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士看项目学习
2017-05-25肖玉敏
肖玉敏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优点在于给学生创造了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鼓励他们扮演或真实承担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分析、理解问题,利用恰当的工具和资源在协作与交流中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对学习的反馈与评价贯串学习的始终。和传统教学相比,它更看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协作能力、自我管理和评价能力、资源和工具获取与利用能力等在现实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需要的能力。
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已经有很多学校在使用,但是面对应试竞争异常激烈的大环境,它的生命力在哪里?能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力方式呢?带着这种疑惑,我們来看一些项目学习的案例,体会项目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案例1:项目学习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金滢老师曾经上过一堂数字化环境下的统计课,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了有关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他们在一堂课中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学会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对孩子们来说,学习了这些知识,但是并不清楚它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金滢老师接着设计了关于这个主题的项目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复式统计图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012年10月22日,宁波镇海PX项目震惊了所有人,从这个问题延伸,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都直接与宁波居民的生活相关,如禽流感、沙尘暴、雾霾等,学生平时也会简单讨论这些问题。金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地将数学中的统计与真实社会问题结合的主题,非常适合项目学习,于是她沿着这样一种思路进行教学:
课前:
学生进行小调查:了解空气质量指数、环境保护等热点话题,分享浙江省空气质量监测平台网址,下载excel表格记录每日空气质量指数。
课中与课后:
1.利用微视频学习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2.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
3.完成与展示学习成果:关于环境问题的演示文稿和数学小论文,如《从AQI指数看镇海的空气》《空气质量统计后的思考》《化工区背后的隐患》《数据分析,让我们重新看环保》等。
金滢老师的这个项目学习设计,是基于对教材学习内容的重构,将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关心的环保问题与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很好地结合起来,给了学生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分析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既学到了课程规定的知识,又学会了在真实世界中思考与应用这些知识,体现了项目学习的优势。
对很多老师来说,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何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是首先要考虑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更多地考虑以讲授和练习的方式进行。它的好处是大部分学生会很快掌握这些知识点,但是就学习的长远效果来看,多数这样的学习过程比较无趣,学习结果在考试之后也会慢慢淡忘。而项目学习能够给学生机会真正探究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能够得到展现和提升,项目学习要求的成果展示与交流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表达能力,最终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能力的培养与展现也将是全方位的。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的吴继波老师的物理教学,她利用学生对未来汽车的向往来帮助学生学习有关热机的知识;上海市洛川学校的马晓珉老师执教的“美丽人生”,鼓励学生阅读系列优美的和生命相关的散文,结合种植植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最后表达对生命本质的感悟;上海市控江初级中学徐文俊和嘉定实验小学龚京合作设计了“小筷子力量大”的项目学习,两校的学生合作研究数学和物理的跨学科主题,从筷子着手,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调查、实验、观察、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等方法,寻找最佳材料,设计最佳的筷子承重结构,体验到材料结构力学的奥秘,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可贵的是在该项目学习中,WEB2.0技术用于远程协作,使项目学习能超越时空,成为在线学习的一种崭新形式。
这类案例说明,利用项目学习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实际上是可以做到的,学科知识学习与项目学习并非完全对立,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去思考如何从项目学习的视角对教学内容做必要的设计。
案例2:项目学习与身边真实生活问题的解决。
上海市洛川学校的杨钰晨老师执教的“宜川街道的变迁”,是完全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出发,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身边居住的社区的现实问题,并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了如下学习活动:
1.在Google Earth中根据坐标快速定位宜川街道。
2.从卫星照片、模拟3D图像和文字资料中整理归纳宜川街道的变化。
3.根据其他城市的案例,总结出改善本社区交通出行问题的措施。
4.提出改善本地交通问题的方法。
5.通过了解宜川路街道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了解乡情,培育热爱家乡的情感。
整体的学习活动共分六个阶段:
1.情境设疑,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同属宜川街道的社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2.同位分组,脑力激荡。根据学生居住方位,确定小组成员,参与问题讨论、调查研究。
3.角色扮演,读图规划。学生扮演社区规划者的角色,积极投入社区规划建设工作。
4.收集资料,制订方案。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社区调查、参观规划馆、与专家对话等方式,收集论据,并进行分享。这一过程中,学生共提了三种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参照石家庄案例,铁路地下化;参照德国汉堡案例,铁路高架化;参照虹桥枢纽,铁路郊区化。
5.异位分组,探讨争辩。学生根据各自的考虑,讨论三种方案各自的可行性。
6.展示评价,归纳总结。学生各自都有自己倾向的解决方案,最后他们展示与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任务和对方案的选择。
在这样的项目学习中,学生有机会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学会了通过观测、调查以及互联网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揭示地理事物的成因,提出发展前景,从而体验研究地理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他类似的案例还有:杨钰晨和孙一冰老师的另一个项目学习“保护环境,绿色出行”,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学生扮演“社区规划者”的角色,根据“绿色出行,保护环境”的理念,模拟讨论在学校所在社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设置问题,为改进城市交通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杨东升老师的项目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了唤起淄川區或更多资源枯竭城市居民对城市建设和生活的信心,警示后人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探讨“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扮演环保小卫士角色,利用各种真实的技术工具研究当地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探究、合作,最后形成了《告资源枯竭城市居民书》,并到社区广为宣传。上海市闵行第二中学景思衡老师的“工业区位的选择”也是一个直面生活问题的项目教学设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闵行通用轴承有限公司”的卫星图片资料,分析现实中的工业区位,回顾分析该工厂在20世纪80年代选址布局的合理性,评价该工厂现在布局的合理性并预测该工厂目前所占据的土地在未来的用途,最后在网上检索相关资料,为学习中所分析的地块规划设计新的用途。这样的主题反映了书本中的地理事实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总结,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有机会真切体验到现实生活的问题是复杂的、动态的,需要我们不断正视与解决。
总之,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项目学习,说明项目学习是有可能在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中占一席之地的,它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获得和体验真实世界知识和技能的机会。项目学习中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决既需要个人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又需要团队合作与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相互磋商、自我评价与反思,学习和体现着在21世纪生活、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多元化的能力。由于项目中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和跨学科性以及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现实性,项目学习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与挑战的洞察力、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和坚持态度,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面向未来的决心。
总之,当我们质疑项目学习是否接地气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走进项目学习去发现它对学生学习的益处。对于能够使学生获益的教学方式,我们相信它是有生命力的。