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口骑楼老街文化审美价值探析

2017-05-26崔晓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

崔晓莉

摘 要:作为海口市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骑楼老街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文化审美价值。深入挖掘与合理利用文化元素,促进文化与商业的和谐发展,将使古老的骑楼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骑楼老街 文化渊源 审美价值

★基金项目:2016年海南省教育厅课题“海口骑楼老街开发与保护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编号:HNKY2016-58)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文化底蕴,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永定的土楼、海口的骑楼老街。对于海口而言,承载了几代海口人的记忆、满载浓浓乡愁与时代印记的建筑非骑楼莫属。

在骑楼老街漫步,惬意而舒适,南洋风味和地方特色裹挟着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是属于海口的文化记忆。一栋骑楼就是一幅充满历史沧桑的风景画,一条老街就是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那斑驳的墙壁与瓦砾中生长的小草,似乎在诉说着南洋归侨对家乡的倾情依恋,而修葺一新的骑楼则在延续历史的记忆。深入挖掘骑楼老街的文化审美价值,使百年骑楼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是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海口骑楼老街历史文化渊源

“城市文化深藏在城市的历史街区,历史街区孕育着地方的民间艺术,反映着历史人文积淀的浓重”。[1]海口骑楼是中国现今保留规模最大的骑楼建筑,最早形成于南宋时期。骑楼街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

(一)港口的开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融发展

海口骑楼街区的形成,与海口的港口开放通商史关系密切。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海上贸易往来不断发展。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琼州(今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海口对外交流的窗口从此打开,迫于生计很多海南人纷纷下南洋谋生。英、法、俄、美、意大利等13个国家在琼州(海口)设立了领事或领事馆,大量外国人涌入海口,外来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的传入影响着本土文化。各国领事馆、教堂、洋行等异域风情建筑纷纷落成,海口的城市风貌发生变化。[2]

(二)南洋华侨带来了异域风情的建筑文化

海口骑楼老街的形成,琼籍南洋华侨贡献颇大。琼州口岸开通后,因海南岛贫穷落后,人们生活困顿,许多人去南洋寻找就业机会。至民国时期,出岛闯南洋之风越来越浓。一批批有所成就的琼籍归国华侨,或回国投资实业、或叶落归根,带回南洋风格建筑文化,一幢幢柱廊骑楼式建筑应运而生。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许多华侨受邀回琼,据《海口文史资料》记载,“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距今700多年前,海口第一栋骑楼在原四牌楼街(今博爱北街)落成,以此为发端,在今得胜沙路、中山路、新华路、解放路等地出现了成批的骑楼建筑,骑楼老街成为海口商业繁荣传奇的标志。在这里,内陆文化、南洋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发展。

二、海口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与审美价值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城市的发展中,骑楼建筑或坍塌消失、或亟待修复。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使骑楼老街独具风格,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审美价值弥足珍贵。

(一)海口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

骑楼老街一般多为3层的建筑,最多不超过5层,以砖木混合式结构为主。建筑立面为三段式,上段为檐口或山花、中段为楼层、下段为骑楼列柱,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柱子架在半空。底层房子往里掏空两米左右,骑楼下的长廊一线贯通,罩出一条古风犹存、市声喧嚣的人行走廊,沿着街道两侧绵垣相连。这样一种建筑形式,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酷似“骑”在街道上的楼房,故而有了骑楼之说。骑楼的功能结构是前店后居式、或者是下店上居式,一直沿用至今。

骑楼建筑因其独特的优势而颇受青睐,作为一种特色建筑形式,非常适合海南的亚热带气候。海南岛被海洋所环抱,气候长夏无冬,多雨潮湿,骑楼给海口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与实惠。骑楼一般商住两用,一楼为商铺,各种货物琳琅满目,长廊将街区连成一片,成为人们的共享空间。行人在骑楼下穿行购物,悠闲自得,免受日晒雨淋之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二)中西合璧的装饰元素与审美价值

海口骑楼老街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骑楼突破了中国传统深宅大院的封闭性,呈现出开放与包容的特点,楼群连缀成片,临街立面整齐划一,建筑美学杂糅了古罗马的廊柱和拱门。[3]墙面上的铁艺栏杆、拱形阳台、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墙面浮雕图案、尖顶等元素,在南洋风格元素中融入了欧洲的巴洛克和哥特式建筑元素,这些装饰既丰富了立体空间,也突显出一种雅致的情趣和浪漫的情怀。骑楼外墙的主色调多为米色、乳白或嫩黄,素雅端庄。

