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郜金福的瓦猫人生

2017-05-26李树华

大理文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白族

李树华

在居所正中上方的房顶上安置一只背对院落、面向远方、凝视苍穹,用于避邪纳福、强宅气、镇鬼神的“瓦猫”,是大理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民俗。这种用陶土制作、张着大口的瓦猫,造型早已不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见的猫,而是一种用夸张手法塑造的面目狰狞而又可爱的神怪。被当地人戏称为“猫福”的郜金福,是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金墩乡赵屯村委会北班榜村的第七代瓦猫制作传承人。近年来,在郜金福等人的努力下,鹤庆白族瓦猫也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寻找传说中的瓦猫

2017年新年的第一天,我冒着严寒,驱车来到郜金福家。

由于“上鹤高速”刚通车,从大理到鹤庆比过去方便了许多。走进郜金福家的农家小院,只见在不远处的灰瓦灰墙之间,几百只等待入窑的瓦猫,正整整齐齐地排放在院子里。我知道,这些仪态万千的瓦猫,肯定是郜金福带领家人,用一块块田间的窑泥,经过几十道工序做成的。

“老郜师傅,你是怎么走上制作瓦猫这一行当的?”在院子里一坐下,我就开门见山地向郜金福提出了这个问题。

“呵呵呵……这个问题已经有人问了我好多次了。李老师,真是说来话长啊……” 郜金福笑眯眯地对我说。

“说来话长?那就随便说说看。”我继续问道。

郜金福喝了一口茶,不紧不慢地说道:“我们家本来就是一个瓦猫制作世家,传承到我手上,已经是第七代了。至少也应该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郜金福告诉我说,他出生于1962年4月,在读初中前,就开始和家里的大人们学做瓦猫了。初中毕业后,郜金福干脆就一门心思做起了瓦猫。

郜金福所在的“北班榜村”,原名叫“弯保村”,有200多户人家,700多人口,几乎全部是汉族。在过去,一般人家盖房子是用不起瓦猫的,只有那些大户人家才有条件用瓦猫来装饰。因为在整个瓦屋顶的屋面上,瓦猫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按照大理鹤庆地区的风俗习惯,在整座房子修好后,主人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等到上梁、合垄时,还要在垄口安上最后一片瓦,也就是上面放置瓦猫的瓦。当然,现在条件好了,在几乎所有的瓦顶房屋之上,都会蹲守着一只张着大嘴的瓦猫。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瓦猫其实就是一片化身为猫形的瓦。”我若有所思地打断了郜金福的话题。

“对对对,李老师,就是这个意思。” 郜金福同意我的看法。

“瓦猫既然是猫不是虎,那为什么每一个瓦猫的天灵盖上面都有一个‘王字呢?”我好奇地问道。

“呵呵……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其实,瓦猫,又名‘镇脊虎,原义是能‘食鬼的老虎,所以它的脑门或者天灵盖处就有一个‘王字,另外,它的前脚上也抓着一个圆盘的八卦,八卦中央还有阴阳太极。在古代的秦汉时期,瓦猫被雕刻在门神的桃板上,等着吞吃恶鬼……”

瓦猫的制作和使用,在我国民间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隋唐時期,瓦猫就从门神的桃板上被“调升”到屋脊上,独当一面。至今,大理民间对瓦猫的神秘作用仍然深信不疑。如果某家接连失火两次以上,人们就认为是没有在家里的屋顶上安放瓦猫所致,必须请人做个瓦猫来安在屋顶,才能免灾。如果某家的大门正对着别人家的屋角房脊,会被认为有邪秽之气侵入,必须在自家的门头上安个瓦猫,表示用瓦猫吃掉这家的屋角房脊。如果某家的大门向着田野,也被认为会有野鬼游魂随时窜入,必须在门楣或脊瓦上安放一个瓦猫,使之面向田野,以强宅气,镇住鬼魅……总之,瓦猫的力量似乎无处不在。

“安放瓦猫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吗?”

