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机制研究

2017-05-26张露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0期
关键词:情感认同核心价值观机制

张露颖

摘要:关注人的情感发展规律,重视情感教育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是通过对青少年在平时有意的活动中情感熏陶的认可,培养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27-02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陆树程、杨倩在《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一文中提出了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利益调节、自律转化、制度制衡和榜样示范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体制,平时通过情感认可体制培育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符合青少年感性大于理性的认知特点。

一、情感与情感认同

情感是人们在平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然因素。朱小蔓教授汇总了古往今来对情感方面的阐述,她认为“能够支持人们精神生命中的主要力量是来源于情感,它是以主体本身的精神需要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身感触、自我体会、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表达采用。其中,以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提高为情感感受的前提要素;以大脑皮层和丘脑网络调节及腺体激活、身体各种感受器官的调解活动为情感的生理根本;以自身感触、心灵体会、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为情感活动的内在机制;以言语、举动、神情反应方式为情感的立场呈现。”

情感认同归根结底关系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人们在平时的社会接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关性在情感上的表现。它是人们遇到某种事情的一种心理应激响应能力,是以情感或情绪为反应主体,在情感和情绪上对感知对象的接受,并成为进行其他心理交流的基本前提。情感认同是从个体个性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其特殊的心理结构和特质对外部事物的某种情感上的鉴定,是人们在平时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际中,对身边的人都具有的一定程度上的情感感应定位,因而这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根本心理活动。

对于处在校园内的青少年学生来讲,情感认同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他们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情感认同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处处存在,我们都受到它的影响,例如: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控制,对他人产生的情感,对社会团体、对祖国的情感等。对正在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发展人生和创造人生的基础就是道德情感品质和道德情感能力。这个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性格以及各方面的成长,而且是他们对未来社会与生活交际的基础保证。

二、情感认同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关注情感对人的教育及情感认同对践行价值观的意义早在西欧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就有所体现。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促动了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加之以后启蒙运动旨在建立新秩序的推动,人们开始把价值观教育的目光从理性、上帝逐渐转向触及人的自身情感角度。推动我们行动的不是理性而是情感,然而又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相同的普遍的道德情感,其中主要的是对别人的仁爱。这时,情感不再成为理性的附属品,而是道德教育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更为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培养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属于道德层面的教育。道德理论研究与实践说明,道德认知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会导致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均是以道德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因为道德知识与科学知识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然知识,而是一种应然知识。一种道德行为的发生,除了取决于道德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个体对道德认知在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例如,培育人的爱国主义情节,不但能够培育他对国家的热爱,还能够把他培育成富有爱国情感的人,因此他不但自己爱国家,还会热爱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爱国者们,痛恨哪些轻视国家、背叛国家的敌人们。由于情感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自我传播现象,德育应利用人的这一情感特点有意识地固定某些基本的、有益的道德情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相似或相关的道德情感经验,将人的同情、移情能力迁移到越来越广阔的对象。

可见,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动力,在人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个体道德情感层面上的需要和体验,强化个体道德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鳴。

三、情感认同机制

1.礼乐化育的陶冶机制。潘端伟、陈宁博士在其《先秦儒家情感教育模式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一文中提到了情感教育的三个阶段:陶冶、规范和升华,阐明通过诗歌等文学作品激发人的情绪,培养人健康的情感;通过礼仪规范约束,培养人的素养和礼节;通过音乐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他们提出,诗、礼、乐是先秦儒家培育道德情感的主要条件。所以,要激励青少年创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学、音乐等作品,以此感染人、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感;要加强青少年仪式教育,增强青少年对仪式中融入的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圣先贤留下的丰厚精神遗产,它留存着先人的情怀和希望、人格操守和志趣追求,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结晶和思想成果。著名学者叶嘉莹曾说它“洋溢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美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青少年情感接受性强,又具有极强的联想与想象的能力,他们极易从古诗词的丰厚情感中汲取营养,生发内心的情感,从而内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通过古诗词的诵读和学习,培养青少年壮志、爱国、豪情、自由的情怀,对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大有裨益。

礼仪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正直品格和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强化青少年文明行为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审美修养和追求博大的人文情怀。比如成人礼活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聂玮在《成人仪式的社会学分析——以衡水中学成人仪式为例》中阐明了成人礼有象征意义,所以说在成人仪式中,学生政治方面的动机、情绪以及在秩序的感化都得到了强化,成为弘扬和宣传社会主流核心价值的重要领地。

在音乐欣赏中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类的情感。因为音乐的情感不单是人的本能生理现象,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音乐中的情感内涵不仅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而且还会与一定的认识过程相匹配。激发和培养人类情感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很多音乐作品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内涵和爱国的价值观念,通过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内化为听者自身的态度和素养。

2.来自家庭和学校的非指导性教育机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指出:“人自生下来就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方向。从平时工作中发现,其中有一位和我接触最深刻的受辅者,也包括很多带来困扰的人们,那些反对社会正常行为的人们,还有那些不具备正常人心里想法的人们,我发现综上所述是非常正确的。当我心里能够感应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当我反思能够去接受他们的立场,去认可他们有这个权利和别人有所不同时,接下来,我会察觉他们都乐意朝某些方向去发展。那么,到底是朝什么方向发展呢?我认为最能表达该方面的文字就是向主动性、开发性或者自我实现而靠近,朝向沉稳、向社会而成长等。”罗杰斯针对改进教学阶段中的师生关系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教师的非指导性教育教学战略,并觉得在教育中创立具有民主、信任、尊重的情感气氛,对学生要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的态度,是培育学生完善个人人格的重要要素。家庭教育也应如此,改变父母说教的方式,更多地是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尊重青少年个体,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情感上充分交流互动,注重青少年知情意行的有效结合和统一,促进青少年自我实现和发展。久而久之,家庭和学校中的这种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便会内化成青少年自身所尊崇的价值观。

总之,用有着高尚思想内涵的诗词歌赋陶冶青少年、用平等与和谐的氛圍感染青少年、尊重青少年个体成长规律,使其从情感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机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12.http://news.youth.cn/wztt/201405/t20140512_5177897.htm.

[2]陆树程,杨倩.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8).

[3]邓国峰.情感认同及其对教育接受的影响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

猜你喜欢

情感认同核心价值观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