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自伤内因与应对策略

2017-05-26符月梅

中国德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田田认同感团体

面对小学生自伤的相关问题时,笔者认为“校园心理剧”“情绪ABC理论”“团体心理辅导”等途径,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三大核心策略,能帮助学生建立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构建有力的自我支持体系,让生命如夏花般绚烂。

近些年,小学生自伤、自残,甚至自杀事件频发,呈现低龄化趋势,这是令人痛心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笔者通过诸多案例研究,走进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探析小学生自我伤害的秘密,找寻有效对策,唤醒生命自觉。

一、寻根究底,探析内因

【案例一】

“老师,我不演了!”

“为什么呀?你可是女一号,还有一周比赛就开始了,你现在不演,叫我去哪找人啊?”

“我们班同学都喊我‘梦肥猪!我不想做‘梦肥猪,我不演这个角色!你们再逼着我演,我就不活了!”

……

市里举行校园自护情景剧大赛,《挥着翅膀的女孩》参赛。剧情是这样的:主人公梦雅因为长得胖、做事慢,遭到家长、同学的言语攻击。上学的路上,她不小心撞到一个小妹妹,被小妹妹妈妈责骂。但在当天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活动中,梦雅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认可,从而让梦雅重新认识自己,变得自信,敢于面对生活中人们的不友善。

可是现在女主角欢欢因为同学的嘲笑,坚决不再参演。欢欢的家长、班主任、好朋友,多方劝说,她不但不演还以死威胁,无奈只好临阵换人。

【案例二】

笔者曾辅导过一名四年级的女生田田。田田带的玩具不跟同学分享,遭到同学冷落,同学表示“以后不跟她玩了”。为此,田田在上体育课时,偷偷跑到一个角落,用头撞墙,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幸亏被同学及时发现并予以制止。

【案例三】

2013年11月,重庆一个十岁男孩军军,在活动中不遵守纪律,老师让他选择罚写1,000字检讨或者罚站1小时。男孩选择了写1,000字检讨。当他提出写不了1,000字时,老师说“写不了你就跳楼”。就是这样一句话,导致该男孩直接跳楼身亡。

……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案例中的学生,看似由于身边重要他人(同学、老师)的不当言行,导致他们发生过激行为,其实深入探析,我们发现这些行为的发生,都与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觉察的偏差有关。

(一)偏差一:自我认同感低

案例一,表面看,似乎是欢欢爱面子,自尊心强,实质是她缺乏自我认同感。美国学者埃尔克森认为所谓“自我认同感”,是个体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与体验。由于欢欢自我认同感低,混淆了剧中角色和自己的身份,别人喊她剧中人物绰号,她就误以为别人不喜欢她,认为自己再演下去,就真的成了“梦肥猪”。为了不破坏她在同学们心中的好印象,不惜以死相威胁而罢演。

歡欢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好。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材横向发展。这一变化给她内心带来了莫大的冲击,心理明显产生落差。而在情景剧中,女主人公的胖与她的真实情况有些相似,同学们半真半假地喊她“梦肥猪”,唤起了她内心不愉快的体验,她更担心自己会跟剧中梦雅有同样的遭遇。假如老师、家长没有尊重欢欢的意愿,硬逼着她参演,后果不堪设想。

实际生活中,因为长相不够出众、家庭不够富有、成绩不够理想等,而不能悦纳自己的小学生很多。这类学生,需要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及早纠偏。

(二)偏差二:个人信念不合理

案例二,田田因不跟同学分享玩具,遭到冷落而失去朋友,选择撞墙轻生。表面看,似乎是一句“以后不跟你玩了”让其选择轻生。实质是田田认为同学们不喜欢她的“不合理信念”所致。所谓不合理信念,指的是存在人们头脑中某些不合乎道理或事理的信念。

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田田家境较好,父母均做生意,她是家中的长女。去年,父母又生个小弟弟,所有的人都围着弟弟转。她受到了极大的冷落,一时很难适应。田田在悄悄发生变化,变得脾气古怪,跟家人、同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觉得自己到哪都是多余的人。

在平时的辅导中,遇到过这样的小学生:老师当着他的面表扬别的同学,心里就不舒服,他觉得所有人都必须对他好;因考试失误而痛不欲生,不能容忍自己有一点过错,因为他认为犯低级错误是无用的人;一次考试不好,就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开始自暴自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给学生带去困扰,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纠偏。

(三)偏差三:生命意识淡薄

案例三,表面上看导致男孩自杀的罪魁祸首是班主任说的话“写不了1,000字检讨就跳楼”。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教育的缺失导致他漠视生命。

军军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比较优秀,比较活泼好动,但经常违反纪律。他跟父亲、继母一起生活,家庭教养方式比较民主。但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生命教育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家长、老师、学生自觉关爱生命,才会减少悲剧发生。所以说,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二、及时纠偏,唤醒生命

作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我们积极探索纠偏策略,努力唤醒学生生命自觉。

(一)利用校园心理剧让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它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汇集在一起,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会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

笔者以案例一中的欢欢为蓝本,编导了校园心理剧《珍爱生命之花》,逐步引导孩子找到自我认同感。

首先,慎选角色。选一个学生扮演欢欢,可以由辅导老师选一个跟欢欢气场接近的,也可以让欢欢自己去选一个跟自己投缘的。其余角色按需挑选。

其次,再现情景。欢欢被喊“梦肥猪”,生气罢演,进入不愉快的情境。然后家长、老师、好朋友来劝说,欢欢显得格外痛苦,把自己反锁在门内,做出自伤举动。

第三,心理辅导。在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下,迁移运用“空椅子技术”。“空椅子技术”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一方(譬如一个内心的“胜利者”),然后再换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另一方(譬如一个内心的“失败者”),再让扮演的双方进行对话,以逐步达到自我的整合或者与自我环境的整合。

