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25梅震宇
梅震宇
【教学缘起】
抒情类散文的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教师要教好散文,学生要学好散文,却不是件易事。2016年暑期,江苏省对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课本作了修订,增加了台湾著名作家罗兰的抒情散文《秋颂》。该文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对于缺乏生活阅历、缺少阅读经验的初一学生来说,要理解文章有很大难度。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项目学习理论应用于初中散文教学,以期“深文浅教”,更好地帮助师生触摸作品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理念】
项目学习强调以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之初可根据《秋颂》一文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通过互助合作研究教材,整合成一个个专题研究项目,并分组逐个击破。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与提示下,通过咬文嚼字,从而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在教学结束前,各小组可以总结探究成果,相互取长补短,完善对散文写作方法与写作特点的基本认识。
【课文简析】
作者罗兰描画了很多关于秋的景与情,明确告诉读者她眼中的秋是澄明的、明澈的,并由此感悟到人生的淡泊、洒脱与闲逸。作者为什么看重这份明澈?作者又是怎样来描画出这份明澈?这是本次项目学习的核心指向。
【实战应用】
一、课前指导学生思考项目任务
1.作者依次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2.秋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去歌颂?
二、新课伊始学生汇报项目任务
1.教师范读,各项目小组成员听读课文。
2.各小组代表汇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景物:枫树、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
特别之处:明澈。
三、教学之初整合形成研究项目
1.各小组分别针对上述七个场景展开研究,主题研究项目为:枫树是如何体现出明澈之美的?作者是如何来描画的?(以此类推秋林、秋日等)
2.确定研究项目后,各小组自由朗读,集体讨论展开探究。
3.各小组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枫树——飒爽之美;秋林——秀逸之美;秋日——凄楚之美;秋院——寂寥之美;秋云——澄明之美;秋风——纯净之美;秋水——明净之美。
4.教师归纳学生的研究成果:枫树、秋林、秋日、秋院并没有体现出作者所说的明澈之美,而秋云、秋风、秋水体现了这份明澈之美。
5.各小组集体讨论:为什么作者更看重的是这份明澈之美?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我十九岁那年,抗战兴旺,凑巧有机缘让我去僻远的乡下教小学。国仇家恨与自身前途渺茫的凄惶,给我那段年龄带来了深浓的凉意。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我常抄写唐诗,打发着无望的时光。在那唐人的诗句里,我读出了你的明澈。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慰问我内心的悲凉,为我化解沉重的烦恼与忧郁;是你,教会我如何找寻迷失的自我,告诉我更要以澄明之心去了解你那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从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虽然面临人生坎坷,但她从秋之明澈中汲取释怀的精神力量,平复了情绪上的阴影,心灵得到减压,心情获得宁静。因此,在她笔下的秋天不再沧桑,不再凄凉,不再凄楚,不再寂寥,而是澄明的、明澈的。
四、教学之中解决新的项目任务
1.各小组针对“作者如何通过秋云、秋风、秋水来描画出明澈之美”展开讨论、探究。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替换词语、对比词语等方式)来品析。
3.各小组自由选择场景谈感受,达成如下认识。
(1)秋水:
“秋水和风一样明澈。”直接点出。
引用古诗句来描画这份明澈。
通过描画白鹭、沙鸥来体现明澈:
在一江秋水之上,几只白鹭沙鸥点缀在江边,它们的倒影在秋水中清晰可见,就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從这里能衬托出秋水的明澈。
通过“钓叟”来体现:
“叟”即老翁的意思,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他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用语段里的话说就是“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他“傲杀万户侯”,“傲杀”就是“鄙视”的意思。“万户侯”就是达官贵人。钓鱼翁鄙视这些执着于功名利禄的达官贵人。他毫无心计,看开看淡,心中一尘不染。钓鱼翁这种高贵的品质,也反衬出秋的明澈、秋的淡泊。
(2)秋风:
“不带一点修饰”和“最纯净”这两个关键语句点出了这个“明澈”。
“爽利”,即爽快、利落,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强化了“明澈”。
连用四个“就是”,也强调了秋风的纯粹、明澈。
“不必有所眷顾”“无需参与,不必流连”都说明没有什么可留恋,可拖泥带水的,反衬出秋风明澈的特点。
四个“就是”句(引领学生读出节奏明快的感觉)——“秋风”就是“秋风”,也让人从明澈的秋风读出了一种秋的洒脱。
(3)秋云:
“闲云”的“闲”:“闲”字带有人一样悠闲的味道,这个字与后文“澹澹然、悠悠然”呼应起来。
澹澹然、悠悠然:叠词,增强悠然悠闲的语气,营造了“闲”的语境。
第9小节中的“明净”一词,直接写出了秋的明澈。
比较“一抹”与“一朵”“一堆”的区别:“一朵”感觉上是白云一团,很厚实;“一堆”的话,好像是很多云聚集在一起,一大片。但这是秋日的天宇,用“一抹”更恰当。“抹”是轻微的痕迹的意思。这个动作应该是比较轻的,留下的痕迹也是比较淡的。用它来形容云,突出了云的淡,只是薄薄一层。蓝蓝的天、淡淡的云,写出了秋日天空的明净、明澈之美。连同那山野中自由自在飞翔的仙鹤,正所谓——“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交流,同学们了解到,作者在“国仇家恨与自身前途渺茫的凄惶”中,并没有感到失望,而是从秋的明澈之美中获得了释怀的精神力量。她欣赏秋的明澈,她赞美秋的那种闲逸、淡泊与洒脱。那么,本文就只是写了秋,赞颂了秋吗?有没有写到其他内容——人?
五、学生展示项目成果
1.各小组齐读第10~11小节,找出集中赞美具有秋一样品格的人的语句,并圈画重点词句。
2.各小组结合原句内容,以“是一种……的人”的句式来回答。
3.各小组讨论归纳,并依次展示各组的探究成果。
4.教师依据各小组探究成果归纳如下:这些人身上体现出“这样”的品质——心中明澈纯净、注重自己的内在美,淡泊洒脱,对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和体会,不追名逐利,闲适自在。
5.教师引领,学生归纳写作技巧。
(1)这种既写景同时又抒发某种感情的写法叫什么?明确:情景交融。
(2)作者描绘秋天形形色色的景物,她歌颂秋的明澈,赞美秋的闲逸、淡泊与洒脱,同时还赞美了秋一样品格的人。依托“秋天”来赞美秋一样品格的人,这体现了本文的什么写作特点?明确:托物喻人。
教师总结:作者罗兰通过对秋景的描述,赞颂了秋,我们可以从她的清新质朴、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中,感受到她对有秋一样品格的人的高度认同与强烈赞美之情。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同学们一些启示,让我们记住罗兰和她的秋。
【教学后记】
由于文本内涵较为丰富,其所表达的主题比较深刻,其诗情与哲思相结合的写法比较独特,学生在理解上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而在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来展开对本文的研讨后,学生觉得的确更能抓住文章的线索(明澈)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淡泊、洒脱、闲逸)。从整堂课来看,通过项目任务的驱动,学生都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思考,并能从原有任务中发掘新的问题,自觉产生新的项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