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7-05-26刘主胜
刘主胜
【摘 要】本文基于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和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107-02
我国教育改革开展“核心素养”研究的时间其实并不长。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理念。2015年4月,《人民教育》首次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当前,以“学科素养”为代表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也在加紧研制中。因此,對高中历史学科素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以有效实现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就很有必要。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和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根据2016年9月13日发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我国目前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来定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就此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国家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与深化。
历史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它与现行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容上一致。以“素养”取代“目标”,则更强调用历史和历史学的观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能力和心理品质,学科素养需要长期的教化和自主积累,比三维目标更具长期性和艰难性。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学科地位不如理科类学科,尤其是中学历史学科处境更为尴尬,唯有政府行政干预强制必修方可获得一息尚存,加之学校以及社会对教学成绩的压力,中学历史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与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兴趣不足,他们只抓知识的重现和记忆以应付考试,历史学科素养并未完全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和落实。
二、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1. 引导学生建立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对自然、人类自己在时间长河中发展变化现象与本质的认识。正是这种特有的认识历史、继承历史、创造历史的能力,使人类自己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愚昧向文明进步。古今中外,众多的伟人莫不具有这个意识,如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他深知历史是公正的,作为历史匆匆过客的个人要把自己的美好品质留给后人。韩国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废汉字去中国化,甚至将中国人不怎么在意的火炕也进行了申遗,只为了使国人重视民族传统。而我国却拆除了历史建筑,实为遗憾,“没有历史的城市无法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拆除所有旧建筑之后再假装古老,只会像小丑一般可笑”。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必修二“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公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的一些基本要素,老师布置了一个探究题:如果你是一个资本家,要办一家茶厂,需要准备什么呢?学生回答非常踊跃:关注茶叶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提商茶叶品质,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对成品茶叶加强外包装,吸引顾客;学习外国的先进种茶技术,取长补短,要敢于与西方国家在WTO的框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等。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然而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的设置其实脱离了主题。试问,那个时候有WTO吗?这节课脱离了轨道,俨然成了一节政治课,不仅历史味全无,就是教师原本要强调的“资本、原料、劳动力、技术、市场”五要素这一重要知识点也给冲淡了。
此类教学失败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极为不利: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因为没有时间概念而扭成团团麻丝。如有学生认为清军的北洋舰队沉没于黄海海战之时,清朝皇帝先退位然后中华民国才建立起来,也不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才颁布,当然就难于理解《临时约法》的“限袁”内容了。因此,历史意识的培养对教学的细节化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准备得更精、更细。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的教学内容有过去性和不可重现性,如何把枯燥的内容灵动起来,引导学生走“近”历史并走“进”历史呢?教师可以科学、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根本上改变“要我学”“学会”,达到“我要学”“会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问题情境的设置一定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历史的内驱力。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假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解析。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时,提到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发起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问学生:设想你穿越到1930年,是当时那个叱咤风云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面临着日寇的步步入侵,工农武装割据,新军阀割据的复杂情势,可谓内忧外患,面对如此境况,你当如何把发展实业与抗日救国结合起来?当然是发展经济!这就如同当年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率一众越国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就为了打败吴国一样道理。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借用了时下流行的“穿越”, 又联系了必修一“新民主革命”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去理解和感悟历史人物行为的合理性。学生的身份变成了当事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好地达成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 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出”历史,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帮助学生实现情感意志的体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历史学科素养的最终目的。历史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内化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操陶冶的过程。我们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亲近历史、走进历史,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但如果因此而深陷历史无法自拔则是完全错误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走出历史,得到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和熏陶并升华。必须指出,在这个“走近——走进——走出”的全过程中,都必须“走心”,走心就是一个“情”字。
例如,教学必修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一课时,要突出讲授“实业楷模”和“工商巨擘”张謇这个历史人物的社会责任感。在我们讲完他的个人生平后,抛出一个问题:张謇为何放弃即将到手的高官厚禄,投入艰辛的创办实业的活动中去?是因为他将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命运紧密相连。联系到现在国内有些企业为了利益而污染环境的可耻行为,更显其人生观与价值观之高洁,使学生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并萌发学习他的情绪,这样也就达到了比生硬枯燥的道德说教要好得多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思政课的说教素材是用“他山之石”,而历史学科则是充满了无数的德育素材。
中学历史学科的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实现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全面发挥历史学科站在德育教化制高点的优势,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更新教学观念和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勤于动脑,勇敢尝试,就一定能走出历史教学的困境,培养出具有较高历史学科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畅.实施核心素养需要直面的三个重要问题[J].历史教学,2016(6):28-32.
[2] 禹丽敏.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N].人民日报,2016-11-15.
[3] 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4] 庄秋水.重建历史意识[J].看历史,2012,(3).
(编辑:杨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