“当然有讲究了,不能随便安放,在安放前要举行一个‘开光祭祀的仪式。一般在农历二月或八月,择双数吉日,请‘端公来主持。到时,‘端公捉来一只红雄鸡,先念一段有针对性的消灾、吉利、镇邪驱鬼、发财之类的咒语,然后用嘴咬破鸡冠,将血滴在瓦猫的眼、鼻、口、耳、身上等处。当然了,民间传说如能请到制作这个瓦猫的工匠来滴第一滴血的话,瓦猫将更能显灵……”

“是吗?那你经常去给人家的瓦猫滴血吗?”我问郜金福。

“这个嘛,我当然想去满足他们的心意了,可是没工夫啊!” 郜金福回答我。

郜金福继续向我介绍说,在瓦猫上滴血后,还要在瓦猫嘴里放入五子,也就是松子、瓜子、枣子、根子、高粱子,同时烧祭黄纸,然后再念一阵咒语,由“端公”亲手将鸡宰杀后放入锅内,煮至半熟后取出,直立放于盆中,使鸡头仰视天空,“端公”遂点香祭之。最后,主人家全家人摸过瓦猫,进行“祈福仪式”,“端公”踏梯,爬上屋顶,把瓦猫端端正正地安放在脊瓦上。凡是安置了瓦猫的人家,逢阴历初一、十五,都要点香祭供,香炉置地的方位,也要正对瓦猫所视的方向。

“看起来瓦猫是民间老百姓的镇房之宝,不可轻视,更不能亵渎啊!”我感叹地说道。

“是的,的确如此。”郜金福同意我的看法。

通过郜金福的详细介绍,我了解到,瓦猫的文化功能主要是镇邪求吉,扶正民宅的风水。瓦猫口尾相通,是因为取其吸财之意,而其凶恶的面相则可驱鬼辟邪,消灾免祸。除了大理,瓦猫现在仍然广泛流传于云南的昆明、呈贡、玉溪、曲靖、楚雄和文山等地,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但因地区不同,瓦猫的形象也大有区别,比如呈贡的瓦猫像天真的孩子,玉溪的瓦猫象留须的巫师,曲靖的瓦猫将八卦夹在前腿上,而鹤庆的瓦猫造型则极度夸张……

郜金福向我解释说:“在我们当地的民间传说中,瓦猫是用来‘吞金屙银的。所以说,只要在瓦屋顶上装了瓦猫,就会把外面的金银财宝吞进肚,屙到主人家里来。所以瓦猫都张着大嘴,肚子也是空的。”

在我看来,这种置于屋脊正中的瓦猫,应该是人们把想象中的家猫和老虎形象地结合在一起的瓦制饰物。在家养的动物中,猫相对比较温柔,而且忠诚于主人,老虎则与之相反,比较威猛,把这两种动物的习性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传说中能够吃掉一切妖魔鬼怪的瓦猫,想不到古人竟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瓦猫虽被冠以猫名,但却寓虎于猫,取虎凶猛无畏之意,以达到镇宅的目的。我国古代,最早用于镇宅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唐代后演变成秦琼和尉迟恭。门神是负责捉鬼的,而消灭鬼的任务则交给了老虎,即由两位门神将鬼“执以饲虎”。把瓦猫设计成如猫似虎的模样,高踞屋顶之上,守家护院,可吞食一切来犯之鬼怪。这些镇宅瓦猫,以其慑人心魄的造型,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除了在屋顶当主人家的守护神,起到镇宅的作用以外,瓦猫还有什么功能?” 我向郜金福请教。

“人们除了将瓦猫安置在房顶以外,还在飞檐、门头瓦脊上安置,意思自然是为了吞食一切冲犯家宅的疾疫祸害和四野鬼怪。”郜金福接着说道:“瓦猫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规矩,并不是所有房屋都要安置。如果自己家的大门外正对的方向有庙宇高房,或正对着一家人的房屋,就会认为不吉利,被对方‘戗着,影响了自家的财运,甚至带来疾病或灾祸,主人家就要在自家房的大门和正堂屋顶安放一尊瓦猫。”

我曾经在一次参加采访的旅途中看到某地的一个水库大坝上立有一个足有1米多高的巨型石猫,觉得不解,经询问当地陪同人员,才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传说水库建好后,大坝时常漏水,不论怎么修补,都无济于事,原来是大坝对面的树林中有一头母野猪带着七头小猪每到月夜便出来拱大坝,水坝头天修好,第二天就漏了,为了对付这群神秘的野猪,人们便打造了一个巨大的石猫,安放到大坝上面,朝着野猪出没的地方怒视着。从此以后,大坝就不再漏水了。这个说法我当然不会相信,但自从大坝上面安放了石猫后,野猪不再出来拱大坝的传说却让石猫变得更加神秘……

