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清乾隆二帝与正定崇因寺
2017-05-26杜平
杜平
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37座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中,河北正定名列榜首。在名城构成的诸多元素中,佛教文化遗存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大亮点。而被人们熟知的正定八大寺——隆兴寺、开元寺、临济寺、广惠寺、天宁寺、崇因寺、舍利寺、洪济寺,又是古城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
作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的崇因寺,规模、名气虽不及八大寺院之首隆兴寺,但其历史上曾深得明万历、清乾隆二帝的青睐和垂顾,古刹中殿宇、佛像、碑石依然彰显着皇家气派。
崇因寺,坐落在正定城内北门里街。关于其始建年代,有两种不同的记载。现存的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颁经敕谕“圣旨”碑碑阴 “本府崇因寺盖方殿募缘疏”记:“ 粤崇因禅林,古之天王兰若,罹兵燹,兴废弗稽于何代也。”而清光緒元年(1875)《正定县志》则记:“崇因寺 , 明万历丁未僧无疑募建 。”后者则为人们更多采用。
不管上述两种说法哪种正确,崇因寺系经明万历皇帝及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的扶持而兴盛则是不争的事实。
万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钧,登基时年方十岁,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在朝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慈圣皇太后,则是明朝帝后中最崇佛好佛者。《明史·孝定李太后传》记,其“顾好佛,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资巨万,帝已助施无算。居正在日,尝以为言,未能用也。”而神宗天性纯孝,从顺圣母。同样崇释教,尊佛法。亲政后,不仅敕命兴建或修缮众多寺院,而且大量刊印旧刻藏经637函和慈圣皇太后续刊41函共678函,通行颁布京师及各地名山寺院。崇因寺即为荣受恩赐的寺院之一。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二月初一敕谕,敕赐护国崇因寺开山第一代住持性定僧众人等,颁予寺院全藏678函,差汉经厂太监王忠前往供安。由此可知,崇因寺全称为“护国崇因寺”。
而该寺最能代表皇室风格特征的则是明神宗与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的铜铸四面毗卢佛像(图一)。铸造精良,世所罕见。雕刻1000尊小佛像的三层仰莲座与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结跏而坐的毘卢佛摞置而成,自下而上依次缩小呈塔幢形。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颁经敕谕“圣旨”碑碑阴的“本府崇因寺盖方殿募縁疏”记录的就是为该佛像建盖方形殿宇,住持僧性定而“普告十方四众贤善,第望欣施。”
自万历皇帝与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毗卢佛供奉于崇因寺时算起,历时约五、六年时间,由御马监太监何朝任工程督理修建整饬,使崇因寺形成了一座具相当规模、布局严整的寺院。主要建筑有照壁、牌楼、钟鼓楼、山门、天王殿、毗卢佛殿、观音阁等。配房、禅堂、寮房、法物设置也已完备。
