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趣味教学实施案例
2017-05-26张晔
张晔
【摘 要】中学语文说明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种尴尬局面,即教师教学环节模式化、固定化,学生被动参与,致使主体性淹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导引,使得说明文课堂趣味性探索成为内在要义。笔者试以“苏教版”七下语文《松鼠》一课为案例,谈谈说明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生成的几点实践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趣味性教学;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99-02
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都会对说明文有双重感受:由于其内在结构的逻辑性,使它便于教和学;又因其内容的科学性,使它难以教和学。课堂呈现的现状是教学环节模式化,基本都是围绕寻找对象的主要特征、辨别说明方法、梳理说明顺序和结构三大方面;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参与和表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7~9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上这样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而说明文课堂教学“失语”“失趣”的现状,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趣味性在教学中有重要地位,“我们的教学对象正值青春焕发之期,思维敏捷,好奇好动”,而“新颖丰富的教材内容,辅之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则会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负担,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笔者试以《松鼠》一课为例,谈谈说明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生成的几点实践方法。
一、拓展知识技能须“变通”
《松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难度不大。知识技能作为这一文体阅读的基础能力,仍有训练的必要性,毕竟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碎片化且不成体系的,“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唯有实实在在地训练,而训练切忌按一般的思维程式或应用现成结论来解决问题,要善于变通,善于创新,以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1.“文本遮蔽——再现”法
课堂伊始,笔者要求学生合上书本,注视投影上显示的一张蓝底黄色油彩绘制的小松鼠,身体浑圆毛茸茸、两只眼睛忽灵灵,可爱又富有一丝神秘。
问题1:之前大家已经学习了两篇有关动物的说明文,若让你现在来写一篇介绍动物的说明文,你会怎么写?你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直观、生动的图像使学生很快做出反应:说明松鼠的可爱,应从外形、它的生活习性两方面来介绍。
笔者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份特殊的“资料”,它舍去了原文的开头和结尾,并将中间段落顺序打断重新随意排列。
问题2:阅读说明材料1/2/3(原文的2、3、4段),分别回答:
①介绍了松鼠的( )
②松鼠是一种很( )的动物
问题①学生容易答出,問题②答案开始不同,出现了“可爱”“机灵”“机警”“敏捷”“聪明”“善良”“温顺”“活泼”这些词语,虽与第一段“驯顺”和“乖巧”两个概括性词语有出入,但意思基本能替换。也正因对文本预先进行“遮蔽”,才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使文本第一次“张开”时,学生能在不依赖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完全把握两词的准确含义。
问题3:你会怎样组织这些材料?采用什么结构?什么顺序?
打乱课文正常顺序,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障碍,但“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跳一跳,摘到桃的幸福与甜蜜,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收获思考带来的乐趣”。学生调动思维,梳理出文本“总——分”的结构和“整体——局部”“外在——内在”的逻辑说明顺序。文本第二次“张开”,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和作者不谋而合时,内心是激动的。这也是课堂带给学生的第二次思维的火花。
“文本遮蔽——再现”法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说明文的行文方式,以便日后独立剖析陌生的说明文,知识技能得到大的提升。这并非追求“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 的形式主义方法论。
二、探索文本“个性”,指引教学目标
关于“教什么”的问题,王荣生教授建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程专家建议的‘一般应该教什么转化为‘实际上需要教什么”。若教师整节课都在向学生传授他们已知的东西,“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肩而过,无法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也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效率低下”。
因此,基本技能巩固加强后,教师就应该转变策略,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生所“不会”。具体到说明文,即它有别于其他任何一篇说明文的“新气象”,它的“个性”所在。以此为切入点,方能引领学生“把玩”手头的文本,体悟出独特的趣味来。
《松鼠》的独特性在哪里?首先,选文原作风格颇为自由随性、幽默风趣,而选入教材中的内容是编者有意重新组合而成的。但编者仍大量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这正是其独特性所在。其次,作者运用了什么技巧使语言如此生动有趣?但这并非一个好问题,不如这样问:
“作者是如何将松鼠表现得活灵活现、让人怜爱的?”
此问题可以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并感受说明文的语文“味儿”。如此,教者很快会捕捉到本文的独特性——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毕竟有很多说明文显得生动有趣,是借助了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进而,教学目标也清晰起来——了解并初步学会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介绍小动物。
三、重视学习方法引导
新课标强调教给学生方法,注重介绍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关注作者写作的“秘密”;更能有效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法。
1. 删减对比法
好的说明文,其语言必然是生动的,只是方法侧重不同。《巍巍中山陵》中选择大量散文化的景物描写使中山陵于无声中透露出庄严肃穆的气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则借助记叙,为冷冰冰的说明语言熔铸了历史的暖流;《松鼠》则妙在“拟人”,几乎处处拟人,却又各具特色,如:
①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
②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
这两处拟人学生并不好识别,这时就可进行“删减对比”:(比)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乘一块树皮,并很聪明地竖起尾巴。
很快便有学生发现①句拟人的关键在“当作……当作……”,一位学生解释:“‘当作是人才有的意识,动物是没有这种意识的,而且动物也不知道船是什么,帆和舵是什么”。另一位学生明确:“作者赋予了松鼠以人的意识,这是拟人!”
大部分教者在讲解第②句时,侧重点放在说明顺序上,若能从拟人角度考虑,就会看到时间的先后也是作者在赋予松鼠人的思维方式。而动词“错杂、编扎、挤紧、踏平”的选用,试想布封是有多么喜爱小松鼠,才会情不自禁将它当人来看。本文正是得益于拟人化的说明方式,将松鼠的聪明、机灵、敏捷展现得活灵活现。
2.“写”“读”比照法
有趣的课堂,还应是一个开放未完成的、动态的人文课堂,说明文的课堂也理应如此。课堂的最后环节,回到起点,“如果让你现在来写一篇介绍动物的说明文你会怎么写?”此刻学生已心中有丘壑,心中有篝火。教者提出要求,让学生先补充上松鼠外貌的特点,然后围绕这一特点展开介绍。实践表明,学生都能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拟人化的方法,来完善心中的小松鼠。
小组分享成果交流之后,教者开始进行“写”“读”比照,学生第三次打开文本,深情朗读第二段的外貌描写,在朗读中他们迫不及待地寻找作者的妙笔,评判自己的成果,个个津津乐道。
课堂结束,有学生感慨:“几百年前的自然学家能够写出这样有趣的文章真不简单,编者把它重新整理成一篇说明文,还依然能保持它的生动,也不简单。”可见,学生体会到了这篇说明文的个性所在,也收获了语文的乐趣。
总之,初中语文说明文课堂趣味性的生成是語文新课标实施的内在要求,是教师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做法。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2] 冯晓林.中学教学研究3+X中学成功教学法体系[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40.
[3] 范红.行走在国培路上[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94.
[4] 马良.教育之美在于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2-113.
[5] 魏智渊编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45.
[6]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5.
[7] 李明哲.创造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4:2.
(编辑:赵 悦 实习编辑:叶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