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学习为基点有效利用课外实践活动
2017-05-25武彩凤
武彩凤
项目学习以做中学为依托,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这为生物学科中的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构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比较重视生物形态、结构等的学习,对“课外读”则常常忽视,笔者认为课外实践活动内容新颖别致,有一定的欣赏性,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师可借助课外阅读策略来指导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
要培养创新志向,首先要向有成就的人学习,但又不能盲从。对这方面的培养, “李时珍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材料。故事中講到李时珍一有空闲就专心读书,到他35岁时,古代的医书药书几乎读遍了。但他发现好些医书药书并不完全可信,需要补充和整理,然后花了整整30年的工夫,写成一部巨著。这个故事说明,要创新必需先学习和实践。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比较全面的知识。“古老的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中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研制出一种能够放大270倍的显微镜。如果没有不断创新的精神,这台显微镜根本不可能研制出来。借此鼓励学生自制一台显微镜,即使只有模糊的形象也算是成功,这样学生就对显微镜的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少年,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豪气,只要正确引导,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一个著名的实验”中讲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2)把新鲜、清澈的肉汤装入一个玻璃瓶里,然后把瓶颈烧软并拉成鹅颈的形状。笔者认为这是实验的关键,要想有新的发现,仪器也要创新。创新是全面的,不是某一方面。其中还叙述他再次煮沸瓶里的肉汤,4年过去后,静置的肉汤仍新鲜如初。这需要多么大的耐心,最后才能得出结论“空气中的细菌和芽孢不能进入肉汤的缘故”。这个实验给人类带来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在这个实验的启示下,人们懂得了消毒灭菌。巴斯德的研究成果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而且给生活也带来许多方便。人们根据这个实验结果,研究出食品长期防腐的办法,给食品保存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如果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及未来的研究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就能发现自然界的奥秘。
四、训练学生有创造性思维
训练思维最好的办法是分析过程。笔者认为“古莲子沉睡千年之谜”是很好的材料。故事中讲莲子在地层中沉睡了1000多年,然后提出问题:莲子还能不能发芽?许多学生都认为不能发芽,可事实恰恰相反。原来莲子的表面是坚实的果皮,这样的果皮几乎是不透水的,再从环境来看,缺乏莲子的萌发条件,所以古莲子只好在地下沉睡不醒了。
五、设法增长学生的创造才干
增长才干必须有实践过程,并要不断探索。“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是个很好的材料。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它那粗壮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练习海尔蒙特的实验,移栽一株生长较快的植物并称重,土壤也称重,水也称重,并做盖子防止蒸发。植物明显长高后再称重,植物增加的重量不等于土壤减少的重量,也远小于所浇水分的重量,植物所吸收的物质来源于土壤、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六、开展创造性活动
1.创造思维。如“细胞工程”中提到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遗传物质,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密切配合,可以得到“超级动物”,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只有想到才可能做到,如果想不到则永远做不到。
2.创造活动。想到如果不做,则想法永远不可能实现。“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是个很好的创造性活动。通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小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思考保持生态平衡的必要性和保持平衡所需的条件。
总而言之,通过课外阅读,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等被动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