时光荏苒。约180年后,崇因寺禅宇荒芜、殿阁倾颓。清乾隆皇帝的驾幸,使几近颓败的崇因寺得以重兴。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耗银十四万五千一百两的隆兴寺敕修工程告竣。乾隆帝携章嘉国师前往举行开光法事,行庆赞礼。瞻礼之暇访崇因寺。目睹寺院“禅宇荒芜,经幢就圮,爰发帑命吏重葺。”冀州知州李绍元承办该工程。乾隆四十七年(1782)二月始兴工。然而,当工程进行一年多行将完工时, 钦工重地不幸发生了火灾,造成了重大损失,工期不得不后延。对于崇因寺重修缘起、失火原因、损失和后期处理等,直隶总督袁守侗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三月二十三日《正定府城内崇因寺失火奏》中曰: “……正定府城内崇因寺,庙宇前因年久倾圮,仰蒙圣恩发内帑银三万两兴工修葺。经臣奏明,饬委冀州知州李绍元领银承办在案。前据正定府知府朱澜、正定县知县郑镌禀称,三月十五日丑刻,崇因寺工料房失火。因佛殿前后左右搭有木架,风火干炎,一时扑救不灭,致将佛殿一座、后楼一座、天王殿一座、东西厢楼二座、配房二座共二十九间被火烧燬。其余关帝殿、钟鼓楼、山门、券殿(俗称无梁殿)、及斋堂、顺山房等,工俱抢获保全。附近民房并未延烧,匠役人等亦无伤损……” 。此次失火将佛殿一座、后楼一座、天王殿一座、东西厢楼二座、配房二座共二十九间烧毁。佛殿即毗卢佛殿,为寺内主殿。后楼即观音阁(现称藏经楼)。加上天王殿,可以说寺院中轴线上建筑除山门外毁坏殆尽。后并奏请“将承办官冀州知州李绍元交部严加议处,被烧各楼殿著落该牧李绍元购料赔修,勒限一年完竣。如限满不完,即行严参治罪。至城内失火地方文武均例有议处,容俟查明,另行咨部察议除饬。讯明起火确情照,例分别责惩。……”
乾隆帝阅后谕曰:“据袁守侗奏,正定城内发帑修葺之崇因寺,佛殿后楼等房屋二十九间于三月十五日被火烧毁,请将承办之冀州知州李绍元交部严加议处。即著落该员赔修被烧楼殿。所有地方文武官均咨部察议等语。此项工程,发帑兴修,何得疏忽?以致不戒于火,例应参处。但尚未延烧民房,所有地方文武官议处,著加恩宽免。至承办之知州李绍元,现署顺德府印,不在工次,亦属可宽。其被烧殿宇,自应令该牧赔修,但工费较多,著该牧赔修十分之七,其余失査之地方文武官,赔修十分之三。再折内称,该寺系工料房失火,自系工匠及经管人役疏忽所致。应行查明照例惩治。或该工人役有无挟嫌纵火各情弊。著袁守侗研讯,如有似此情节,必当从重治罪,以示惩儆。”
遵照谕旨赔修办法,两年后工程告竣。乾隆五十年(1785)三月初十直隶总督刘峨奏请皇帝钦赐碑文、御书匾额。“……正定城内崇因寺建自前明,年久坍塌。乾隆四十六年奉旨发内帑银三万两重加修建,于四十七年内兴工。前后统计四进,大小共一百间。内正殿供铜像四面毗卢千佛宝幢,山门外新建碑亭一座,均全行修葺完竣。现在办理油饰。伏思崇因寺,既荷蒙圣恩发帑重建,碑亭、东西牌楼、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观音阁等处仰恩钦赐碑文、御书匾额,以垂永久而肃观瞻。……”
关于乾隆帝赏赐崇因寺匾额之尺寸和悬挂位置,有如下记载:“山门前东西牌楼二座,每座里外嵌匾二块,共匾四块。匾心高一尺五寸五分,宽七尺六寸;山门前檐券墙上嵌石匾一面,匾心高一尺四寸,宽六尺;天王殿前檐悬斗匾一面,匾心高二尺五寸,宽一尺四寸;毗卢佛正殿上檐悬斗匾一面,匾心高三尺三寸,宽二尺五寸;观音阁上檐悬匾一面,无边,净高一尺六寸,宽五尺六寸。”而乾隆帝所书数方匾额中,今仅见“毗卢佛殿”匾额悬于隆兴寺毗卢殿檐下。(图二)(图三)
