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综述
2017-05-25陈茜
陈茜
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企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逐步建立,内部控制的决策价值也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了解现有研究对内部控制经济后果作出的贡献以及存在的不足,将从权益资本成本、审计费用、盈余管理以及信贷约束这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53
1引言
2001年,“安然”、“世通”等一系列重大财务欺诈丑闻的爆发,使资本市场开始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随之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的颁布,及我国2008年、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相关文件的出台,逐步掀起了各界内部控制研究热潮。同时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强制性披露,使得内部控制信息逐渐成为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此,本文从权益资本成本、盈余管理、信贷约束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以期了解现有研究存在的贡献及不足,对内部控制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
2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
2.1股价与权益资本成本
Bryan和Lilien(2005)、Hammersley等(2008)研究发现股票价格与内部控制缺陷呈现负相关关系,Parveen P.Gupta和Nandkumat Nayar(2006)也得出上述结论。但是Whisenant等(2003)却持有不同的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股价并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Jim Emanuel(2006)通过实证研究法检验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與累计超额收益率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的负面信息会对累计超额收益率产生显著不利的影响。Beneish等(2008)对按照萨班斯法案302条款和404条款要求披露缺陷的样本公司分别进行了检验,发现302条款下的公司会呈现较大负值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资本成本也会显著上升,而在404条款下的缺陷披露则并没有对股票市场和资本成本造成明显的影响。关于内部控制缺陷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Donaldson(2005)、Ashbaugh-Skaife等(2009)认为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更高的权益资本成本,Peter Iliev(2010)则主要从成本、盈余质量和股价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相对较高,然而Ogneva(2007)以内部控制缺陷概率模型为基础在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后却发现两者并不直接相关。
国内学者也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内部控制缺陷与股价、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方红星(2010)以兖州煤业股份为例,探讨了不同市场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反应,研究发现美国、香港、内地股市的car均有所下降,海外市场的反应尤为剧烈,明显优先于内地市场产生波动。杨清香等(2012)以2006-2009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发现内部控制有效会引起股价上涨,而内部控制缺陷则会导致股价下跌,另外还得出强制性披露比自愿性披露更具价值相关性,相比简单披露,详细披露对股价影响更大等结论。李将敏、陈淑芳(2014)分别对2012年沪深两市样本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检验,结果显示内部控制缺陷与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权益资本成本对缺陷的敏感度更高。
2.2审计费用
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国外学者逐渐加深关于内部控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Raghunandan和Rama(2006)以萨班斯404法案为背景研究了660家制造业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的关系,发现审计师会对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制定更高的审计价格,且会随着缺陷的严重程度递增。Hogan和Wilkins(2008)基于审计风险模型检验、Randal Elder(2009)基于萨班斯404法案检验也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将会承担更高的审计费用。但是Hoitash等(2008)却发现只有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会影响审计定价,非重大缺陷对审计定价并不呈显著影响。
国内学者也对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的关系进行了类似的研究。牟韶红、李启航等(2014)以沪深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审计费用越低,且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高管权力对审计费用的不利影响。李越冬、张冬等(2014)选取沪深两市2007-2011的6227个样本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显著正相关,且较之非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张红英、高晟星(2014)分别从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和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入手,研究缺陷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相较于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的关系更为显著,且内部控制缺陷的修正能够有效降低审计费用。
2.3盈余管理
Doyle等(2007)、Ashbaugh-Skaife等(2008)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比没有披露的企业存在更低的应计质量,且Ashbaugh-Skaife等进一步得出当审计师确认缺陷已被整改时应计质量会得到改善的结论。Daniel Cohen等(2008)对颁布萨班斯法案前后的样本公司检验后发现萨班斯法案能够有效制约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灵活性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取而代之的是趋向于进行真实盈余管理。Chan等(2008)、Messod Daniel Beneish等(2008)也证实了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有更高的盈余管理程度。Altamuro和Beatty(2010)也发现加强对银行业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可以改善盈余质量。
董望、陈汉文(2011)从财务信息内部“生产”和投资者两个角度研究了2009年A股的上市公司,得出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能够改善盈余质量,且投资者对拥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的盈余反应更为强烈的结论。叶建芳等(2012)在实证检验2008年到2010年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后,发现存在缺陷的企业其盈余管理程度更高,且内部控制缺的修正会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这与Ashbaugh-Skaife等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刘行健、刘昭(2014)则从内部控制视角研究了2009年到2012年公允价值的运用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普遍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只有营业外收入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而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投资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与盈余管理均显著正相关,这也就是说内部控制缺陷会影响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内部控制缺陷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高水平的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2.4信贷约束
Bhojraj、Sengupta(2003)认为内部控制缺陷会降低企业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债权人无法根据可靠信息进行违约风险评估并确认企业履行债务契约的能力,从而迫使债权人提高债务利率。Lambert等(2007)认为内部控制缺陷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为经理人员侵占现金流提供机会,从而导致违约风险的增加,为此债权人不得不提高债务利率。Dhaliwal等(2011)和Kim等(2011)都得出了内部控制缺陷会提高债务资本成本的结论,且Kim等进一步发现银行会给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更严格的契约条款。Costello和Wittenberg-Moerman(2011)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对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银行贷款人会提出更为严格的贷款保护条款來维护自己的权益。