先让欢欢坐在一张椅子上,诉说自己的痛苦:我到了四年级突然变胖,别人都说我变丑了。我扮演的梦雅也是因为胖而被同学嘲笑,被叫作“梦肥猪”,我感觉同学们冲我喊“梦肥猪”,就是在嘲笑我变胖了、变丑了。不能接受这样的我,很难过,甚至都不想活了。

再让欢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进行反驳:拜托,同学们喊“梦肥猪”,喊的是梦雅,他们只是喊着玩,并不是在嘲笑你,更没有嫌你胖的意思。你看,下课了,明明、芳还不是像以前一样喊你一起跳皮筋,做游戏!你还是你,还是那个人见人爱的欢欢。

欢欢再坐到第一张椅子上,回应:我跟剧中的梦雅有很多相似之处啊,都是女生,都胖。不同的是,梦雅不仅胖,做事还拖拉,家长、同学都不太喜欢她。而我做事不磨蹭,妈妈也非常爱我。

欢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说:对呀!你跟剧中的梦雅一点也不像,你是陷入角色太深,以致于分不清你是谁?这下搞清楚了吧!你是欢欢,不是梦雅,你是我们的大班长,是我们的大明星,是我们的好朋友!

回到第一张椅子:哦,原来我不是梦雅,我是欢欢!

通过校园心理剧,欢欢解开了心里的千千结,获得了自我认同感。

生活中,不少学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产生自卑心理,可以用校园心理剧等团体辅导方式消除其自卑心理,使其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珍爱自我!

(二)借助情绪ABC理论让学生信念回归

对于不合理信念产生的困扰,可以运用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帮助学生信念回归。

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情绪困扰,消除不合理信念”。其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要想改变学生不合理信念,就要进行个案辅导。案例二中的田田,同学说以后不跟她玩了是诱发事件A,用头撞墙是结果C,导致这一结果的真正原因是她认为“同学们都不喜欢她了”这一不合理信念B。这一不合理信念具体表现在她把同学一次不友好进行泛化、绝对化,归结为同学们不喜欢自己了,这一观念支配着她做出错误行为——自杀。这就需要咨询师对她进行个案辅导,直面问题。

师:“你认为同学们说不跟你玩了,就是不喜欢你吗?”

生:“是。”

师:“她们为什么不跟你玩呢?”

生:“我带来的玩具,同学们都喜欢,她们要玩,我没给。”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不喜欢的是你不与同学分享玩具这件事,而不是你本人。”

学生听了老师的话,想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师:“你伤害自己,你的身体是多么无辜呀!你觉得自己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生:“有,现在我很后悔,我觉得自己太小气了。他们都是我的同学,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老师,我在家里不快乐,就把坏心情带到学校,发泄给同学了。”

师:“很棒,你觉察得很好!你说在家心情不好,怎么啦?需要我的帮助吗?”

生:“父母以前很疼爱我,自从有了弟弟以后,他们都围着弟弟转,我感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喜欢我了,我觉得我在家里是个多余的人。再加上同学们不喜欢我,所以,我不想活了。”

师:“哦,我明白了,这个问题,明天来我们继续交流,好吗?”

……

通过对田田同学进行跟进式的个案辅导(共四次),在第五次回访中,田田这样写道:“我这一年来,总认为家长不喜欢我、同学不喜欢我,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想以死逃避生活……我现在认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对,我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脸红……”

在学习、生活中,有的学生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世界末日到了;有的学生因为自己某一方面不优秀,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有的学生不能容忍班级里有人不喜欢他,……这些由不合理信念带来的情绪困扰,都可以用情绪ABC理论来处理,且效果比较理想。

(三)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珍爱生命

现以案例三为素材,设计“珍爱生命·活出精彩”团体辅导课。“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组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团体交往中通过观察、学習、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个体独特的身份感。

活动伊始,老师用“找领头人”游戏来“破冰”。破冰之意就是打破坚冰,打破人际交往间怀疑、猜忌、疏远的篱樊,用于团体辅导活动中,就是营造安全、和谐的心理场,让学生打开心扉,进入活动状态。

接着,呈现案例三,让学生通过“议一议”“说一说”“辩一辩”,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老师抛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人死了就能一了百了吗?引出书籍《天蓝色的彼岸》。这是一本适合9岁以上孩子阅读的描写关于死亡的书。书中描写了死去小男孩的幽灵回到人间,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父母亲人的眷念,很多人看到后为之动容,并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学生在“金句”分享时,均对“绝不要在你怨恨时,让太阳下山”感触深刻,表示不能斤斤计较,要学会宽容,学会原谅!

最后,师生共同观看视频《生命的诞生》,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形象直观地体验到自己来到世间就是胜利者,从中获得信心去面对生活、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生生、师生开始网状式的思维碰撞,学生了解“死”,珍惜“生”,并进一步明白:自己的发肤、生命受之父母,活着不仅仅是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是为了父母,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团体辅导课后,我随访了班级内学习成绩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们,他们纷纷表示:这节课让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样的团体活动课是扎实而有效的,对普及生命教育有价值。

面对小学生自伤的相关问题时,笔者认为“校园心理剧”“情绪ABC理论”“团体心理辅导”等途径,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三大核心策略,能帮助学生建立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构建有力的自我支持体系,让生命如夏花般绚烂。

【符月梅,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田田认同感团体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脚踏实地
一鸣惊人
学无止境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闭门思过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