捏泥巴的“猫福”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鹤庆是滇西北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山河壮丽,风光秀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代就有“风清俗美文献名邦”之称。这里民族众多,民风古朴,26万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着美好的未来。其中,白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7%,白族文化在这里保存着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焕发出蓬勃生机。白族古老的手工艺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屋顶安放瓦猫“避邪消灾”的独特习俗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制作瓦猫的工艺在大理鹤庆自然也已经传承了数百年,直到今天,仍广泛流传于大理州县地区。随着鹤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瓦猫作为鹤庆白族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这些虎视眈眈的瓦猫,雄踞在普通百姓的屋脊正中,门楼顶上,避凶镇邪,降脊纳福,时时吸引着远方的客人驻足观看。人们惊奇于瓦猫的生动形象,惊异于瓦猫的神秘功用。

“鹤庆哪些地方烧制的瓦猫比较有名?”我单刀直入地问郜金福。

郜金福想了想,回答说:“这个嘛……这几年,人们还是比较喜欢和邑、迎邑,还有赵屯人烧制的白族瓦猫。”

我望着做了30多年瓦猫的郜金福,只觉得这个鹤庆汉子身上似乎已浸透了一种窑泥的味道,在他的人生中,堪称鹤庆白族民间手工工艺一绝的瓦猫制作技艺早已深入骨髓,人们喜欢称他为“猫福”,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

“除了和爷爷学、父亲学,我还跟着我们鹤庆有名的李元志师傅学过捏瓦猫。小时候,村子里的人们都说我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孩子,不过,我还算是一个心灵手巧,有悟性的人。我自幼喜歡玩泥巴,喜欢到生产队的集体瓦厂上玩,用瓦泥捏个小盆、小盒、小猫、小狗或捏个口哨、小鸟之类的小玩艺,然后放到瓦窑里请烧瓦师傅帮我烧了玩。初中毕业后,我到瓦窑上做工,又抽空向师傅们学捏制瓦猫,因为我很尊重那些师傅,他们很喜欢教我,天长日久,我做出来的瓦猫就一个个变得活灵活现的……”郜金福对我说道。

“郜师傅,我听说你做的瓦猫很受欢迎,为什么?”我问郜金福。

“这是因为我在传统的基础上对瓦猫作了比较大的改变,形成了自己威武雄壮的风格,人们就喜欢了……” 郜金福笑了笑,接着说道:

“威武雄壮?”

“是的,就是血口大张,双目有神的样子。”

“哦!也就是有神吧?”

“是的,李老师。”

“哦……原来是这样。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创新吧?”

“是的,就是创新。我们制作瓦猫也离不开创新。”

“看来做什么都要与时俱进。”

“是的,李老师。”

“郜师傅,你能不能给我详细说一下你制作的整个过程?”我话峰一转,不失时机地进入了我的采访主题。

没想到郜金福却很干脆地回答我说:“当然可以啊!李老师,你大老远来到我家里,我怎么能够让你失望呢,呵呵……”

据郜金福介绍,制作瓦猫虽然有一套固定的程序,但样子却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即使在他制作的几万个瓦猫中,也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正因为在制作过程中,郜金福喜欢随心所欲,所以它制作的瓦猫也就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过去,郜金福每年都会到坝子里的砖瓦窑上,向烧砖瓦的人买两塘上好的窑泥,每塘约有35吨,窑泥踩好以后,就一次性储存到家里,要放在阴凉的地方用塑料布盖好用作一年做瓦猫的原材料。在成形前还要用手把挤好的泥再搓揉一遍,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成形。当然,这样一来,成本也不低。

1980年以来,为了降低成本,郜金福开始与本地的村民直接买土。

“买土?怎么买?”我好奇地问郜金福。

“过去一分田面积的土只买300多块钱,而现在已经涨到30000多块钱了……”郜金福回答。

“哦,这么多,那已经涨了100倍了……”我大吃一惊。

“是的。”郜金福肯定地点点头回答我,接着说,“哎呀,你看,李老师,我还是给你说一说瓦猫的制作过程吧。其实,制作瓦猫既简单又不简单……”

“什么意思?”

“说简单,是因为瓦猫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规定的。说不简单是因为制作一只瓦猫要经过20多道工序。”

“20多道工序?这么复杂?”