国内学者立足于本国实际也对内部控制与银行信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国外学者基本一致。程小可、杨程程等(2013)以沪深A股主板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投资—现金流敏感模型研究了内部控制和银企关联对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有效缓解融资约束。方红星等(2013)利用2007—2011年沪深两市公开发行的公司债数据,发现正面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可以向外界传递高信息质量的信号,降低投资者的信息风险,从而获得较低的信用利差,但是这种作用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并不显著。陈汉文、周中胜(2014)利用厦大内控指数考察了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与银行债务融资成本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是较之国有控股公司,这种关系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更为显著。刘中华、梁红玉(2015)研究了2008-2012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会加剧企业的信贷约束,采取整改措施可以缓解信贷约束,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内部控制缺陷对信贷融资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关注了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Beng Wee Goh等,2011),管理层预测有效性(Feng等,2009)、债务契约(Lambert等,2007;Dhaliwal等,2011)等的影响。
3总结与展望
通过梳理上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对于现有的研究存在如下几点看法:
(1)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国外的学者起步更早,研究成果也相对更为成熟,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扮演跟随者的角色,但结论各有不同。比如直到2008年,借鉴美国COSO框架后形成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相继出台,中国内部控制体系才得以初步形成。之后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爆发式的研究也主要是在借鉴前人做法的基础上就不同国情、不同数据以及不同期间分别研究。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结论,甚至大相径庭。
(2)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当然由于篇幅有限,且本文的梳理重点是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所以笔者对于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未进行归纳梳理,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不足之处。而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近几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聚焦于股价、盈余管理、审计费用、投资者保护、债务契约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的决策价值。
(3)由于国内外对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水平的要求不同,所以国外学者能够直接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而中国学者更多的是通过自建内部控制指数或者利用迪博指数、厦大指数进行衡量,对于直接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的文献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可尽量聚焦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且考虑到未来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程度将大大提高,学者可以更多地使用内部控制缺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高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参考文献
[1]Jim Emanuel.Abnormal Returns around Disclosure of Problem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Journal of Corporate Accounting&Finance,2006,(6):110135.
[2]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 Collins,William R. Kinney,Jr Ryan LaFond.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1):217250.
[3]Cohen Danie A,Dey Aiyesha,Lys Thomas Z.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757787.
[4]K Raghunandan,Dasaratha V Rama.SOX Section 404 Material Weakness Disclosures and Audit Fees[J].Auditing, 2006,25(1):99114.
[5]Hogan Chris E,Michael S Wilkins.Evidence on the Audit Risk Model:Do Auditors Increase Audit Fees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5(1):6.
[6]Randal Elder,Yan Zhang,Jian Zhou,Nan Zhou.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Client Risk Management[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2009,24(4):543579.
[7]Jacob M Rose,Carolyn Strand Norman,Anna M. Rose.Perceptions of Investment Risk Associated with Material Control Weakness Pervasiveness and Disclosure Detail[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85(5):1787.
[8]Richard Lambert,Christian Leuz,Robert E. Verrecchia.Accounting Information,Disclosure,and the Cost of Capital[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7,45(2):385420.
[9]Costello A M,R Wittenberg-Moerman.The impact of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on debt contracting:evidence from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repor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1):97136.
[10]方紅星,孙翯.交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与市场反应:基于兖州煤业的案例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1):2836,97.
[11]杨清香,俞麟,宋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研究: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2,(1):123130.
[12]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4):6878.
[13]叶建芳,李丹蒙,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2,(6):5059.
[14]刘行健,刘昭.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2):5966.
[15]牟韶红,李启航,于林平.内部控制、高管权力与审计费用:基于2009—2012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4):4049.
[16]李越冬,张冬,刘伟伟.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产权性质与审计定价[J].审计研究,2014,(2):4552.
[17]池国华,张传财,韩洪灵.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对个人投资者风险认知的影响:一项实验研究[J].审计研究,2012,(2):105112.
[18]程小可,杨程程,姚立杰.内部控制、银企关联与融资约束: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3,(5):8086.
[19]方红星,施继坤,张广宝.产权性质、信息质量与公司债定价: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3,(4):170182.
[20]陈汉文,周中胜.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J].南开管理评论,2014,(3):103111.
[21]刘中华,梁红玉.内部控制缺陷的信贷约束效应[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2):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