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当心捂出来的发热
2017-05-26薛伟刘滢
薛伟+刘滢
入冬以来,随着天气转冷,儿科诊室看病的宝宝骤然增多,其中因发热就诊的患儿占了很大数量,高热惊厥的患儿也不在少数。在给发热宝宝查体时,常会发现其中有的小婴儿被包裹得非常严实,大被小被,里三层,外三层;有的大宝宝则穿的特别厚,只见保暖内衣、毛衣、棉背心、羽绒服,左一层,右一层。这些患儿还往往是医院的常客,一到冬季便隔三差五来看病。
工作之余,我也常接到一些家长的咨询电话,说孩子又发烧了,体温38℃多,精神状态还挺好,要不要吃退热药和消炎药?问家里室温多少,回答二十五六度;再问孩子包被多少,回答穿着保暖内衣,包着毛巾被和棉被。此时,让家长设法降低室温,减少包被,多给孩子喝水,再测体温,已降到37℃。由此看来,这些宝宝的发热多半是被家长“捂”出来的。
为什么小儿捂得太厚会引起发热
中医认为,小儿属稚阳之体,衣着不可过暖,过暖则生内热,并能使小儿筋骨软弱,抵抗力下降,极易感受外邪侵袭。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常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包裹太厚时,不能通过及时有效散热而维持恒定的正常体温,进而引起发热。年长儿穿衣过多则因活动后极易出汗,汗毛孔处于张开状态,一遇冷风来袭,便会着凉,引发呼吸道感染,导致发热。6岁以下患儿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兴奋容易泛化,且对高热的刺激反应相对敏感,有时还会发生热性惊厥。
捂出的“热”应该怎样处理
对因包裹太多、穿戴太厚引发的单纯发热,体温在38℃左右,精神状态良好,既往无热性惊厥史的患儿,适当减少包被、衣物,嘱其多饮白开水,清淡饮食。适当降低室温,一般以冬季室温在20℃左右,相对湿度60%为宜。适当通风换气,避免对流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1小时左右复测体温。如果体温逐渐下降,则可继续观察,不需用退热药。如体温不降反升,超过38.5℃,或患儿精神萎靡,或伴有皮疹、咳嗽、呼吸急促、头痛、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则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怎样避免捂“热”现象
首先,家长不能凭自己的感觉为宝宝增减衣物、包被。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宝宝冷”。就是说有些寒性体质的妈妈,自己平时比较怕冷,穿戴多于常人。每当自己感觉冷时,就误以为宝宝也会很冷,于是赶紧给宝宝加衣服,生怕孩子受凉。殊不知宝宝在不断活动,产热较多,包裹太厚,出汗过多,反而更易受风着凉,感冒发热。况且室温过高,包被太厚,散热不利,也会出现“脱水热”。所以对不停活动的宝宝,穿戴包裹要比成人少一些。
其次,无论孩子的包被还是服装都应选择柔软、透气、吸潮的面料,并且要宽松舒适,利于活动,不宜紧束四肢,影响肢体活动及散热。
再者,家長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随气候变化给宝宝添减衣物。入秋后虽天气转凉,也不要急于增加衣物,尽量培养宝宝的耐寒能力;春天乍暖还寒,不要过早脱减衣物。如何把握才能衣着适当?妈妈们可参考一下温度穿衣法。即厚款羽绒服相当于9℃;薄款羽绒服相当于6℃;弹性絮棉衣为5℃;厚羊毛衫、棉背心是4℃;抓绒衣、薄外套是3℃;厚棉毛衫相当于2℃;薄短衫相当于1℃。
还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食指触摸法。因为食指比其他手指都要感觉灵敏,而后背上的大椎穴又是最能体现人体温度的地方。妈妈可以用食指在宝宝低头时脊柱最突出的骨头下方的大椎穴附近,从左到右触摸一下,如果感觉很舒适,那么说明孩子的衣着正好,如果感觉发烫甚至有些湿润,孩子出汗,就说明孩子穿多了。如果手指感觉不够温暖,就预示宝宝需要加衣服或包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