在直隶总督刘峨《正定府重修崇因寺工竣请赏碑文匾额奏》中尚附竣工图一张。(图四)从该图可看出寺院位置及建筑布局为:崇因寺位于北门里南北大街路西。前后四进院落。路东照壁与路西牌楼相对而立,自路西牌楼而入,南北中轴线及两侧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廊房、配殿、毗卢佛殿、厢楼、转角房、观音阁东院为禅堂、斋堂、僧厨。山门西侧小跨院建一关帝庙,前侧设一牌楼与入口牌楼对应。图侧尚标注文字:“修建崇因寺殿宇楼房○二十四座,共合一百间。○○西宽十八丈,进深五十丈○三分作一丈”。清代量地尺一尺为34厘米,由此测算,崇因寺占地东西宽约61.2米,南北长约173.7米。
乾隆五十一年(1786)农历二月,乾隆帝再次驾幸崇因寺。目睹崇因寺修葺一新,欣然御书“重修正定崇因寺碑记”。碑文为:“正定崇因寺者,创自明神宗丁未岁,阅今百八十年矣。乾隆四十六年,展谒五台,途经正定,时隆兴大佛寺落成。瞻礼之暇,访崇因遗迹。禅宇荒芜,经幢就圮,爰发帑命吏重葺新之。门殿楼阁,奂如翼如,垣墉仡如,堂舍栉如,向之毗卢宝幢、须弥石座,体相庄严,一一涌现。坏者成之,故者新之。夫因展礼五台而有隆兴之葺,因隆兴落成而有兹寺之修,此世俗之所谓因也。若以如来密因,万行资始者参之,则一切究竟坚固,无动无坏。前予隆兴寺记所云,如来能转物,众生被物转,常乐我净之真身,本不系于成坏新故,若夫幻为之体相,则所谓因也。然佛祖以心传心,不涉语言文字,又何成坏新故之足言?是则法身无像,或因像以宣功;妙道无言,亦因言以示教。自胜朝丁未至今,三元再周,利重开,化城涌出。坏而复成,故而复新,有不期然而然者。且即崇因之义思之,佛祖以微妙甚深法力,结为清净正因,则所崇奉者,在乎依因发挥,回向善根,广资福德,以是为因,即以是为崇,而非特侈王舍城之宫阙,给孤独之园林也。非特夸龙宫雁塔之胜概,仙鈡宝树之威仪也。至夫不涉阶梯,空色两忘,果即本无因,于何有是?或教外之别传,如来之正指乎?庙工成,书以为记。
乾隆五十一年岁在丙午仲春月 吉 御笔”(图五)
同年三月又作“丙午季春月诣崇因寺作”七言诗一首:“世间万法归成败 , 成败由来互作因。败若无其怜彼旧,成安有此见斯新。施檀讵为福田举,落鼎聊乘便路申。雨雪频霑春事好,崇功德冀惠吾民。”“重修正定崇因寺碑记” 、“丙午春月诣崇因寺作”分别镌于同一御碑之碑阳、碑阴,立于崇因寺前庭新建的碑亭内。现该碑碑身尚存。碑身青石质,高270、宽128、厚37厘米。
乾隆五十七年(1792),已是耄耋老人的乾隆帝最后一次临幸崇因寺,并题“壬子孟夏崇因寺作”五言诗一首:“崇因寺久废,丙午为葺成。葺成虽实果,崇因乃虚名。阮思因为所,则其国号能。能所本是幻,因果又岂诚。崇者复属谁,金仙莫弗评。”
岁月如梭。明万历帝颁賜大藏经、御制毗卢佛于崇因寺距今已四百余年,清乾隆帝敕修崇因寺也过去了二百三十多年。当年一座严整可观的寺院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无往昔之貌。明神宗与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的毗卢佛及毗卢殿已迁至隆兴寺。寺内的铜钟与护法韦陀也移于隆兴寺供安。寺前石狮已到天宁寺行使护法之责。唯残坏的照壁、藏经楼(旧称观音阁)在崇因寺故址南北遥相呼应。散佚多年的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圣旨”碑和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乾隆御碑发现后已藏于隆兴寺。
研究崇因寺的历史沿革,或未来某一日恢复重建,明万历、清乾隆二帝垂顾、修建崇因寺的史料应是其中不可或缺且最为核心的内容。尤其史料中所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钦工重地发生火灾一事,将是一个永远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
(作者单位: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