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教练“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2017-05-26黄荣
黄荣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汉中市健身教练队伍现状进行调研,找出了当地健身教练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健身教练“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健身教练“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现实需要,体育院校和健身俱乐部对于健身教练的协同培养,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健身教练综合素质,而且能够促进体育院校和健身俱乐部实现双赢。
关键词:健身教练 校企结合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219-03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在不断增长,健身运动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整个健身市场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1]。然而作为健身重要场所之一的健身俱乐部却面临着优秀健身教练人才匮乏的窘境。高校作为健身教练重要输出来源,对于健身市场的服务质量和未来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培养的健身教练已经和市场需求渐行渐远,经常出现高校健身教练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难以满足健身俱乐部的经营需要,同时虽然有部分健身俱乐部尝试自己培养健身教练,但是却存在培养成本高,理论基础单薄,综合素质欠缺等问题,因此对健身教练的培养急需引入新的教学培养模式[2]。“校企结合”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该文拟将“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引入高校健身教练员教学过程当中,以此丰富和发展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高校健身教练等相关专业开展“校企结合”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健身教练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表1可以看出,20~30岁这一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54%;20岁以下占到被调查人数的30%。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利于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吸收;另外他们的创新意识更加强烈,易于接受新的事物,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地健身市场的健康发展。此外,当地健身教练男性多于女性,这是因为健身行业对体型展示的要求,尤其是肌肉锻炼方面,男性更容易表现出来。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一名合格的健身教练必须在训练学、生理学、解剖学、运动教育学、运动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中获得学士、硕士甚至更高的学位[4]。但由于受地域、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汉中市健身教练队伍学历结构不够合理,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教练员对健身行业新的动向和发展趋势缺乏了解,对新兴健身方式的掌握能力有限。表2统计结果显示:汉中市健身教练队伍整体学历偏低,其中专科及以下从业人员占到了被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本科仅占整体的33.3%,可以看出来,汉中市健身教练市场尚不成熟,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来说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表3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所调查的30人中,有26人持有健身指导员认证证书,主要分布在二级和三级,从业的资格水平相对于发达城市还是有较大差距。同时在调查中了解到,持有健身指导员证书的健身教练多来自于陕西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和老师,而没有持证的多是社会上自学成才的健身教练。
2 健身教练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2.1 院校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健身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健身俱乐部的健身教练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职业性,这些健身教练大多来自体育院校健身专业的毕业生,当前健身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之健身俱乐部发展初期有很大的提高[4]。表4列出了陕西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健身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健身专业的院校教育以专业基础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目的,而与健身俱乐部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教练员方向、健身指导方向等在学时及学分安排上明显少于专业课程。目前健身市场所能提供的健身课程主要包括:哑铃操、健身球操、有氧健身操、有氧搏击操、有氧拉丁、有氧踏板操、瑜伽、街舞、肚皮舞、印度热舞、韩国流行舞、综合舞蹈、形体操、普拉提课程、集体综合力量训练、活力动感自行车等。两相对比可以发现目前院校培养的健身专业学生理论基础牢靠,但专业技能非常有限,同时由于院校教育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并不十分重视,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缺乏应有的培训,因此并不具备直接到健身俱乐部代课的条件。
2.2 院校培养条件有限
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市场筹措和学术项目,就目前来看政府拨款和学术项目经费相对稳定,制度也比较成熟,但在市场筹措方面仍以学生学杂费为主,缺少其它市场资金来源。这就导致政府拨款和学术项目经费较充足的个别体育院校经费条件好,软硬件建设能够得到保障,但是对于其它大多数院校而言,由于所获资金有限,对体育专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体育健身专业作为体育院校的专业之一,由于缺乏财政和学术项目经费,加之学生人数较少,资金问题就更加突出,导致优秀的健身教师和优质的健身场馆的缺乏。
2.3 俱乐部健身教练继续教育缺失
健身俱樂部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因此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必须紧跟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由于当今社会信息咨询的高速发展,导致健身服务行业的健身课程推陈出新的速度明显加快,这就要求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要加快专业知识的新陈代谢,要具备一专多能和终身学习的素养和能力。但是从实际调研中发现,汉中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以掌握一门主干课及两门其它课程为主,而能够掌握一门主干课及4门其它课程的教练非常少,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健身教练缺乏继续学习的条件,健身俱乐部从商业角度出发是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资金对健身教练进行专业培训的,同时健身教练为了完成任务,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营销、代课上,几乎没有时间进行再教育再培训,这就导致现阶段健身俱乐部教练往往只注重自身的主干课程,忽视了掌握其他课程,这就导致健身俱乐部十分缺少这样的“一专多能”健身教练。
3 构建健身教练“校企结合”培养模式
3.1 “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强调“办职业教育,着重在社会需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陈鹤琴先生则提出“做中学”和“活教育”的理论;我国周远清教授主管全国高教工作后,鼓励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与高等学校实行合作办学,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协作办学,认为这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所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要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要跟企业的生产一线学习,把研发中心放到学校,把学校的培养放到企业。由此可见,“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对于健身教练的培养同样适用,因此院校和健身俱乐部的协同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3.2 “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3.2.1 “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目标体系
健身教练“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就是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相关知识与健身俱乐部中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其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岗位经历,这是该培养模式的核心目标。同时通过“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加强院校和健身俱乐部之间的联系,一方面院校为健身俱乐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另一方面健身俱乐部也为院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最终形成双方互利互惠的良性发展模式。
3.2.2 “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制度体系
“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由体育院校与健身俱乐部共同组织实施,双方在合作中签订“校企结合”的合作协议书,从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人才输送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为共同培养健身教练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场馆方面,学生在上课期间,利用体育院校场馆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健身俱乐部的环境,包括场地、器材、音响设施等进行健身教練人才的实际技能的学习。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体育院校教学时数为8周32学时,进行健身专业知识学习,健身俱乐部教学时数为6周24学时,由健身俱乐部的健身教练进行俱乐部课程授课。在继续培养方面,由健身俱乐部出资选派优秀健身教练到院校进行职业培训,丰富健身教练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在人才输送方面,院校优先向俱乐部推荐和选送优秀毕业生。
3.2.3 “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内容体系
健身教练协同培养的构建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合理内涵与创造出的有利于健身教练的培养要素进行综合与优化,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健身人才。为此按照“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将健身教练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3个方面,其中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掌握健身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相关学科理沦知识,健身指导知识等,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掌握不同操种的技术与能力、教学授课技能,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将理论知识部分与技术能力部分相结合,从而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具体的教学工作由院校和健身俱乐部相互合作,根据自身特点共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授课培训。
4 结语
健身教练“校企结合”培养模式是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对于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健身教练意义重大,同时该模式也是院校和健身俱乐部实现双赢的基本保障。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会进一步深入探讨该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和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 董佳华,尤龙,冯少兵,等. 我国城市全民健身需求市场服务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5):7-10.
[2] 张萌.健身操人才 校企结合 培养模式的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4.
[3] 魏丽芝.首都体育学院与北京市健身俱乐部联合培养私教人才可行性分析与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4] 崔绿群.南昌市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