“是的”郜金福接着说道,“首先要在质量好的窑泥里加入少量的细黄沙,把碾细过筛以后的陶土用水浸泡,再放到泥塘里,早些时候是用牛踩,现在是用挤压机挤。反复揉搓后,把一个瓶状和球状的陶罐连接起来,组成瓦猫的身子和脑袋。当然,那些拉好的坯子,还要晾一天才能粘接。把不同形状的两个陶罐口对口扣在一起,用泥条连接并抹平,同时将瓦猫耳朵粘在脑袋两边。再把用泥做成的眼皮和眼珠粘上,安上鼻子,在头顶上粘一个‘王字。用刀挖出嘴的位置,用泥条粘出上下嘴唇,对嘴唇做一定修饰以后,粘上牙齿和舌头,再在嘴两边粘上胡子。”

“哦!这么多的工序?”我打断郜金福的话。

“还有呢?”郜金福神秘地说道。

“还有?”我以为就这些工序了。

郜金福不紧不慢地说道:“当然还有,还要把一个筒瓦削为两半做底座,将瓦猫粘接在一片打了圆孔的瓦上,瓦是事先就和最常见的瓦片一起合着模子做好了的。把做好的四肢和尾巴粘在瓦猫身子上,安上‘八卦。当然,也可以用模子预先压好要安在瓦猫怀里的‘八卦再粘上……”

成形主要靠工匠的功底,具体工具就是几根戳猫眼用的细铁管和几把牛角刀。只见郜金福顺手拿起一只还没有完工的瓦猫,说道:“李老师,你看,这是一片瓦做成的底座,在四个打好的圆孔里,塞上和好的窑泥。然后,将捏成圆柱形的四条泥腿,安上去。身子是中空的圆柱体,也是做底座时就用模子加工好的。身子稳稳地安到四条腿上。再在身子上挖个小洞,安上信手捏出的尾巴。就这样。”

“郜师傅,你觉得在整个瓦猫的造型中,哪个部分是最难做的?”

“这个嘛……我还真没有想过,不过相比之下,应该是头部。头部是整个瓦猫的造型中最有创意的地方。”

郜金福边说边揪了一大团窑泥,搓成圆形,然后捏扁,装在身子上,一瞬间就成了瓦猫的脸。接着又在我眼前,很快做好了下巴、舌头、额头,还有牙床和几颗牙。

郜金福告诉我,在做瓦猫的过程中,通常还要在中途把那些半成品晒上几次太阳,上一道工序结束,半成品稍微干硬后,才能再开始做下一道的工序。当所有的工序都完成以后,就把成百上千的瓦猫成排成排地放在院子里晒,直到全身干透,一碰就有脆响才能烧制。成形用的蘸釉工序多数是根据需要来定。有的要蘸浅釉,显得通透;有时候要蘸深,显得厚重。有时候蘸普通釉,有时蘸冰花釉;有时候蘸点蘸,有时候蘸全釉。冰花釉火候掌握得好的话烧出的东西是最华丽的。最后就是用陶钵罩住入窑烧制。

郜金福笑眯眯地对我说道:“在我们制陶人中有句话:要问东西好不好,就看火候好不好。控制窑内温度是成品率高低,釉色好不好看的关键。温度低,烧出来的东西呈哑光状,一般在1000℃以上的窑温烧出来的东西较为亮丽。所以任你再厉害的陶匠,也不敢说自己烧的东西窑窑成、个个好,当中多少会有些运气的成份,要出窑以后方知成与不成,好与不好。当然了,这个不确定因素也就是土陶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哦,原来是这样。这个我相信。”我笑着回答。

通过郜金福的介绍,我了解到,烧制砖瓦的时候,最上面的一层空间,通常都是留给瓦猫的。从砖瓦窑中烧出来的瓦猫,最正宗的颜色,就是和瓦片一样古朴典雅的青灰色。有时候,为了体现艺术,也故意加大火候,把瓦猫烧成砖红色。除了火候之外,烧制的时间和焖制的时间不同,出来的色彩也就不同。作为滇西大理汉、白、纳西族地区流行的吉祥物瓦猫,正随着大理丽江旅游黄金线知名度的提高而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认识、接受。郜金福制作的瓦猫,也随着旅游者被带到了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