变幻多姿的山花和女兒墙是骑楼顶部装饰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西方古建筑的特色。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多设计成半圆形或曲线形。根据顶部的形态,海口骑楼建筑的山花大致可分为一字、凹字、凸字、凹凸复合等四种类型,具有平矮、明快、简洁的特点。女儿墙是骑楼立面的顶端部分,一般为横向三段对称式,天际线状如层层波浪、动感十足。根据造型特点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一道贯通整个门面的水平向矮墙,称为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一类是波浪形的山墙,两翼呈巴洛克式风格,称为欧亚混交的巴洛克式;一类是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个圆形的洞口,防止台风的破坏,称为海口南洋式。水巷口、解放东路、长堤路的骑楼以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风格和海口南洋式风格为主;得胜沙路、中山路及博爱北路的骑楼以巴洛克式风格的墙面装饰为主。

海口骑楼无处不在的中西合璧的装饰纹样或浅浮雕,大多分布在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等处,自下而上逐渐丰富,每栋骑楼的浮雕图案各有特色,和整体建筑和谐统一,毫无违和感。据不完全统计,仅骑楼外墙上各种中西花饰构件浮雕图案就达上万个。与广州、厦门等地的骑楼不同,海口骑楼的立面装饰中有着式样数不清的中式传统浮雕、砖雕花饰图案,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如梅兰竹菊、松鹤延年、莲池鲤鱼、龙凤呈祥、百鸟朝凤、双龙戏珠、福禄寿等,这些栩栩如生的图案体现出房屋主人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向往,同时也彰显了海南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祈福文化雕刻艺术的精彩,体现了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的海洋精神。[4]

三、海口骑楼老街的人文意义与保护开发

骑楼老街承载着历史,是海口的城市名片,彰显着海口精神和气质。海口精神中的“大海胸襟”代表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海口市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骑楼老街的历史人文意义深远流长。

骑楼老街曾经是海南精英们的活动场所,富家女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事业、前清格格漂洋过海远嫁海南、著名侨商的家族传奇等都曾在这里生动演绎。海南首部骑楼文化微电影《海口骑楼之末代格格》的拍摄重现了那段往事。

那时的老街商贸繁荣,骑楼街区里曾聚集了海口的多个老字号,琼籍华侨王宁光先生有诗为证,“耆耄钟楼见沧桑,得胜沙有‘第一关,‘海南书局始民初,‘天下皮草振东街……琼剧世家蜇深巷,‘沐恩堂里把教传……”。 这些曾经雕刻着海口人文精神的老商号、老建筑有些已经消失、有些破败不堪,历经沧桑,几易其主。经历时代变迁,骑楼老街已不复当年风采,骑楼建筑一度遭到忽视和破坏,年久失修、业态单调、交通拥堵等问题突出。在社会各界的呼吁和努力下,骑楼的保护与发展提上议程。2007年起,海口市政府着手骑楼老街的系统保护和修缮, “德兴布厂”、“会文书局”、“大亚酒店”等几十家近百年老字号重见天日,使整个街区仍旧保留传统业态。[5]

骑楼的未来值得期待,海口骑楼老街的挖掘保护与新兴的骑楼建筑并肩发展,“海口模式”被业界认可。骑楼街区的发展以文化为支撑,已建成多个主题性文化展示馆,如位于水巷口4号楼的海口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位于中山路51号、53号的时光长廊文化展示馆、位于中山路的海口老书屋博物馆等,从不同方面延续和丰富了海口骑楼老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来此旅游观光的游客提供充足的文化养分。通过文化注入和资本市场开拓,未来老街将集文化展示、旅游开发、商业购物为一体,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好去处。[6]

如今的骑楼老街,已成为“一带一路”交流的文化地标。多元化的经营业态,传统与时尚的交融发展,各类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让饱经历史沧桑的老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终有一日,海口骑楼老街也将实现自己的“文艺复兴”梦。

参考文献

[1] 陈静.骑楼文化初探[J].艺术教育,2013(2):23.

[2] 高萍.海口骑楼老街历史文化寻踪[J].新东方,2012(4):36-37.

[3] 罗茜.海口骑楼老街变迁一瞥[J].海洋世界,2015(1):41.

[4] 周祖光.论海口骑楼老街的特点与保护[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144.

[5] 王子謙.海口骑楼老街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地标[N].中新网海南,2016(12).

[6] 海南日报[N].海口骑楼老街:探索文化商业融合之道,2014.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手”的审美价值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艺术审美价值的探讨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