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区创设的“N+1”模式

2017-05-26宋武张潇月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活动区经验创设

宋武+张潇月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如何在这个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里,更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动态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增强合作交往、探索发现、体验操作和交流的乐趣?我们通过分析区域设计意图、构思设计布局、实施设计方案、反思实践问题的循环行动研究,初步探索出了活动区创设的“N+1”模式。

一、区域活动设计意图

1.以课程为核心。以大班主题活动“地球家园”的课程目标为核心,以探秘地球、爱护家园为视角,让幼儿树立环保意识,争做地球小卫士,同时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引发幼儿对地球家园的爱与关注。

2.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准绳。结合《指南》中“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相关要求开展活动区创设。

3.以儿童为根本。大班幼儿象征性游戏水平有所提高,在前期活动的开展中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游戏经验,但仍存在对计划执行力不够、无法持之以恒地完成工作、不能与同伴协商合作等问题。

4.以理论为依据。依据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我们尝试把区域活动放到以幼儿为圆心的生态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的生态精神在实践中贯彻,也为优化区域活动生态提供依据。

二、区域创设模式及布局

源于以上对幼儿年龄特点、学习需要、课程和环境的思考,秉承我园“嬉游格物,敏而致知”的课程宗旨,我们初步探索出“N+1”的活动区创设模式。“N”体现了区域设置的主题性、情景性和均衡性,“1”是一种留白,体现了幼儿自由、创造和愉悦的游戏精神,“+” 体现了一种选择、一种自主。根据年龄班创设区域数量的不同,“N”可以代表不同的数字,具体到本次大班主题“地球家园”中,创设了“6+1”的活动区结构,我们期待产生的是“6+1>7”的教育合力。

1.区域设置如下表。

2.规划布局。遵循动静分离、开放与封闭、流通自如等创设原则,我们将活动区进行了整体布局设计(如下图)。

3.反思调整设置。

如何让布局规划更趋于科学、合理,我们进行了“三问”。一是通过与幼儿讨论了解是否为幼儿所喜爱?二是区域功能是否能满足大班幼儿的需要?三是区域设置是否和谐有序?

反思后,我们因地制宜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建构区、表演区、美工区设置到教室外的走廊处,降低了空间密度,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幼儿在讨论中把这个留白的区域“1”起名为空中客车A380。

三、区域活动实施路径

为了更好地体现“N+1”的活动区创设模式,实现区域内部要素之间、区域与外部要素的互补、互利、互生,我们尝试从空间、经验和互动三条路径出发,优化区域生态,真正使儿童成为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

(一)环境为基,动态开放

1.区域与外部环境间的输入与联系。

社区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场所之一,蕴涵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和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价值。新《纲要》也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我园处于大学环境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家长与社区资源。在本主题中,结合我园游学访馆课程,幼儿参观了西南大学蚕学宫,对蚕的种类、蚕的生长阶段、桑树的生长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幼儿对蚕茧怎么抽出丝来、桑叶为什么是绿的、蚕宝宝除了吃桑叶还会吃什么等问题也兴趣盎然。我们邀请家长(“蚕学宫”的专业教师)来参与区域活动,用专业的知识引导幼儿进行探索与发现:从一个个蚕茧上抽取出细丝并缠绕到木棍上、捣碎桑叶用绿色滴管提取色素作画、利用计量称精确称量干桑叶末和碎黄豆粉,搅拌制作蚕宝宝的食物。以此让区域活动与社区环境发生输入和输出的联系,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幼儿在不同时空中获得的经验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重构与扩展。

一方面,区域活动的空间结构是有限的,是局限于当前环境中的空间与材料;另一方面,区域活动的空间结构是无限的,幼儿可以通过想象对现有的环境进行重构,扩展区域活动的空间结构。例如我们的“N+1”模式中的“1”,就是一个给予幼儿充分自主、自由选择重构的区域。可以说这里可以没有过多的材料,也可以有很多的材料,孩子们使用“采集车”根据自己的游戏需求任选其他区域的材料进行游戏。从一开始幼儿的茫然不知所措、无从选择到后来的计划材料,到其他区域自主游戏。或许,这里的环境有些凌乱,但却透露着一股自由的气息。幼儿自由地收集,与其他区域发生互动和联系,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探索欲望以及计划、灵活、创造等品质。

(二)课程为线,延续经验

幼儿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既应该涉及当前活动,又应该延伸到过去或未来。

1.经验的纵向延伸。

纵向延伸既包括主题之间的延伸也包括主题内的延伸。

(1)前后主题间的延伸。随着主题间的更替,区域内容纵向延伸,如从“重庆非去不可”主题到“地球家园”主题,生活区的经验从重庆美食城延伸到世界“风情美食城”;建构区经验从桥梁博物馆延伸到“未来地球村”;表演区经验从巴渝特色歌舞延伸到“世界大舞台”。

(2)主题内的前后延伸。本主题版块按照“地球哭了—我们爱地球—地球很大”的脉络来开展。在区域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拘泥于对教材的接受与依附,不只停留在对教材忠实执行的取向上。以儿童生活经验相贴近的“环球旅行”的游戏情景推进区域开展(中国之旅—东半球之旅—西半球之旅—环球之旅)。 我们灵活地依据幼儿发展替换、拓展、提炼创造性生成课程内容,以实现区域与主题内容间的融合与渗透。

2.经验的横向拓展。

针对主题中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在区域活动中拓展延伸经验,让幼儿的视野由中国走向世界,引导幼儿关注地球环境的现状,从而树立环保意识;了解世界地理特点及人文风情、体验外国人的美食礼仪和唱跳等交往文化;领略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使幼儿的经验更加完满。

(三)儿童为本,互动共生

教师与幼儿作为区域活动的共生态而存在,做到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分析在后;幼儿探索在前,教师指导在后;幼儿表述在前,教师追问在后。如在分享交流环节鼓励小记者交流自己在不同区域的访谈与发现;引导科学区幼儿将蚕茧抽丝的操作步骤经验与同伴共同分享;引导建构区幼儿将“积木掉进圆形楼房怎么办”的问题解决方法与同伴交流……适宜的支持和智慧的互动,促使幼儿间的经验共享与迁移。

四、區域活动实践需持续反思

如何让幼儿保持对区域的持续积极状态?如何在区域中进行更深入地观察和指导?如何更好地实现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间的对话关系?是我们在后续的区域活动中需要反思和改进的。“N+1”的活动区创设模式是我们目前正在探索的,坚信儿童的力量,或许会走向更适宜幼儿发展的“N+N”模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活动区经验创设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本土风俗文化资源在幼儿活动区游戏中的应用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实施《指南》幼儿园活动区游戏活动研究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寓学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