在不知不觉中,从小就玩泥巴的郜金福,玩了几十年泥巴,终于玩成了民间艺术家。现在的瓦猫,也逐渐从民族建筑饰物变成了工艺品。鹤庆县每年瓦猫的销售量,已经达到了三四万只。

郜金福带领着全家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停地用心地做瓦猫,他开发出来的瓦猫产品,也在不断变化,有塔猫、飞猫、双头猫、对猫、盆猫……连他自己也想不到,现在竟然已经有了两百多个品种,真是让人叹为观止。瓦猫的体型,也大小不一。小的,小到四五厘米,大的大到一米多。有的瓦猫成了有角的“角虎”,有的成了长翅膀的“飞虎”,有的成了虎身人面 “笑面虎”……

“郜师傅,那么瓦猫在市场上的价格怎么样呢?”我好奇地问郜金福。

“一个传统的瓦猫,能够卖到30多块钱。而变形的瓦猫,就要贵得多了。比如有一种塔猫,高有6层,大大小小的40多只猫围在塔上,一个就能卖1000多块钱。” 郜金福接着说道:“我做瓦猫,从来都不需要事先设计。因为我认为制作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创作升华的过程。因此,每一个作品,都应该成为绝品。”

我看著眼前的郜金福,在心里想到,这个把瓦猫从传统的百姓屋脊上请下来变成艺术品送到国外去的高手,如果有一天在路上碰到,根本就看不出他是一个名气很大的做瓦猫大师。在他身上,仍然有一种当地老老实实的土气。一团泥,一小盆水、一个小刀片、几个半径不一的圆筒,经过他的双手,竟然能够在几十分钟后就活灵活现地变成一只嘴巴大张,牙爪锋利,笑得开怀却露出几分神秘的瓦猫。真有些不可思议。

据我了解,鹤庆的白族人自古以来就有崇拜虎的传统,称老虎为“大猫”,久而久之,将老虎形象化为瓦猫也就顺理成章。君不见,那些安置在房屋、大门和照壁正脊中央仪态万千的瓦猫,无不虎虎有生气,在镇宅的同时,更是一件精美的房屋饰物。实际上,任何一种传统习惯和艺术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素。说到环境,金墩乡赵屯村的村民,历史上祖祖辈辈就有烧制砖瓦的传统,所以能工巧匠不乏其人。明代嘉靖年间,建造鹤庆府城的大部分城砖和砖瓦基本上就在赵屯一带烧制,由此造就了大批的泥瓦匠人。瓦猫就是随着砖瓦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通过代代相传,不断完善,是一种以虎为原型,融宗教文化、建筑装饰和民间艺术为一体的传统泥制工艺品。这种外形与真猫大小相近的陶制品,一般为灰陶素胎,寄寓招财、纳福、平安的特有内涵,是鹤庆白族群众世世代代都离不开的吉祥物。

云南民间的瓦猫,种类繁多,造型迥异,多为陶制,也有少量石制,有上釉和无釉之别。比如呈贡县彝族地区就流行无釉瓦猫,那里的瓦猫用黄泥土捏制而成,胸前有一块醒目菱形“八卦”图,并涂有红油漆,四肢站立于瓦上,长长的尾巴盘向右腿前,背部有龙刺状,身为鳞纹,耳朵高竖,眼睛大而外凸,头顶涂红油漆“王”字,呲牙咧嘴,外伸红舌头,显得十分机警。在造型上,呈贡彝族的琉璃釉瓦虎,后腿下蹲,前腿直立,站立瓦上,张嘴,如仰天长啸,尾巴肥粗,背上有鳞纹,耳朵直竖,眼圆睁,呈现出一副凶猛威严的样子。而同在呈贡地区,汉族的黑釉瓦猫,有的身子为筒状,前腿直立,蹲坐在脊瓦上,尾巴上翘卷曲在后,胸前有“八卦”图形,耳朵尖立,眼大而突,鼻子成倒三角贴于面上,胡须贴在左、右脸颊,口大张,牙齿突出;有的身子呈罐状,蹲坐在脊瓦上,耳朵尖立,眼睛、鼻子突出,仰天状,嘴部夸张,头部有“王”字,胸前有“八卦”图。文山壮族的上釉瓦猫,身子类似小陶罐,头呈倒三角连接在身上,耳朵直立,眼睛大睁,眼珠点黑釉,嘴大张,上下牙齿四颗,舌向外伸,脖子系有铜铃,前腿合并,后腿分开,直立在一个三层圆形土坯上。

