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习方案模式下的高效课堂构建

2017-05-25刘长存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构建高效课堂

刘长存

辽宁省大连市第48中学

【摘 要】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故教学的高效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考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设计出相对应的学习方案来实现高效教学是一条途径。文章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找出单元知识的难易点,设计出相应的学习方案,以求能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学习方案 高效课堂 构建

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和学习方式几个方面的改革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极大进步,其具体目标为:反对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反对只重视对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指出,应强调学生的三维目标,将过去的一维目标变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在课程实施方面,着重强调将“要学生学”转化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参与,善于合作。

一、由有效课堂到高校课堂的转变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奧苏伯尔(D.Ausube)曾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学》中写道:“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解释教育心理,则应该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懂得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学情的重要性是大多数教师肯定的,但许多教师仅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去认定学生的学情,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成性特点,故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才能确定教学策略,才能将教学时间花在刀刃上。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获取知识的过程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師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相吻合的。我们坚信,课改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三个维度组成,即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与改变的关键在教师、场所在课堂。因为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在“教”与“学”的有机融合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完成教学目标的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必须精心构建适合本校学情的高效课堂教学范式。

构建“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的课堂教学范式。“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精讲点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该教学范式应包括四个阶段:以案导学,查知学情;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提升认知;当堂检测,实现迁移。

学校鼓励各教研组在主模式的指导下,积极探究,形成适合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学生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创新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范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表达,变“苦学”“死学”为“乐学”“巧学”。

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等学习过程的管理,培养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构建“1234”的课堂教学

(一)突出“1”个核心

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探究“独学”“对学”“组学”的有机结合,尤其突出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小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独学”指学生根据学案自学或对课堂生成问题的独立思考,“独学”是“对学”和“组学”的前提,更是其效率的保障。

“对学”指同桌之间在遇到困难时的交流和互助。该方法在学生课堂学习中更加灵活,同桌之间可以随时读一读,议一议,考一考。

“组学”是学生课堂合作探究相对固定的组织,由性别、性格、学科基础、兴趣特长不同的4~6名学生组成,组内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担任不同学科的组长,负责组织和检查组员预习,课堂研讨,汇总结果和生成问题,做小组成员的学科小导师。课堂上,学习小组主要围绕教师预设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二)强调“2”个主作用

教师通过幕后的精心设计与台前的有效组织和精讲点拨发挥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课堂的合作探究、质疑思辨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精心设计、编制导学案。导学案应充分体现教师的集体智慧。学校要求“一周一备、一备一周、分课主讲、研磨定案”,在每个教师个人形成的简案的基础上,在遵循课程标准,符合教学模块要求,围绕“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备课组结合学情,大胆整合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明确本导学案承载的知识、能力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形成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切实能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检测的导学案。

导学案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巩固一体化。课前预习案应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学指导、自学自练、我的问题等板块,重在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完成自学内容,发现自学中存在的困惑,同时为教师编制课中探究案提供依据。课中探究案主要应包括问题探究和当堂检测。探究的问题依据学生预习时暴露出的共性问题,不宜过多过繁。课后巩固案旨在巩固学生所学,更重要的是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实现能力迁移。

有了教师的幕后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体现。学生在课前预习案的指导下,目标明确地完成自学自检,发现问题所在,课堂合作探究就有了驱动力。有了主动意识,学生就会在小组活动中体现主体地位。教师要在学生模糊处精讲点拨,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三)完善“3”个流程

“3”个流程指时间流程合理,认知流程科学,问题与情景流程有效。

时间上推行“10+15+10+10”课堂流程:10分钟纠偏明确,1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质疑思辨、精讲点拨,10分钟检测反馈。

认知过程要求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快节奏、高密度,重生成”的“以退为进”原则。总体而言,我校学生学科基础较差,学科知识体系不健全。这就需要学科教师结合学情,对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低起点”是让学生学习更接地气;“小坡度”是为学生学习搭台阶,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拾级而上;“快节奏”是在“低起点、小坡度”的基础上,实现“以退为进”目标的要求,教学设计调整了起点、层次,但不能降低课标和考纲能力要求,“退”是为了顺利“登顶”,步幅小的人步频就要快;“高密度”着重要求学练结合,特别是课堂检测,它是目标达成与否的直接检测环节,为课后巩固和后续教学设计提供直接依据;“重生成”是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设计要构建问题与情景流程图。我们常说的“问题意识、过程意识、研究性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要做到“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同时要求对问题的呈现方式、梯度,基于問题的导向,以营造情景的方式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条理清晰地探究,收获。

(四)推行“4”个步骤

即以案导学,查知学情;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提升认知;当堂检测,实现迁移。“以案导学,查知学情”重在培养学生有目的课前自学和教师课堂的“以学定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意在达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学习,在不断的问题生成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精讲点拨,提升认知”目的在于发挥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堂检测,实现迁移”是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和下一步改进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高效课堂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兰.在社会科教学中指导学生撰写探究性学习方案[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08):34-36.

[2]陈湘.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N].江苏教育报,2010-12-13(003).

[3]杨恒荣.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N].平凉日报,2010-12-24(003).

猜你喜欢

构建高效课堂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