除了歌唱,更多时间要跟母亲在一起,这比音乐重要得多。”透过汪峰的声音,让我们知道,除了音乐,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珍视。

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这种文化决定了我们这个社会更看重人品,而不是能力。金庸的小说对这种文化有精妙表达,传递出一种“人品第一,武术第二”的思想。郭靖资质愚钝,因为人品好,所以得遇贵人,如江南七怪、洪七公、周伯通,当然最大的贵人当属黄蓉;因为人品好,有诸多好机缘,练成降龙十八掌,成为“为国为民”之大侠。人品比武术重要,是金庸江湖的法则。人品比能力重要,是当今社会的潜规则。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做事是第二位的。做人成功了,做大事也就没什么问题了。但做人失败了,你就彻底失败了。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大学的意义》中说到:“我们从上大学开始,包括我自己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是为了什么?当然,我们为了学知识、充实自己,但一定不只是为了学知识!甚至在你这一辈子的过程中,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只是其中很不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也为了学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不只是为了学技能!甚至学技能也不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来大学呢?我以为,是学做人。”施一公对大学的真正目的,一语道破,发人深省。

做人比音乐更重要,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做人比能力更重要。正是因为如此,汪峰才会说“爱护对方、包容对方”比音乐更重要,“多跟母亲在一起”比音乐更重要。对于音乐如此,对于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高校,不更应该把做人当作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吗?

参考文献:

[1]王开东.“中国好声音”给教育的启示[J].教师博览月刊,2013.

[2]黄鸽.“中国好声音”的教育启示[J].教育文汇,2013.

猜你喜欢

中国好声音大学教育做人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从零开始做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