鹤庆白族的瓦猫,则用黑土捏制,四肢粗壮有节,横站于脊瓦上,尾巴直立上翘,身有鳞纹,嘴大开,舌头外伸,上颚出奇大,下颚小,口内有四齿,眼睛鼓暴,耳朵竖立,怒目而视,凶气十足。实际上,除了瓦猫,云南民间的镇宅虎,其文化内容也与瓦猫同属一辙,只不过变换了造型的技法而已。

永不重复的造型

从1988年开始,郜金福就一门心思在家专门做瓦猫,拿到瓦窑上去卖。后来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也跟着他专门制作瓦猫。

几年下来,他的产品供不应求,颇受好评。1998年他被聘为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99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间美术师”;2006年,被大理州人事局、大理州农业局评为“大理州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同年他的瓦猫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2007年,被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被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在我们这里有一个说法,就说瓦猫的样子越是看起来让人害怕,就越能镇得住邪气,因此,只要出自我手里的瓦猫,我都随性而为,盡量使它各具神态、充满灵气的同时兼具威严感。而且我做的瓦猫全部是原创作品,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瓦猫作品会有所重复。” 郜金福自信地告诉我。

“是的,刚才我也看了你做的几十个半成品瓦猫,确实是这样。”我佩服地回答郜金福。

我知道,在当地人眼里,瓦猫其实代表着人们内心的一种美好情愫,所以才会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也才会惹人喜爱。

风雨的侵蚀,时光的流逝,我们在今天能够坚守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许多人的心灵日渐疲惫,所以也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背起行囊,满世界去寻找一些可以温暖人心而又能够亘古不变的东西,瓦猫就恰恰契合了人们内心的这种期待。

作为一种标志,郜金福的瓦猫上都有“鹤庆猫福”的印章。以他为代表的虎气十足的鹤庆瓦猫,作为艺术品,每年都会有几万只出售到四面八方。

2014年4月12日,由国家民委主办,民族文化宫、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旨在展示大理州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白族文化,呈现一个“底蕴深厚、开放包容”大理、作为“民族自治州成就展”系列活动之一的“大理白族文化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周年,我国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在30年的发展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此时举办“民族自治州成就展”、展示自治州发展成就和各民族开拓进取的风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次文化周的主要内容包括白族服饰展、工艺美术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旅游宣传推介、白族民居建筑等多项展览,其中白族扎染、下关沱茶、甲马、鹤庆银器制作、剑川木雕、剑川白族布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身着白族服装的非遗传承人在展台用演示形式展出。

在“大理白族文化周”期间,郜金福制作的民族民间工艺品鹤庆瓦猫有幸作为大理白族民间工艺品的代表作品参加了展览,郜金福带去的上百只鹤庆瓦猫供不应求,被参观的人们一“抢”而空。

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作为云南西部一种独特的民俗和文化现象的“瓦猫”,因其独特的造型引起了艺术家们的欣赏,有的艺术家甚至以瓦猫为题材进行创作,使瓦猫很快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品。

作为装饰韵味浓厚和民俗文化特色浓郁的民间手工艺术品,瓦猫和陶虎、石狮一样,没有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极富民族性和地方性。

从17岁承包集体砖瓦窑,到一门心思制作瓦猫,郜金福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现在他每天最多能够一个人制作15只瓦猫,还带了20多个徒弟。

“过去因为瓦猫的用途有限,我承包集体砖瓦窑的那个时候,一只瓦猫要用一只大公鸡来换,所以一般人家也买不起,烧制的不多。一年就只能卖出去30多个,现在瓦猫成了工艺品,需求增大,我反而以制作瓦猫和其他一些工艺品为主。现在许多地方一些工艺品店里卖的瓦猫,大多是我的产品。”

“是吗?”

“是的,比如当时在丽江、束河古镇的改造工程中,许多砖瓦和瓦猫都是我负责提供的……呵呵。” 说到这里,郜金福高兴地笑出了声,我也跟着他笑了起来。

猜你喜欢

白族
漂亮的白族头饰
彩云之南—白族印象
大理丹嘎村白族吹吹腔的分析
花样云南(二)
白族
浅论白族本主崇拜及其和谐思想
大理白族妇女服饰符号化演变研究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